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 欖 樹
OliveTree
1997年增刊第6期D冊﹒1997年10月25日出版
□□□□□□□□□□□□□□□□□□□□□ □ 王一樑:朋 友 的 智 慧(D冊) □ □□□□□□□□□□□□□□□□□□□□□ 本 期 目 錄 ∼﹒※﹒∼ 【A冊】 關於本書由來、編排的一些說明﹒﹒﹒﹒﹒﹒﹒﹒﹒﹒﹒﹒﹒﹒﹒﹒﹒﹒王一樑 朋友的智慧﹒﹒﹒﹒﹒﹒﹒﹒﹒﹒﹒﹒﹒﹒﹒﹒﹒﹒﹒﹒﹒﹒﹒﹒﹒﹒﹒王一樑 第一部 處於危機之中的意識形態 【B冊】 第二部 思想家 切斯 福柯 薩特 榮格 克爾凱戈爾 魯迅 【C冊】 維特根斯坦(一)、維特根斯坦(二) 加繆 蘇格拉底 【D冊】 第三部 朋友的智慧 亞文化是什麼 【E冊】 浪漫主義是什麼 現實主義是什麼 【F冊】 第四部 走向道的內心呼喚 科學時代的人性萎縮 正視神秘的事情 詩人的呼喚 【G冊】 思想家和人 青年亞文化與生命的喜悅 命運之說 弟子何為 中國金花之迷 【H冊】 中國的道與西方的人 世界的業〔代跋〕﹒﹒﹒﹒﹒﹒﹒﹒﹒﹒﹒﹒﹒﹒﹒﹒﹒﹒﹒﹒﹒﹒﹒﹒京不特 附錄1:關於亞文化的文學觀:一個素描﹒﹒﹒﹒﹒﹒﹒﹒﹒﹒﹒﹒﹒﹒陳接余 附錄2:《朋友的智慧》年表 ──────────────────────────────────── ﹒王一樑﹒ 朋友的智慧(連載之四) ─────────── 第三部 朋友的智慧 薩波卡秋,亞文化是我年輕時代擁有的一個神話。在這個神話裡,我的一群 朋友都變成了一個個特殊的人物:他們是如此充滿個性、具有獨特的魅力;如此 的嶄新,是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任何一本文學史中都不曾出現過的新人。 所以,要想真實地思考他們、描述他們,就只能從一種獨特的文化眼界中獲 得。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呢?它能從傳統文化、主流文化中獲得嗎?能 從科學文化、西方文化中獲得嗎? “亞文化”是西方六十年代產生的一種文化觀、一種看待人類文化的新眼界。 在那些日子裡,它成為了我思考問題的一種工具,從中使我看到了一線曙光。 當這種思想出現了,事實上,立即就有了一個人,他接受了這種思想並且採 用了這個稱呼,在人群中,用一種最大的傳播熱情、一次又一次地喊出了:“我 們是一種亞文化。”“評判吧,非議吧,定罪吧!但這和‘這一群其他的中國人’ 又有什麼關系?”這個人就是卡欣。 因此,當我講述卡欣的故事,使用《亞文化是什麼》這個題目,可以說正是 適得其所。事實上,也正是通過卡欣,這個人群中的熱情洋溢的傳播者,使我們 看到了“亞文化”--這個出生卑微的詞(亞,就是次一等、不重要的東西。因 此,亞文化在字面上的直接意思就是:一種不重要的文化)是如何以一種卑微者 的財富為自己贏得自由、笑傲人世的。 原先,該文的題目是《唱給亞文化的一首歌:一個卑微者的財富》,從感情 上說,我更喜歡這個題目,正如我喜歡《浪漫主義是什麼》的原名《唱給浪漫主 義的一首歌:一個無知者的財富》一樣。最後我之所以還是選定了目前的題目, 這是因為現在看來,它們更加符合於我的思想的歷程。 當突然意識到一個現在的我,重視思想歷程更甚於重視感情歷程,這時候, 我才發現我和我的朋友們,在這個世界上都已歷經人生的滄桑。 和許多人一樣,我的早期生活是在崇拜中度過的。 少年時代,因為我遇到了一個我心目中的哲學家,便開始研究起了哲學。後 來,又遇到了一個我心目中的數學家,我便研究起了數學。