橄   欖   樹
OliveTree
1997年增刊第6期F冊﹒1997年10月27日出版



        □□□□□□□□□□□□□□□□□□□□□
        □ 王一樑:朋 友 的 智 慧(F冊) □
        □□□□□□□□□□□□□□□□□□□□□

               本 期 目 錄
                ∼﹒※﹒∼

【A冊】
 關於本書由來、編排的一些說明﹒﹒﹒﹒﹒﹒﹒﹒﹒﹒﹒﹒﹒﹒﹒﹒﹒﹒王一樑
 朋友的智慧﹒﹒﹒﹒﹒﹒﹒﹒﹒﹒﹒﹒﹒﹒﹒﹒﹒﹒﹒﹒﹒﹒﹒﹒﹒﹒﹒王一樑
  第一部 處於危機之中的意識形態
【B冊】
  第二部 思想家
   切斯
   福柯
   薩特
   榮格
   克爾凱戈爾
   魯迅
【C冊】
   維特根斯坦(一)維特根斯坦(二)
   加繆
   蘇格拉底
【D冊】
  第三部 朋友的智慧
   亞文化是什麼
【E冊】
   浪漫主義是什麼
   現實主義是什麼
【F冊】
  第四部 走向道的內心呼喚
   科學時代的人性萎縮
   正視神秘的事情
   詩人的呼喚
【G冊】
   思想家和人
   青年亞文化與生命的喜悅
   命運之說
   弟子何為
   中國金花之迷
【H冊】
   中國的道與西方的人

 世界的業〔代跋〕﹒﹒﹒﹒﹒﹒﹒﹒﹒﹒﹒﹒﹒﹒﹒﹒﹒﹒﹒﹒﹒﹒﹒﹒京不特
 附錄1:關於亞文化的文學觀:一個素描﹒﹒﹒﹒﹒﹒﹒﹒﹒﹒﹒﹒﹒﹒陳接余
 附錄2:《朋友的智慧》年表

────────────────────────────────────

﹒王一樑﹒

朋友的智慧(連載之六)
───────────

          第四部 走向道的內心呼喚

          但是,最終是英雄、領袖、救世主
        找到了一條通往更大的新路。如果這條
        新路沒有要求人們去發現它,如同所有
        埃及的瘟疫一樣訪問人類的話,那麼一
        切都將保持原樣。
          我們的身體尚未被發現的脈絡是精
        神的一部份,中國古代哲學家把這個內
        在通路稱為“道”,並將之喻為一股不
        可抗拒的流向其目的的水流。
          “道”的實現意味著完成、完整,
        一個人目標的達到,使命的完成,也意
        味著開始、終結,和一切事物固有內含
        的完全實現。
          人格就是道。
                  --C.G榮格


  1990年5月的一天,我忽然產生了靈感。象往常一樣,我在紙上把這些
東西寫下來。起初,我以為這些思想片斷不會給我帶來太多的麻煩,即,我不會
因為寫下這些,就會同時要求自己去思考形而上學的問題。
  我們這一代人害怕形而上學,可以說就象害怕瘟疫一樣,唯恐躲之不及。然
而,寫著寫著,從一句句絕對性的句式中,我還是感到正在接近這種危險。事實
上,我在這裡寫下的東西,要想讓旁人看來這不是在為提出一種形而上學做準備,
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我很快明白過來,對於這種寫作狀態根本不用害怕。其實,在我之前,象
這樣的體驗已經有成千上萬的人都經歷過了。當一個人處於世界觀成形、或轉形
的時侯,我們的心靈便會產生一種“形而上學”的感覺,寫作風格具有了一種絕
對的色彩,在這樣的時候,長期困擾著我們的問題消失了,似乎我們只要把自己
所看到、所想到的,把這些川流不息的意象凝固下來,那麼一切就已完美無缺,
從此,也就再沒什麼留下來待我們去做了。
  我想,正是這樣的時刻,促使二十八歲的卡夫卡,寫下那句使後人吃驚的豪
言壯語:只要落筆,寫下去的句子就是十全十美的。使得維特根斯坦寫完《邏輯
哲學論》之後,如同上帝般地說道:這裡寫下的思想都是不可反駁的,它們要麼
全對,要麼全錯。
  盡管思想不同於藝術、不同於一個人的天賦靈魂,原則上,它們始終有待於
改進。但是,如果我們總是以後設的理性,告誡此刻的思想。總是試圖通過今天
的觀點,去改寫昨天的意識形態,那麼我們就是承認: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
種不在時間之中的絕對真理,而思想的任務就是不斷擺脫時間的謬誤去接近它,
其實,這才是形而上學真正失足的地方。
  盡管永恆的客觀真理是虛構、幻想的產物,但這並不同時必然要假定思想都
是偶然的、暫時的,我們沒有權利為自己建造起一座主觀真理的思想之塔。在個
人生活中,擁有一種主觀真理,這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相反,如果沒有了這樣
一種絕對思想,我們的生活反倒會成為一種不自然的生活。
  在這個宇宙寂然無聲、拒絕直接向我們交出它的答案的世界上,如果沒有一
種能明確地關於自己、關於世界的神話,那麼從根本上說,也就談不上自由解放,
這實際上就是我們精神生活的一場災難。
  今天,當我重讀舊稿,雖然,我為自己完整地建立起一座主觀思想之塔這個
任務並沒有完成。但是,通過這一條來時的路,我畢竟已經為我的精神生活找到
了一種最自然的開始。
  或者,也可以這麼說,因為我想過上一種符合我天性的生活,所以,在內心
的呼喚下,我便講述了一個這些年來我賴於生活的神話,我追求著的一個人生大
夢。對我說來,其中那怕是最荒謬的、極端的思想,也是我心愛的塔基,以後的
每一層塔樓,事實上,它們就是從這上面建築起來的。


科學時代的人性萎縮

        一、斯特林堡、榮格與知識分子

  我當然還沒有衰老,我是一個年輕人。
  晚年的斯特林堡,盯著路上隨意碰到的小石子所排成的圖案發呆,他感到自
己的命運密碼就寫在這裡面。當年,我是多麼驚訝於這個老人的怪誕想法,想到
他從前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他在我的心中曾經激起過多少青春的風暴,他是
一個偉大的作家啊!
  後來,我把這一切都忘了。
  現在,我讀著榮格的作品,他的話讓人一聽就懂,但是,產生他說出這樣一
些話的思想,卻離開我們時代十分遙遠了,可這些思想與我們本能的想法又十分
接近。
  使我們離開自己本能的想法而接近另一種思想,原因何在?榮格為什麼能夠
不僅保存自己的本能想法,而且還在這種基礎上建立起了一門偉大的學說?
  啊,榮格,多麼幸福的人!
  現在,中國的知識分子走投無路。
  這些離開了自己的本能想法而越走越遠的人,他們終於會有這麼一天,忽然
在一類人面前抱頭痛哭、訴說著自己的徹底完蛋。他們會發現自己原來根本無法
解決任何一個問題,所謂解決的問題,其實不過是由那些偉大的思想家們為他們
所出的一些智力遊戲題
  但對這些智力遊戲的解答,卻能使他們當上思想販子,成為教授、學者、大
人物。這些已經不再從思想本身中獲得快樂的人,或者沉淪到底、不辭辛勞地做
著永遠也做不完的練習題。或者就是在權力欲、自身人格陰影的驅使下,成為一
個個可惡至極的學閥、虐待狂。
  如果他們真誠地覺醒了,那麼他們又會向誰、在哪一類人面前抱頭痛哭呢?
  很多年前,毛澤東為這些人建造了五﹒七幹校,多麼了不起的拯救方式。這
些人在幹校中,確確實實獲得了生命的喜悅,恢復了幸福的本能的思想,因為他
們又踏到了土地,擁抱了大地。健康的農民呀、工人呀、士兵呀。
  可現在,這些人卻出爾反爾、故伎重演,對毛式拯救術口誅筆伐,其實是內
心空虛,權力欲望熾熱的表現。這些人再一次遠離了生命之道成為了不可救藥者。
  本來農民、工人、野蠻人作為智慧的象征就不足取,只不過你們已經麻木不
仁。事實上,只有通過他們、超越他們,才有希望重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
  因此,還是讓我們檢驗一下哪些東西使我們離開了自己本能的想法吧。

        二、科學是我們時代中的絕對權威

  無疑,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科學,因為我們的時代就是一個科學時代。
  在這樣一個科學已經成為絕對權威的時代,凡是不被科學同意的想法、行為,
就都有可能被我們的教養剝奪、被主流文化判定為死刑。而一種想法、一種行為,
無論它植根於人的本能中有多深、多麼強烈,如果不能及時受到的鼓勵與支持,
那麼,對大多數人說來,要想讓它們在心中結出果實來,這近乎是不可能的。歧
視將使它夭折,迫害將使它斷子絕孫。
  費耶阿本德說:當年在鮮花廣場燒死了一個布魯諾,我們現在大書特書,然
而,今天在科學絕對權威壓制下死去的思想,又何止一個布魯諾這樣的“思想異
端”呢?
  事實上,科學在我們這個時代中,已經扮演著一個中世紀宗教審判官的角色
了。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每個人早就學會了說,因為它是科學的,所以是對的;
因為它不符合科學,所以是錯的。科學幾乎成了真理的同義詞。
  在這樣一個科學時代裡,即使某項奇異的成果由於它的實用性在現實中站住
了腳跟,那麼,人們首先想到的也不是產生了這種非凡成就的文化,它本身所具
有的對於科學的挑戰性。為了保証這種成果有健康的發展,我們應該為它做些什
麼,至多想到的也不過是為它舉行科學加冕,從而通過這種隔離儀式,將產生了
這種成果的文化本身,在人們的文化視野裡繼續保持著一種可疑的亞文化地位。
  拿我們的中醫來說,在西方科學大國沙文主義還未進入本土之前,它的“合
理性”從來也沒有受到過懷疑,於是,人才薈萃,我們的中醫按照自身成長的邏
輯獲得了幾千年欣欣向榮的發展。
  然而,當西醫進入本土,許多人的頭腦受到了科學的洗禮之後,它的“合理
性”便在西醫理論的檢驗下變得可疑起來。結果,在更多的有才華的“新青年”
選擇向西醫學習的同時,留在本土上,繼承傳統文化中這一筆可憐的遺產也就只
有那些平庸之輩了。
  當中醫已被一群庸醫所接管、運用時,自然,這時候,中醫中的謬誤也就前
所未有地多了起來。在這樣的狀況下,中醫的“合理性”除了理論上的質疑之外,
便有了進一步事實上的依據。有一個時期,它甚至還被宣布為是反科學的,在我
們西方科學文明滲透最厲害的大城市裡,幾乎絕跡。
  然而,等到突然醒悟到,它實際上是一個極為有用的東西,在我們有性命之
虞時,常常也就只能依靠這種非科學的東西來挽救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土地幅員
遼闊、人民十分貧窮,我們的農民兄弟的生命,除了依靠這種壇壇罐罐、針與火,
從田頭上拔一把草這種不科學的東西治療之外,根本就無法指望西醫的時候,那
麼,我們又怎麼辦呢?--立即宣布它是符合科學的、也是一種科學?
  然而,宣布它是科學,一切就萬事大吉了嗎?就象七十年代末的那場爭議--
耳朵可否識字?一旦宣布它是科學的研究對象,就算萬事大吉了嗎?
  其實,一種獨立於科學、甚至是反科學的文化,即使被科學帝國恩準為科學
之後,它的衰敗的命運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只會加快它衰敗的速度。因為,一
旦它被宣布為科學,那麼科學家--他們是這種學科、文化的真正外行--也就
勢必被引進到這種學科、這種文化中去,他們的科學偏見也就必然會滲透進去。
例如,我們的心靈學實際上就是在“人體科學”的的名義下存在的,其中充斥著
只懂歸納法、因果律、事物齊一性,對靈魂現象本身卻一無所知的科學家。結果,
這種寄生於科學中的學科也就只好奄奄待斃了,根本就無法指望這種在外行領導
下的學科將會有什麼蓬勃的發展。
  對於我們的科學家,他們的這種外行,我們當然不能全部責怪他們,因為,
時代的教育決定了他們對科學文化之外的文化一無所知。可令人不解的是,這些
博學的科學之士們卻偏偏有著驚人的自信,竟然天真地以為,他們有權力監督、
接管、統治天下的一切文化。
  三百多年來,科學想征服的領域幾乎是無所不在的,科學最初想征服的是宗
教,結果它把一個上帝殺死了。其後,科學準備全面接管的是哲學,這就是分析
哲學在本世紀的全面崛起。最後,它又想接管藝術。事實上,它準備接管的是我
們的整個世界、我們的全部靈魂。
  而有趣的是,科學始終想接管,而又注定接管不了的一個領域就是它的親密
兄弟--偽科學。