以後,我又遇到了一 個詩人,那是在我的青春後期。這是一段生活得最快樂的日子!以後,我又遇到 了一個處於神秘主義萌芽狀態中的詩人,因為他同時還是一個學者,他這兩方面 的才華引起了我內心的共鳴。於是,也就有了我和他共同自發地沉浸於瑜珈、釋 夢、神話創造的日子! 現在想來,我青春的朋友,他們不僅為我帶來了異常豐富的生活、創造靈感, 而且,他們還都在不同的時期,用他們各自的異彩、獨具的精神為我帶來了哲學、 數學、美學、詩、神秘主義這一筆人世間最美好的財富。當然,還有浪漫主義與 亞文化! 可以這麼說,我之所以曾試圖去擁有知識,正是因為我的朋友,他們首先在 我的心中成為了這種知識的化身。在我的青春時代,我總是會這麼想:“這個朋 友之所以這麼神彩飛揚、超凡絕俗,正是因為他擁有了這一種知識。”因此,對 我說來,追求知識,也就是為了去接近、擁抱這樣的一顆顆心靈。 如果沒有陳耳、卡欣這樣的“這一個”朋友,那麼,我想我就不會去思考“ 浪漫主義是什麼”、“亞文化是什麼”這樣一類問題的了。同樣,生活中,如果 沒有這樣一群朋友,那麼,我也是絕不可能讀懂羅亭,從而寫下“現實主義是什 麼”的。 浪漫主義是什麼?我們當然可以通過研究雨果,從歷史上那些鼎鼎大名的浪 漫主義者的身上獲取答案。但是,這樣的一個答案,如果不是為了活人去尋找, 又是為了誰呢? 在這個世界上,死人是不再需要知道答案了。雨果在他活著的時候,一定迫 切地想知道“浪漫主義是什麼”。但是,他現在卻不再需要這個答案了,實際上, 通過他的死他也已經完成了這個答案。 現在,這種答案就叫知識。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一種知識既可以 拯救人性,也可以敗壞人性。 事實上,知識只有在它通過我們的人格的存在,從而重新獲得了一種生命之 後,這種知識這才可能成為我們所擁有的一種智慧。 這些年來,為了接近朋友的靈魂,我曾追求過知識;只有到了現在,當我發 現朋友每天都在活生生地成長著的人格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些年來,我所追 求著的正是智慧。 哲學在希臘的本意中,據羅素的引証,也就是朋友的智慧! 一個研究哲學的人,即是一個關注著朋友的智慧的人,象這樣的人,他們在 這個世界上,也是會自願放棄他們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權力的。 知識即權力。而哲學在這個世界上,瓦解的正是這樣一種由知識所帶來的權 力!早期,亞文化之所以成為了我們真實的生活,就在於我們一起放棄了我們在 這個世界上的權力--這種權力曾經可以通過知識、主流文化為我們獲得。但是, 在各自真實的內心呼喚下,我們還是放棄了這種權力。 放棄了權力,同時也就意味著放棄了知識。因此,盡管我們生活著,但是, 關於我們活著為什麼的答案,卻再也沒有什麼現存的答案可尋了。然而,沒有現 存答案的生活,並不就一定是地獄般的生活。雖然,我們迷惘了,但一群迷惘的 朋友,共同在一起生活卻是美的,是充滿友情與關懷的。一個迷惘的人,也就是 一個在世界上放棄了任何權力的人。 當知識和權力已經將人的創造力與我們的人性束縛住了,這時候,風吹來, 把一朵朵擺脫了任何束縛的、自在地飄盪著的雲聚集在了一起。從雲朵的迷惘中, 我們曾經從中找到了我們青年時代的群體的象征。當時,我們正是以這樣一句簡 單的口號來表達我們自己的:“我們是迷惘的一代,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已經放 棄了我們所有的權力。”