        三、捍衛科學,消除偽科學

  但是,偽科學的存在,這種事實卻惹人討厭。由於這些“偽科學之人”,每
天都在等待著科學的招安,等待領到一張被承認為科學的資格証書,這就不僅進
一步抬高了科學在社會中的地位,而且,也使得人們在運用科學的時候,使它在
各種文化領域裡變得更加沒有節制。
  當科學懂得自身限制的時候,它的進步是日新月異的。而隨著進步,科學勢
力在這世界上也就越來越變得無度、不加限制了。這種到處都要插一手的帝國脾
氣所帶來的結果,我們已經看到,它已經使自身之外的各種文化,都受到了前所
未有的沉重打擊。可一旦沒有了其它文化所能給予的挑戰與張力,那麼科學也會
自我分裂、走向衰敗的,就象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由於它當時在社會中的絕對
權威地位,在失去了來自外界的任何挑戰之後,也就迅速地走完了它的輝煌時期。
  因此,限制科學其實就是捍衛科學。在這個世界上,作為一種文化而又試圖
違背文化本身的規律是不可能的。科學只有在它自身加以限制後,在各種文化都
參與的自由競爭中,它的繁榮與進步才會繼續保持,同時,一部人類多種文化共
同繁榮與進步的歷史才可能存在。
  而在這場競爭中,偽科學卻是一個不光彩的競爭者,因為它竟然不敢以自己
的名義直接去參與,事實上,作為科學的寄生品,偽科學也沒有自身的文本。偽
科學的這種既寄生於科學、又反科學的自相矛盾,可以從那些永動機制造者身上
看到。
  很多年前,我有一個經常異想天開的朋友,一天,他興奮不已地告訴我,他
對制造出永動機來已經感到蠻有把握。他把一幅畫了整整一個晚上的設計圖給我
看。這是一種將許多只圓鐵球巧妙地放在一個大鐵圈的不同位置上,隨後,經第
一次推動不斷地旋轉起來的設計。當時,作為一個少年的我,對許多東西還是一
無所知的,我只是問他:能否告訴我,你是怎樣計算出你的設計,從而保証這架
機器永遠地轉動?
  其實,只要永動機制造者們使用牛頓定律計算出他們所需要的答案,那麼他
們就得承認牛頓定律是正確的了。既然牛頓定律是正確的,怎麼還有可能發明一
架永動機呢?
  雖然,在一個牛頓科學世界裡,發明一架機械的永動機是幻想,但這種幻想
卻是人類最本能的想法之一。這種幻想其實也深深地糾纏著牛頓,事實上,牛頓
在他的科學文本裡,也已經為我們發明了這樣的一部永動機,這就是一個經上帝
第一推動力之後,就永遠機械地旋轉著、運動著的整個牛頓式的宇宙。
  這正是牛頓絕世的才華,他創造出一個牛頓科學文本,實現了這個幻想。而
那些寄生於偽科學中間的人,他們顯然缺少這種獨立創造出自己文本的勇氣與才
能,結果也就只能將他們的才華誤置於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文本之中了。

        四、解放“偽科學之人”,重返無拘無束的人性

          甚至大膽和革命的思想家也屈服於
        科學的判斷。克魯泡特金打破一切現有
        制度--但他沒有觸動科學。易卜生在
        暴露時代人性的狀況上走得非常遠--
        但他仍然把科學保留為真理的一種量度。
        埃文斯﹒普裡查德、萊維﹒斯特勞斯和
        其他人都認識到,“西方思想”決不是
        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座孤峰,它被其他意
        識形態所不遇到的種種問題困擾,不過,
        他們在把一切形式的思想都看作相對的
        時候,獨獨把科學排除在外。即使在他
        們看來,科學也是一種中性結構,它包
        含獨立於文化、意識形態和成見的實証
        知識。
          當然,這樣特殊地看待科學,其理
        由只是一個小小的童話。
            --費耶阿本德《反對方法》

  盡管偽科學極不合理,寄生於科學領域裡的“偽科學之人”也明顯地缺少專
業的訓練。行文的古怪、自造的邏輯、從其它學科那裡生搬硬搬過來的術語,無
不使他們的文體令人討厭,難以卒讀。從中還可以看出,他們的才能顯然低於他
們的科學同行。可在科學外衣之下,引發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倒大多是些引人入
勝、使人感到生趣盎然的問題。
  在這些五花八門的問題中,最常出現的是宇宙一般圖式、人類的起源、神秘
事件和奇跡等,偶爾,還會涉及到藝術的問題。它們有的是真正的異想天開,卻
直接反映出人類想象的深度,是心理學研究的寶貴材料。也有屬於靈魂方面的問
題,以及那些本該屬於宗教,如今卻在現代人心中無處藏身的問題。
  總之,產生了偽科學沖動的東西,其淵源幾乎無不來源於我們人性中最有力
量的一部份,可在這個由科學造成人性萎縮的時代裡,卻沒有被我們的文化好好
保護,反而在科學的絕對權威下,被科學踐踏了。
  “偽科學之人”,可以說就是對科學時代的一種絕望的反抗,是用偽科學這
種幼稚的武器所進行的一種荒誕的抗議。
  當他們堅信,在這個世界上唯有科學才是最可靠的,唯一的真理,依靠科學
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時候,而與此同時,卻又可悲地發現,現有科學的結論與他
們的實際體驗,事實上是存在著嚴重分裂的。
  那麼,在這種人性與科學的對立,選擇科學即意味著精神生活倒退、人性萎
縮的危險面前,他們學會了去質問科學的限度嗎?
  沒有!
  科學的絕對權威已經壓到了他們心中的一切懷疑力量。這種失望的結果之一,
便是產生了一種對科學進行擴大、修改的欲望,一種試圖對現有科學知識進行根
本改造的激情。
  那麼,產生這種想法與信心,是否因為他們的手上已經擁有了足夠的証據與
合理的研究綱領呢?
  又沒有!
  他們也是永遠不會有的!因為有了,這倒能說明,在原則上科學是一種可以
永不加以自身限制的文化、是一種無限的知識。
  但“偽科學之人”卻要這樣的一個夢,他們就像他們的同行科學家一樣,在
這個世界上,需要一個科學萬能的夢。結果,在這種既崇拜科學、屈從科學,又
違反科學,反對科學的自相矛盾中,“偽科學之人”便使自己成為了科學權威下
的一種無情的犧牲品。在這種文化誤置的文本中,人性的呼喚沒有收獲,它們成
了一棵結不出、採不到果實的絕望之樹。
  這是寄生於科學領域裡的“偽科學之人”的命運,他們一般被人稱為偽科學
家。可還有一類寄生於其他文化中的“偽科學之人”,他們的命運則顯然幸運的
多。在我們這個時代裡,他們不僅被看成為一棵希望之樹、從來沒有人將他們稱
之為偽科學家,而且,他們還被我們這個時代看成為重要的思想家。
  這些“偽科學之人”,就是那些在藝術中、在哲學、宗教、文藝批評中到處
不加以限制運用著科學的人。事實上,這些人才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偽科學家!

        五、持蘆葦的人

  1920年,榮格坐在一棵百年梨樹下,他常常一坐就是一天。他砍下一捆
蘆葦,突然間,他隨意將它們撒開。
  “持蘆葦的人”,他寫道:“不知道每一捆蘆葦有多少根,其結果取決於這
一捆蘆葦本身的數量關系。”
  榮格用這樣的方式,對《易經》進行闡述。
  斯特林堡則望著路上隨意堆放著的石頭冥想。我忽然悟到了這兩種方式的一
致性,榮格手上多出的只是一本解碼。


正視神秘的事情

        一、認識你自己

  很多年前,我也是一個陰沉沉的學人,望著古老的箴言--“認識你自己”
發呆。
  該認識自己什麼呢?認出的不過是一個經驗中的自己。盡管這句話幫助我無
限地關懷自己一部已經過去了的歷史,然而,我發現自己在談論“認識你自己”
的時侯,其實談論出的只是“人在社會中、歷史中的位置”,結果認出的只是歷
史、社會而已。
  當我還是一個學人的時候,我是執拗與敏捷的,明知自己在說另一句與之相
差甚遠的話,我仍會堅持著這麼說。補救之術是不缺乏的,從前是辯証法,後來
是結構主義。因此,認識社會、歷史也就是“認識自己”。既然如此,為何不把
多余話取消呢?補救之術是永遠也不會缺少的,從前是辯証法,現在則是語言哲
學。
  在這樣的“哲學行話-補救之術”中,我除了能說出另外一大堆新的箴言之
外,從這種學習、演變過程中,可說是一無所獲。
  “當心不要讓人用哲學和虛詐把你弄壞。”(《歌羅西書》第二章八節)
  在羅素《我的哲學的發展》的扉頁上,我們能讀到這樣的警告。久而久之,
我也開始懂得,如果在人群中、在對話者面前,放棄了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意味
著放棄了自己曾經用這種觀點所取得的權力。
  從這裡,使我對那些沉緬於為爭論而爭論的人,他們躲藏在各種空洞概念背
後的情欲生活,那種無聊的權力欲望,也有了一種了解。我青春的惱恨可以說就
是對於這樣的場面,在這種無謂的爭論中,人們只會讓他們的力必多到處亂跑,
自己卻一點都沒有意識。
  同樣,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我不喜歡那些總糾纏著語言、抓住它不放的
人。因為,不分場合,不問問說話對方的性質、問題的難易程度,便要求一個人
把他所使用的概念定義清楚,事實上,這就是對他人說話的權利在進行著一種威
脅,也是對他人的創造欲望進行著一種侵犯。
  然而,我們碰巧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從西方哲學思潮那裡,通過一
知半解獲得的觀念,更使得這兩種人、這兩種傾向在我們這個社會中,空前地多
了起來。
  於是,無聊找到了一種“哲學”的保護,人們的精神生活變得更加空虛。正
是在這樣的日子裡,我開始怨恨起哲學。也正是在這樣的日子裡,望著“認識你
自己”這句古老的箴言,我只有發呆而已。
  存在主義使“認識你自己”這句箴言在我心中不再是一個空洞、言之無物的
說法,它為我提供了能夠親身體驗到的概念:畏、煩、赴死的勇氣等等。
  然而,存在主義的哲學著作對我仍然乏味透頂,從這種哲學中,我確實還是
從“認識你自己”這句話中學不到什麼,就像我不知道以箴言“認識你是無知的”
而聞名於世的蘇格拉底,為什麼在獲知自己將被判處死刑之後,仍會興高採烈一
樣。
  對於蘇格拉底這種赴死的態度,羅素評論過,他認為蘇格拉底不怕死的原因
在於相信人死後,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在等待著他,而到了那個世界,他就可以永
遠無拘無束地談論哲學了。“因為,我已經死過一次,也就再也不會死了”。羅
素批評了蘇格拉底的這種想法,認為蘇格拉底如果沒有這種死的觀念而仍能保持
住一種赴死的勇氣的話,蘇格拉底則會贏得我們更大的尊重。
  然而,等到有一天,我知道了遭致蘇格拉底死罪的原因之後,羅素對於蘇格
拉底的這種批評,在我的心中,頓時索然無味。其實,它正是現代人主觀性與偏
狹性的一種反映,因為,導致蘇格拉底死罪的原因,就在於蘇格拉底在雅典的法
官面前,驕傲地宣稱這些法官們沒有審判他的權力,因為他蘇格拉底是屬於另外
一個世界的,是只屬於他自己的守護神的。因此,即使作為一個凡間的蘇格拉底,
在雅典城裡死了,作為一個哲學家的蘇格拉底的生命卻不會就此結束。相反,這
僅僅意味著另一種命運將會重新再一次開始而已。
  邏輯上說,從蘇格拉底遭致死罪的起因到他對於死亡的看法,在蘇格拉底那
裡始終都是一致的。換言之,如果蘇格拉底對死亡採取了一種我們現代人的看法,
那麼就根本不會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了。
  難道羅素就不懂?
  傲慢、偏狹的現代人確實已經不懂很多東西了,就象當年雅典城裡的法官們
一樣,面對著那些竟敢聲稱自己是靠著守護神生活的人,除了充滿敵意地忙著給
他們定罪之外,還會做什麼呢?
  然而,另一個現代人,榮格臨終前所說的一席話,卻使人感到仍象當年赴死
的蘇格拉底所說的話一樣,讀來感人至深,同時又使人感到莫測高深。

    如果我能在另一個世紀投生轉世--我將能夠提出當時還不能回
  答的一些問題。而現在我之所以必須再降臨人世,是因為我已經找到
  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個對原型深信不疑的人,始終能夠追隨著自己生命的足跡,這
  個人依賴於本能而生存。