也正是在這種亞文化裡,我們開始充份地體驗到了不存 在任何權力的文化是怎樣的一種形態、充份地體驗到了人與人不再相互管理與統 治的文化是怎樣的一種形態,從而開始了我們每一個人自由地沿著我們自己的命 運的規跡,走向了一條實現我們自身的人格的道路。 我相信,依靠著朋友的智慧,那一朵朵同樣也是束縛了飛鳥自由飛行的雲朵, 我們最後也都能夠將它們全都吹散掉,就象當初,依靠著朋友的智慧,我們把這 一朵朵雲聚攏過來一樣。 雲朵是不可能永遠成為我們自由、解放的象征的,只有飛鳥,才是自由與解 放的象征。而到了這個時候,也就是朋友的智慧,自由地結出了花朵與果實的時 候。 亞文化是什麼 一 你沒有名和姓,是一個青年女子,你生活在城堡裡,其實是一幢 花園洋房。住在一起的還有父親、父親的保健醫生,一個兼做女傭的 女人。父親是本城有名望的物理學家。一些被認為有才華的青年科學 家、藝術家等形形色色的社會名流喜歡在這座城堡裡聚會。但是,你 卻憎恨聚會,聚會在你眼裡被認為是一個顯示父親威嚴與權力,並且 還在進一步鞏固與滋養它們繼續存在的物質場所。於是,你便利用你 作為女性所特有的魅力,將原本屬於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愛情改造 成為一件用來報復的工具、一個誘餌、一顆用來炸毀聚會存在、父親 權威的定時炸彈。最後,你的計劃得逞了。但是,在體驗了許多兇險 的愛情遊戲、發現了許多人面禽獸之後,昔日的小姑娘,你的天真和 熱情卻永遠一去不復返了,昔日屬於城堡的寧靜與歡樂也一去不復存 在,現在只有空虛和孤獨伴隨著你,籠罩著城堡。 《花園的心臟》故事梗概 這個故事的長度只有二個小時,出場人物僅三個人,看上去很像是一部心理 劇。而作者又摒棄了一般被中國讀者視為不真實、事實上又被証明為非常實用的 意識流,代之以十分接近於我們心理世界的結構轉換來作為它的敘述方式。這就 為作者如何以小說體進行敘事、展開分析提供了難度。應該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 實驗,它既符合作品的內在涵義,又使讀者覺得自然,感到旋律的存在,總體上 使人留下一種堅實、透明的層次感。而且,由於作者使用了這種結構轉換敘事型, 也就使得層次與層次之間的關系、層次的主次關系成為了十分鮮明的東西。這樣, 作品的意義賦予便自動地變成了作者的特權,而不由讀者隨意提供。 因此,盡管這部小說的涵義十分廣泛,既有社會意義,也有認識論意義,但 它首先是並且主要是屬於心理學的。就這種意義說,我們也可說這部小說是一義 的,它很像是一次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形式究竟應該怎樣才能完美地結合起來的 實驗。 二 這種實驗,在我看來是極其重要、也是極為迫切的。 因為,只要我們還在堅持亞文化的中心問題,也就是啟蒙的問題、人性解放 的問題(這事實上也是整個中國文化所面臨的根本問題),那麼,尋找一種能夠 促使人性解放、使中國的啟蒙成為現實的藝術形式,也就勢必將成為我們的主要 美學課題。 在一個後工業社會的文化空間中,馬爾庫塞認為“藝術就是解放”、“藝術 即形式”,並且,將藝術積極改造成為一種純感性的實踐活動。但是,在我們中 國呢?如果亞文化確實已經將存在主義、現代派的實驗活動、現代主流哲學作為 自己一筆真實的精神遺產,那麼,顯而易見,我就只能堅持作為一個中國人而獨 立地屹立在這塊大地上,將“世界公民”視為我們心靈的烏托邦,將西方的種種 文化視為一場正在改造我們的思想、改造我們觀察世界方式的智力活動,而不是 我們真實的生活、真實的體驗,更不是我們的文學。 