    讓這個自我主宰世界見鬼去吧!傾聽你的保護神的聲音吧。

        二、學會使用擺錘

  擺錘法是我第一個學會與“神秘世界”接觸的工具。它的制作、使用都十分
簡便,做一個擺錘,其實用線和鈕扣就可以了。當我們用手提住線的一端,另一
端的擺錘在我們手的用力下自然會跟著晃動起來。我們可以使擺錘靜止不動,可
過了一會兒,我們或許就會驚訝地發現,這個靜止著的擺錘,它自己有規則地擺
動起來了。
  這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的手又沒有動,擺錘自己怎麼會擺動起來呢?
  一種猜想是,提住擺錘上端的手,雖然我們沒有感到它動,可手上的肌肉還
是在動,只不過這種動作如此細微,以至於我們難以察覺到罷了。如果我們做這
種猜想,那麼,問題的中心就成了--如此細微的動作能夠帶動擺錘嗎?
  關於人實際上能做到的事情的界限,如果我們僅僅依據思想的習慣便做出判
斷,那是很容易會犯“想當然”這種錯誤的。那些魔術師、走江湖的人,常常正
是在這一點上利用了我們。結果,在一種由“習慣思想”所帶來的自信中,讓他
們輕而易舉地就在我們認為“人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地方下了手腳。
  因此,我們暫且也不要排斥這種猜想的合理性,即,在我們的手上,事實上,
存在著一種我們的意識難以察覺的運動在帶動著擺錘的運動。
  另一種猜想是,擺錘的自動與我們的意念力有關。在我們的時代中,這種猜
想是屬於新的,它正在迅速地成為一種理論上的假設。這種“存在著一種叫意念
力的東西”的假設,尤其為那些迷戀於特異功能的“人體科學家”們所喜歡。
  在這些問題上,我傾向先不要忙於做假設。一方面,不做假設,有利於更好
地對現象世界的描述與把握。另一方面,即使從研究的效用上看,在實際生活中,
大量地運用“奧卡姆剃刀原則”,也只會使我們的頭腦更加清楚。
  因此,對於第二種猜想,也不要忙於將它作為一種新假設來接受。
  對我們來說,其實真正重要的倒是,既然我們已經看到這種“擺錘自動”的
現象,那麼接下去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問問自己,可否利用這種不大為常人所
知的現象做些什麼事情呢?
  於是,我開始著手為自己編一本解碼。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擺錘的運行規跡
有很多種:由左向右旋轉,由右向左旋轉,或沿著某一個方向來回擺動,它甚至
還會不成規則地上下亂跳。擺錘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變化?這些軌跡代表著、意
味著什麼?我們並不知道。其實,所謂編一本解碼就是我們可以對這些軌跡人為
地做出事先的假定。例如,你有一個朋友,他對目前是否要做某事,心裡沒有底,
它可能失敗,也可能成功。這時候,他來找你商量,其實你對這件事情並不比他
知道得多,你該怎麼辦?這時候,你們就可以一起去問問擺錘了。例如,事先規
定好,如果擺錘作由右向左旋轉的擺動,那就代表事情能夠成功。如果擺錘作上
下跳動,那就說明做此事有極大的危險,等等。一本所謂的編碼就是這樣編的。
由於,擺錘自動的軌跡有許多種可能性,我們對事情發展趨勢的估計也有許多種,
因此,編一本什麼樣的解碼,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規定,既可以把解碼編
得十分簡單,也可以編得十分復雜,至於說到讓什麼樣的擺錘圖案代表什麼樣的
可能性,這是自由的。
  在學會了使用擺錘的日子裡,我感到非常快樂。我用它做了許多事情,既用
它測探無意識,也用它分析事情的發展趨勢。一天,我去看望一個老朋友,談論
起一個共同的好朋友,他已經有四個多月沒有給我們寫信了,這是以前從沒有過
的事。當時,這個朋友遠在異國他鄉,在一片絕望的熱帶叢林裡,正過著一種心
靈逃亡的生活。在這樣的境遇中,按理說,他不可能不向任何人傾訴便從此消失。
對於他的這種反常性,我們決定去聽聽擺錘是怎麼說的。
  在大家一起擬定了好幾種可能性後,我舉起了擺錘。可對我們所問的每一個
問題,擺錘就是紋絲不動,拒絕回答。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好重新編碼。這
次採用的是最簡單的一種,即,如果擺錘左右搖動,那就代表“是”,如果不動,
那就代表“否”。
  在重新編碼後,我們又開始問擺錘了。然而,對於每一個我們所問的問題,
擺錘就是一動也不動。最後,我終於發火了,大聲地問道,我這個朋友是不是已
經死了。
  擺錘仍然紋似不動。
  這時候,我使自己平靜了下來,於是,就問了一個對他說來最不可能發生的
事情:他是不是去遠方旅行了。這一下擺錘擺動了,回答“是”。在座的另一個
朋友繼續問道:那麼,這個月底會不會來信?回答:“是”。而這時候距離月底
只有一星期了。
  幾天以後,這個朋友果然來信了,信中寫道:他去遠方旅行了,望大家見諒,
這麼久沒有給我們來信。

        三、一本神奇的書

  後來,我就讀到了《易經》。那是一個深夜裡,我和一個朋友約好,子夜時
分打電話給她。正是暮春季節,和熙的風中,飄送來許多樹木的芳香。離開打電
話還有一段時間,我手上碰巧有一本論《易經》的書,便瀏覽了起來。這是一個
朋友托我借的,我剛剛拿到。
  以前,我一直沒有接觸過這類書,也不重視這類書,甚至可以說,由於當時
國內正發生著一種不健康的《易經》熱,它已經使我對這種現象聯同這本書一起,
在心理上起了反感。然而,在那個夜晚,我才發現,這根本就不是一本販買思想
的書,其實寫在裡面的東西,都是一些充滿著智慧的話,是一些象詩句一樣美麗
的文字。二千多年來,中國的優秀學者們,幾乎差不多都聯手在這本書上化費了
他們寶貴的精力。而且,這本書還被認為是一本偉大的佔筮之書。
  從擺錘使用中,我懂得了編碼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編不出一本好的解碼,那
麼從擺錘那裡就會一無所獲。
  因此,一本能夠成為真正的佔筮之書,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是一種完備的編碼,
即在這本書裡,它必須預先就假設自己,已經知道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問題,它
所設制的編碼,已經窮盡了這個世界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事情。
  可如果我們的世界是無限的呢?在這個世界上,是有一種真正的變化呢?顯
然,只有一種無限的編碼,才有可能是一種完備的編碼。那麼,一本將包含無限
種編碼的書,或者說,一種自身具有無限的編碼能力的編碼體系,有可能存在嗎?
  《易經》能夠成為這樣的一本書嗎?它有這樣的編碼能力嗎?
  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同時,那晚的電話對我說來也極其重要,我一生的愛
情,似乎都將由這次電話決定。於是,在我對《易經》佔筮的程序一無所知的情
況下,我決定就今晚打電話這件事情,請教一下《易經》。當時,我是不相信《
易經》具有這種能力的,所以我對佔卜的程序極其輕視,以至於我僅僅只是把這
本嶄新的書合上,再隨意打開,手到之處,整個佔卜程序就算完成了。
  然而,等我睜開眼睛,使我感到極大震驚的是,從眼前出現的這些文字中,
不能否認,通過它們確實能夠清楚地看出當時我的精神狀況。這簡直就是不可思
議的,這是一種種巧合嗎?其實,我當時就是這麼想的,事實上,我也只能這樣
去認為。就象對上述擺錘與遠方朋友來信這件事情,我同樣也不排斥這是一種巧
合的想法。歷史上有所謂一夜改宗的故事,但對我說來,一個理性的科學世界,
則好像是我更加願意長期逗留的。
  盡管如此,這種巧合在我情緒上激起的反應還是太強烈了,以至於在我打電
話時,還到處充滿著這種情緒的回響。朋友從電話裡感到非常奇怪,以為我出了
什麼事情,於是,我就告訴了她。她感到非常好玩,讓我也替她從書裡,查查她
的情況。但我對她目前的情況一無所知,我回答說我無法做到這一點。她說就象
剛才我為自己所做的那樣,隨便翻翻就是了。如果說對了,她會告訴我的。
  我隨便地翻了一頁,正好是《損》卦的首頁,我把這卦的大意告訴了她。她
沉默了一會兒之後,讓我再為她翻一卦,聽得出她的情緒有些緊張起來。我把書
重新合上,又打開。奇怪的是,我翻出來的仍然是《損》卦的六三。這種巧合現
象,使我感到格外的激動。接著,她讓我再做最後的一次,結果我翻出的竟然還
是這一卦的初九,它們均在每一頁的首初。到這時候,她也就告訴了我--它們
什麼都說對了。
  在目前的生活中,她確實經歷著一種如書上所說的麻煩,在這種境況中,她
自己也決疑不斷,不知道該如何做才好。我說既然在書上已經說出了一種決斷的
辦法,那麼照著它辦就是了。而這種辦法是如此果斷、英明,充滿著人性的魅力。
如果不從這本《易經》中得到它,或許我一輩子也不會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存
在著如此偉大的哲理與應對事情的解決辦法。
  真是一本偉大的書,人道的書,神奇的書!但我卻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完成
對它的佔卜程序的,這種事實,使我只能認為這裡發生著的一切,都純屬一種巧
合而已。
  但為什麼在這一個夜晚裡,會有這麼多巧合接二連三地發生呢?而且,我為
自己所佔的那一卦,還被以後的生活証明為是一種預言?對此,我是無法回答的。
  窗外的夜色越來越濃了,從遠方送來的樹木的芳香也越加地芬芳了,我開始
想起一樁往事,它同屬於我生活中那些無法回答,而只能發出驚嘆的事情。

        四、一樁往事

  那是十年前,我和一個姑娘處於熱戀之中。當時,她在上海,我在安徽。
  有一次,她十多天沒有給我來信了。
  這天下午,我象突然患上了重病一樣,不僅周身無力,而且,覺得整個世界
似乎都已走到了盡頭。
  坐在校園的湖畔,在一陣陣風的吹拂下,望著湖水裡的倒影,厭倦的苦悶,
眼前的視覺形像,幾乎快要把我折磨得發瘋、爆炸了。
  但是,一會兒後,這種感覺又莫名其妙地全部消失,我又變得極其快樂輕鬆
了,並且,我好像還獲得了某種無形的啟示、受到了一種莫大的祝福。
  於是,我飛快地跑回了寢室,洗了一個澡,又把房間打掃得幹幹淨淨,直到
有一種完全嶄新的感覺為止,我這時才意識到,原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我
已經有了一個靈感:這就是--這個遠隔千裡之外的姑娘,她就要來看我了,而
且,我還知道她將於下午四點出現在這裡。
  然而,這一切看上去是多麼地不可思議。首先,她從來沒有說過要來看我;
其次,當時我們還都是學生,從上海到這裡,並非小事。再說,她是一個滿臉稚
氣的女孩,如果真要來,會不給我任何信息,就單身一人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嗎?
  盡管如此,我還是有一種莫大的自信。我想到要把這種想法用筆寫下來,這
樣,等她真的來了之後,我就可以給她看了。可由於這間房子已經被我收拾得太
幹淨了,而我平時又是一個亂放東西的人,此時在這間房間裡,我發現竟然連一
支筆、一張紙都找不到了。
  我何不去車站接她呢?我開始這樣想了。再說,萬一她沒有來,到了黃昏,
面對這樣的文字,這樣可笑的淒涼心情,我又怎麼去收拾?
  我走向校門。在快要走到那裡的時候,透過校園漂亮的綠色柵欄,我看見這
時恰巧有一輛班車停了下來,再跑過去已經來不及了。正是六月的皖中大平原景
色,到處盛開著鮮花,溫柔的、日暮裡的土地氣息,以及校園中一張張充滿著夢
幻、年輕的臉龐,這一切都容易使人想入非非。這時,它們在我的心中引起了傷
感情緒,使人想到,在這樣的一片天空下,我其實是一個正處於熱戀中的瘋子。
  四十分鐘後,她真的出現在了我的面前。依然是滿臉的稚氣,一臉羞怯的笑
容。她的身體,在那時候還沒有盛開出最美麗的花枝。望著眼前出現的她,我實
在太興奮了,第一句話就是向她大聲叫道:“我知道你要來的,我完全知道你要
來的。”她在這時候對我說的話,我已經什麼都聽不進去了,只是一個勁地重復
道:“我知道你要來的,我完全知道!”
  她則被我弄得莫名其妙,還以為我不過是在向她表達,我見到她時的內心過
度的興奮與喜悅而已。


詩人的呼喚

  這一段日子裡,我繼續在這座城市裡到處閑逛,一有機會,便鼓勵人們把他
們的夢告訴給我。
  幾天後,便聽到有人對我說,他們最近的夢開始變得多了起來,對此,我並
不發表更多的見解,直到有一天,聽到有人對我說,最近他們的神秘事情也多了
起來,這才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
  “看來是你在搗鬼吧!”友人笑著說。
  “這怎麼可能呢?我不過是個凡夫俗子。”
  我想了一會兒後認真地說道:“我傾向於這麼認為,神秘的東西之所以多了
起來,是由於你們熱愛起它們的緣故。”
  我對這種經驗的體會,從前也不曾少過,這就是任何一種熱愛,都將導致眾
多的發現。譬如,就說讀書吧,只要你一喜歡起某個作者或者某種思想之後,你
就會發現和這個作者或與這種思想有關的書籍“忽然”在書店、圖書館甚至在家
裡變得多了起來。
  從前我說過,美是發現的,愛是發現的,實際上,我們能夠創造出來的美和
愛總是很少很少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眼睛往往比手更加重要。
  即使對一個不擅創造的人說來,只要他能夠帶著一顆熱愛之心,把眼睛睜大,
那麼,他就一定會由衷地讚嘆道:世界美如斯,世界萬般愛。
  當然,這個世界也是萬般的神奇。