目前,由讀書活動引起的智力癱瘓是嚴重的。事實上,你只要還是一個中國 人,我們基本的生存境遇、基本的情感形式還未改變,你就不能忽而是黑格爾, 忽而是佛洛伊德、現代派、現代主義,忽而又是馬爾庫塞了,這種消費型的思維、 意識形態思維,除了証明你是一個根本無知的野蠻人、一個智力上的蠱惑者,還 能証明什麼呢? 我們只有首先實現啟蒙,隨後才談得上解放。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命題 是:“藝術就是啟蒙”、“藝術就是內容”,而不是其他。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 是批判現實主義而不再喜歡其他標簽的原因。那麼做一個批判現實主義者,什麼 才是他的基本的藝術觀呢? 自解釋學成為一種哲學以後,讀者、作者、作品的關系、意義問題已經獲得 了廣泛的重視與討論。但是,應當承認的是,我們至今對它的看法還是沉浸在非 常混亂與無聊的見解之中的。其實,只要我們認清這種學術得以生存的文化前題, 那麼,認清這三者之間的真實關系,也就不會顯得那樣的煩復與艱難了。正如反 啟蒙只有出現在具有高度文化積累的西方現代社會才會成為一項真實的“人性解 放”的口號一樣,現代派將作品的意義交給讀者決定,這也是由於高度的文化積 累才會產生具有解放力量的消費型文化,產生“藝術即遊戲”這類理論的。 而我們的現狀是什麼?據說野蠻人每一次遊戲之後,便將為他自己套上一具 新的枷鎖,例如巫術、祈禱之類的危險遊戲。有時,我從電視機裡看到我們的搖 滾歌手,他或她正在拼命地扭動、嘶啞,我就擔心,從他脆弱、先天不良的體質 中怎麼還會有力氣、精力再來支配他下一次的扭動、嘶啞?當我們的男性普遍地 患有陽痿、女性患有陰冷的時候,發泄便成為進一步的病情惡化,消費便成為進 一步的掠奪。 我們能夠成為現代派嗎?我們是這樣想的,因為它確實感動過我們。可事實 上我們卻做不到,這就是問題的實質。 只要普遍的文化積累貧困還是我們的生存世界,我們便需要創造而不是消費; 便需要積累而不是掠奪、發泄或遊戲。因此,需要我們今天去捍衛的東西還仍然 是啟蒙的口號,是去承認作家作為啟蒙實踐者的合法地位,並由此捍衛作家的純 潔與崇高。 作家必須是而且也應該是作品意義的賦予者,他就是讀者的上帝。我們以這 樣的態度看待讀者、作品和作者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首先要探討的是 具有啟蒙涵義的藝術形式。在這裡,古典作家的精神主體性對於統率作品涵義絕 對優先的地位,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古老的典范。而巴讚的“長鏡頭”理論, 非蒙太奇式的“切進”、“進入”,似乎又提供了一種形式上的完美的參照。 三 就象新小說作家喜歡將一雙不動真情的眼睛始終緊盯著眼前一樣,卡欣在《 花園的心臟》裡也選擇了這種觀察方式,而小說開頭恰恰就是一個“你”。 但這個“你”已不復再是新小說中的“你”,它已經變成了一個自身需加以 分析、加以引導的“存在”。這種來自於外界的咄咄逼人的力量也不再是新小說 中那些毫無人性涵義的存在物,而是一個充滿了理性、具有穿透人性力量的目光。 小說作者在這裡已經完全將自己裝扮成了一個精神分析學家。而這個“你” 正是一個長期生活在野蠻的潛意識折磨中的病人,你以為知道其實並不知道事物 存在的真正意義。