        一、蘭波的事業

        唯我獨知,我的一樁瘋狂行為的歷史。
                  蘭波《地獄一季》

        我認為應該成為幻覺者,應該使自己具
      有的幻覺的本領。
               《致保爾﹒德麥尼的信》

  蘭波生於1854年。1871年,他還只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就著有不
朽的名篇《沉醉的迷船》。
    當我在無情的河上順流而下……
  這個一心想成為先知、做一個通靈者的孩子說:“我強制自己去習慣於單純
的幻覺。”“我力求佔有一切可能存在的畫景。”“投身於各種各樣的活動,以
保証使全部感官按部就班地失常。”最後,他的事業成功了嗎?
  1873年,十九歲的蘭波出版了他一生唯一的一本自己親手編訂的散文詩
作《地獄一季》,分贈6本給友人。一年以後,詩人便舍棄文學,遠走非洲。
  文學史家認為,蘭波的一生是一個迷途孩子的一生。很多年之後,據見到蘭
波的人說,他的詩人氣質已盪然無存。而與此同時,詩人在巴黎的名聲,正如日
中天,無人能望其項背,被尊為“詩聖”。可他對此卻依然不顧不問。他做著人
口販子、水手、公司職員、一個長期習慣於被警察攆來攆去的越境者。後來,他
的右腿異常疼痛,鋸掉了右腿之後,不久便死了。

    他進入了未知的領域,即使狂喜之余,他會失去對於這些幻境
  的清晰的記憶,但他畢竟看見了這些幻境。就讓他在他的飛躍中,
  飽餐奇跡而死吧!
    然後,又來了另外一批頑強的勞動者,他們將在他倒下的地平
  線上繼續工作。
    由此可見,詩人才是真正的偷盜天火的巨人。

                    《致保爾﹒德麥尼的信》

  這一封十七歲寫下的信,象是蘭波為自己一生寫下的墓志銘,也象是他對於
未來偉大事業的預言。

        二、布勒東與費耶阿本德

  “然後,又來了另外一批頑強的勞動者。”
  五十年後,這另外一批頑強的勞動者,薈集在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旗幟
下。
  “我們仍然生活在邏輯秉政的時代。”布留東寫道:
    這一回我的意思在於討伐某些人對於仙幻之境的厭惡性,討伐
  他們企圖加諸於幻境的訕笑。換言之:幻境總是美的,甚至只有幻境才是美
的。

    斯威夫特作惡之時是超現實主義。
    薩德在施行暴虐時是超現實主義。
    夏多勃裡昂在抒發異國情調時是超現實主義。
    龔斯當在政治上是超現實主義。
    雨果除了愚蠢的時候,便是超現實主義者。
    愛倫﹒坡在冒險之時是超現實主義。
    波德萊爾在道德上是超現實主義。
    蘭波在實際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是超現實主義……
    賈裡在喝苦味酒的時候是超現實主義。
    努伏在接吻時是超現實主義。
    法爾格在空氣之中是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宣言》

  真是光榮備至的蘭波,在這份長長的名單上,蘭波是歷史上唯一盡享超現實
主義殊榮的人。
  而在這兩面旗幟下的人又如何呢?

    他們就是喜歡那些怪誕的、失常的、出乎意料的東西,以免重
  新落入長期來習以為常的俗套中去,以不至於失去美好、高貴、壯
  偉的東西……俾便重新振作精神。”

                     達達主義成員戴塞涅語

  這是他們關於美學真實性看法的一面。

    某天路易﹒阿拉貢、安德烈﹒德蘭和我出乎意料地碰在一塊了。
  在那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都顯得手足無措;幾分種後之間,我們
  圍住在桌旁,都想弄個明白我們到底是來幹什麼的,可是誰都困惑
  不解。是什麼不可抗拒的召喚把阿拉貢和我引導到同一個地方來的
  呢?在這兒,有一個真正的斯芬克司……

                      布勒東小說《娜嘉》

  這是他們關於現實真實性看法的一面。
  “我研究過達達主義,”又過了五十年,費耶阿本德寫道:

    在現代還沒有人理解語言、思想和達達主義者的奇跡
  ……他們揭露了第一流的旅行推銷家,即哲學家、政治家、
  神學家的語言,在重要方面與野獸的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思
  想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些作者本人最後很難說與
  一群哼哼作響的豬有什麼不同。

  達達主義者發現了生活秩序的本質,並非如理性主義者所說的那樣。為此,
他們創造了一種精神,並試圖對我們這種正日益向機械程序退化的生活秩序做
出診斷。

    有防止這種退化的方法嗎?我認為有。我認為把一切
  成就看成暫時的、有限的和個人的,把一切真理看成是由
  我們對它的喜愛所創造的,而不是‘發現’的,就能防止
  曾經很有前途的神話的退化。

    我認為有必要發展一種新哲學或新宗教,以便賦予這
  種無系統的猜測以主旨。

            費耶阿本德《自由社會中的科學》

  在短暫地回顧了從蘭波至超現實主義的歷程之後,可以將費耶阿本德的這短
段話作為我們今日實驗精神的一個暫時的、現存的宣言,即“把一切真理看成是
由我們對它的喜愛所創造的,而不是‘發現’的。”
  實驗精神在中國八十年代的詩歌運動中,曾經大放異彩。

        三、《彩圖集》

          種種籌謀算計,天上的總歸降臨於下無
        可避免,還有記憶的探訪,還有各式節律的
        展現,這一切,充盪著人的住所,佔據著人
        的頭腦,充斥於精神世界。

          一些小孩在河邊岸上,詛咒得力竭聲嘶。

          讓我們就在吞噬這一切的苦業喧囂聲中
        再學習吧,這種苦工已在人群中集結,又興
        旺盛行起來了。

                    蘭波《彩圖集》

  為了進一步探究出蘭波精神迷亂的神聖性質,關於這個所謂“迷途孩子”的
傳說是否可靠真實,這本《彩圖集》還需要我們曠日持久地去反復閱讀、鑽研。
  這裡面或許就存在著大量的咒語、徵兆。二十世紀,我們這個科學時代,也
是頹廢之至的勞工時代,蘭波預見到了嗎?他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前感受到了我
們這個陰沉、暴虐的時代精神實感嗎?