因此,他要採取攻勢,強迫你認同意義真相,其實,你是你, 而不是他,你只能站在這裡而不能企圖鑽到事物的外殼內去尋找避難場所,例如 借用你的名字,因此,你不許有名字,以你的社會價值作為你存在的涵義。但你 並非就是赤身裸體,你還有你的病症,這些始終在逼迫著你、鞭打著你的孤獨與 空虛。現在,你的“存在”暫時就只有這些,因此,你首先需要獲得理性的啟蒙, 爾後才有你的解放。 現在,你在想,再過二個小時瘸子就要來了,瘸子正是你為愛情 的遊戲所付出的代價,他是你精神空虛的產物,一個曾經為反抗父親 充當過道具的東西,再過二個小時,這個怪誕咖啡館的經營者,這個 早年的囚犯,這個長著一對木石魚眼睛的鐵石心腸的人就要來了。他 是來正式求婚的,是來向你索取人性,並且,同時也証明他是有人性 的。但是你卻發現自己已經再不能承受他的出現,他的畸形、他的冷 漠與謊言,你現在只能選擇逃跑。 當你十幾歲的時候,你曾逃出過城堡,卻發現外面的世界只是一 座更大、更兇險恐怖的城堡。因此,這就使你的有關逃跑的想法一點 都不浪漫了,也決無任何的解放意義了。你現在只能欺騙自己說你要 逃跑,打裝起行李,可很快你就只能選擇睡眠,從睡眠中去尋找一點 夢。 女傭人聰明漂亮且與你同歲,不過,你只是口頭上稱她為醫生, 心裡卻一直叫她是傭人,就像你在心裡從不叫瘸子的名字一樣。這些 年來,你始終在暗中和她競爭,你知道她是為了獻身於科學而自願來 這裡做下人的,可你更清楚,她認為你是一個病人因而才來的。因此, 你需要和她做一場遊戲,假裝出初戀女孩的模樣,或者在性欲滿足後 顯得生氣勃勃,渾身充滿了活力。因為,你認為你也懂得心理分析, 用來誘惑她激起瘋狂的科學研究熱情的材料有的是。你盡管是一個風 月場老手,卻只與瘸子一人發生性關系,可當你想起瘸子在奪取了你 初夜的第一個早晨,就把你一個人孤零零扔在海邊時,你遊戲的熱情 也就很難再被激發起來,遊戲似乎已經很難繼續。此外,更可悲的是, 你發現在這場被你認為的“科學遊戲”中,這位保健醫生似乎比你更 有耐心、更加百折不撓,你付出的代價是越來越對這個世界產生的厭 惡,而醫生得到的卻是你一直向往著的內心寧靜。而且,一件將要摧 毀你精神支柱的事件,在瘸子將要到達的時候被你發現了,這對你來 說真是驚人的可怕:你發現醫生其實從來不把你當作她的競爭者,她 從來不曾與你合作過這場“科學遊戲”。 所謂競爭,其實只是你瘋狂的嫉妒,只是你在你的修養掩蓋下的 一場你欲置她於死地的蓄意謀殺。你想方設法要使她科學觀察落空的 種種詭計實質都只是你用來摧毀她整個存在的殺人武器。只要她在城 堡裡存在一天,你就不能容忍。這就是你的問題的實質。 現在,惡心已經從你身上神氣地消失了,你發現自己再不恐懼、 厭惡。瘸子出現了。象一種嬰兒般熟睡的狀態中,你睡醒之後便走到 窗口,此時已經是夕陽西斜的時候。 一支熟悉的從孩提時就聽慣了的樂曲正從暮色裡徐徐飄來,這是 《索爾維格之歌》,巴比鬆的油畫顯得甜美寧靜,父親和醫生正在花 園裡認真地修剪樹枝,荒廢的後園也有了破土動工的跡象,這座古老 的城堡顯出了無限生機。 鮮花已經開遍了花園,這是你以前一直未曾看到的,這時你才發 現。其實在你那次浪跡天涯之後回到城堡時,父親已經是一個行將就 木的老人了。為什麼這些年你就沒有看到死亡正在迅速地成為父親的 “存在”呢?而以為父親還是和年輕時一樣好勝好鬥?這時你發現仿 佛父親離開死亡只有一步之遙了,於是你就輕聲地啜泣起來。在你的 淚水裡,浮現出以前過節的日子,那時你還是一個孩子,你想要一件 東西,父親不能滿足你,你就趴在床上大聲地哭,等你已經不想哭的 時候,看到屋外已是華燈初上,鞭炮齊鳴。