    德意志按照它自身為奴的見識,築起直通月球的木橋;韃靼人
  的沙漠放出光華;古代的叛亂在天朝帝國中心蠢蠢欲動;憑借樓梯
  與國王的扶手椅,一個小小的平庸的世界建立起來,這就是阿非利
  加和西方。隨後是一場可知的海洋與可知的黑夜的芭蕾舞,還有某
  種毫無意義價值的化學,以及種種不能成立的旋律。

  這些話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蘭波預見了第三帝國的崛起與覆沒?舉世震驚的
霍梅尼宗教革命的成功?大清帝國的垮台?隨後是一部漫長的全世界自身作繭史
以及一場又一場古代與現代阿拉伯的公開的陰險史?

    不論在什麼地點,郵車能帶給我們的無不是同樣的布爾喬亞妖
  術!人的這種氛圍環境,連最起碼的物理學家也認為不可忍受……

  這是說資本主義的全球性勝利,最後,就連整個物理學也都將隨之垮台?

    不,不!悶熱窒息的氣候,海洋的消退,地下火的燃燒,行星
  的失蹤,由此引起的災變,這一切究竟什麼時候發生……
  關於世界末日之說?

  看來,為了探清蘭波的《彩圖集》,我們的學識及實驗精神的深度還遠遠不
夠、不可及!茨﹒多羅夫關於《彩圖集》的五種讀法也是根本不可取的。怎樣才
能避免這一種無疑又是痴人說夢的下場呢?

    《聖經》和諾爾娜女神都沒有明確地指明,這件事嚴肅認真的
  存在,今後必須認真對待。──不過,這決說不上是古代傳說留下
  的後果!”

                          《彩圖集》

  昨日的巫術、星相術已經退化,《聖經》和《佛經》皆都成了沒落之書;盲
人博爾赫斯奔走於空洞的符號裡,掉了解碼;形形色色的新巫術才剛出籠,便已
奄奄一息。詩人,這個偷盜天火的巨人,通靈者,僅僅成為一個幻覺者嗎?不!
還不夠!他還應是,而且,更重要的應是一個意識的清醒者。

    一場難以形容的折磨,在這裡,詩人要有堅強的信念和超人的
  勇氣,在這裡,詩人成為世界上最嚴重的病人,最狂妄的罪犯,最
  不幸的落魄者--同時也是最精深的博學之士!--因為他進入了
  未知的領域!

                    《致保爾﹒德麥尼的信》

        四、打敗馬拉美名詩之夜

          1897年4月30日,他把高斯毛包
        利斯雜志要發的《骰子一擲永遠取消不了偶
        然》清樣遞給我,帶著一種怡然自得的微笑
        和真摯感人的得意神情對我說:“你不覺得
        這是一樁瘋狂行為嗎?”

                 --瓦萊裡回憶馬拉美

  在上海西北的鬧市中心,有一大片棚戶區,緊靠著淞滬鐵路--這是中國第
一條鐵路。到了黃昏,夕陽照著路旁的屋頂和水杉樹,景色更加誘人欲醉。比起
另一邊由帝國主義者們所建立起來的建築群,我更喜歡出沒在這一片棚戶區裡,
因為這裡有我的朋友。
  一個夏天的傍晚,好風吹得人心裡快活,我口袋裡放著一只骰子。那一段日
子裡,我正認真地做著通過骰子投擲出現的重復率,以測定人的心理定勢的實驗。
然而,這一次在晦暗不明的燈光下所測定出來的圖象,它的變幻不定卻使我感到
茫然。
  由於長時間頑強地盯著骰子,我們的意識又無法清醒,這時候,無聊便乘機
大發淫威,統治了時間。終於,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對此感到了厭煩。
  朋友走上了樓梯,樓下只剩下我一個人望著骰子發呆。忽然,我產生了一個
靈感。待朋友重新出現在桌子旁的時候,我的內心已經有了一種確定的自我感覺。
  我望著朋友,笑著說:“我知道我將投擲出的骰子數。”
  “試試看,”
  “5”,我報出了一個數。
  隨後,我擲出了骰子,骰子在桌子上滾動了一會兒之後,最後在一點上停住
了,骰子上出現的數字,果然被我說中了,它確確實實是“5”。
  然後,我又報了另一個數字“1”,這一次也被我說中了。
  這樣,我一共連續擲了八次,被我猜中的次數是五次。望著朋友一臉的困惑,
我對他說:“你也來試一試吧!我知道你將投出來的數字,它是‘3’”
  這一回朋友倒真的是感到了震驚,因為,他擲出的數字確實被我說中了,它
就是“3”。此時,他說他已經毛骨悚然。
  “再來。”這時候,我自己也十分激動。
  “4”,“6”,“3”……現在是朋友自己報數字了,他也總共投了八次,
結果呢?他的成績比我還要好,在他投出的八次中,他猜中的次數是6次。
  還有什麼話好說。我的朋友也能猜出我將投出的骰子數字,而我們不過是兩
個凡夫俗子。一邊玩著骰子,一邊談論著馬拉美的名詩“骰子一擲永遠取消不了
偶然”。
  一個神奇之夜!在這一個夜晚,就這樣,我和我的朋友一起打敗了馬拉美的
名詩。

        五、正視無意識

  面對詩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各種傳奇,我們最好就將他們看成是我們無意識心
靈的直接發言人。
  所謂時代先驅、先鋒派詩人、藝術家,就是那些能夠洞察我們時代無意識的
人。這些人之所以永遠正確,是因為我們的心靈生活歸根結蒂就是由我們的無意
識決定的。
  六十年代,人們開始了對“人體語言”的研究。就象當年,在人們還沒有普
遍地意識到,無意識對於我們心靈生活的重要意義的時候,佛洛依德便從研究我
們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誤、筆誤開始,從而展開了本世紀最重要的工作--無意
識的研究。“人體語言”學家也從我們人體的“語言”中發現了我們的無意識。
  然而,我們詩人的工作,卻似乎永遠比學者的工作做到更早、更好。
  這是因為,歸根結蒂,我們人的意識是從無意識中發展過來的。
  在我們人的無意識裡,已經包含了一切未來的種子。一些人始終跟隨著自己
的無意識,並不斷地洞察著自己與他人的無意識,這是些傑出的人,他們是真正
的詩人。
  而大多數人,則拒絕正視無意識,一味地生活在意識中,最後心靈便死了。

(未完待續)■[目錄]


────────────────────────────────────
責任編輯:京不特、張桂華(特邀)            校  讀:京不特
發  行:亦 布                    萬維制作:曉 義
主  編:祥 子    常務編委:建 雲、秋之客、馬 蘭、非 楊、伊 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