於是,你按亮了過道及樓 梯上所有的電燈,走下樓去,經過…… 客廳裡沒有人,你走出大門,穿過庭園,從路旁摘下了一束鮮花, 再回過身時,你看到屋子裡燈光輝煌,你捧著鮮花回到客廳,當你和 醫生重新相遇時,她看到了你的臉依然嫵媚動人,鮮花插在你身邊的 大花瓶裡,在恬靜的音樂中,一切都是和諧的。 《花園的心臟》故事梗概 這是不是在講伊賴克輟情結呢?此時,我發現自己已經在想一件與《花園的 心臟》無關的事情而開始進入文化評介活動之中了。 劉漫流有一次說過:其實,如果中國真地產生了可以被稱之為西方流派的作 品,象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小說等等,我們的文學也就有了希望。可惜,從來沒 有出現過一部,就連真正的模仿工作也不曾有過。 我認為,這可歸結到我們文人的自身存在、文化修養的普遍貧乏,因此從理 論上講,我們現在就連這點模仿的可能性都不存在。自發性,則似乎成為我們爭 取價值的唯一可能性。 現在,既然已經產生了一部可以使我們發現西方文化在我們生存體驗中出現 為可能的作品,我還是感到了萬分的欣喜。 如果要對西方各種文化作一點評價,什麼才是真正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 理論?那麼我肯定會回答,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卡夫卡的存在主義,它們 才是真正的世界文化,它們才是對我們生存之境遇的涵義最為貼近的刻畫。 卡欣的《花園的心臟》好像已經成了這樣的一次實踐、一種証明與闡釋。而 他與亞文化的關系則又好像是為我們提供了一部有關人的存在、存在的價值,在 它們相脫離時會產生怎樣的悲劇以至最終覆沒的動人故事。 這一切都使我無法平靜。 五 或多或少經歷了一段文學青年時期,爾後投身到亞文化實踐中,但是,他們 中的大部份成員卻從來不曾是一個標準的文學青年,因而,當受到以北島為代表 的“今天”派文學運動的直接感動而迅速成長起來的亞文化被他們發現時,他們 中的大多數人便自然而然地感到了自己與亞文化合拍,感到了自己與亞文化的和 諧一致,他們中的一部份人很快地成為亞文化的中堅力量、亞文化的直接創造者。 然而,當卡欣極為偶然地闖進亞文化圈子的時候,他早已經完全是一個熟透 了的文學青年。作為“東升文學社”的社長、一個擁有幾百個標準文學青年的文 學社社長,組織領導文學青年學習討論馮驥才、陸文夫、張賢亮的作品,將他們 視為文學的楷模,刻意模仿,追隨各種各樣的潮流時尚,便是這位社長的主要文 學實踐。 文學青年一般都具有的崇拜名人的心理,各種為文學而文學的怪誕想法,體 驗與創作的嚴重脫節,視文學為一種職業選擇的市民習氣,這時便成為卡欣內心 世界靠近亞文化靈魂的異化力量。 為什麼亞文化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在實際生活中為何採取不與現實社會 合作的態度?在最初的日子裡,這是卡欣無法理解的。在亞文化拒絕了一切主流 文化之後,它自己又會成為什麼呢?難道就一輩子在社會的荒野之中死亡?卡欣 也許感到失望了,他發現自己走進了一個與他早期從這個社會灌輸中所接受的一 切都是根本不同的新天地。 但是,文學青年的本性就是追隨,為了與亞文化早日合拍,卡欣迅速地模仿 起亞文化中一切帶刺激性的言談、行為、生活習慣,留長發,說下流話,不修邊 幅,危言聳聽,舉止夸張,閱讀異端,狂嚼現代派作品,這些都是他從前教養所 禁止的。才不過幾個月時間,這位解放前大官商的後代、一個有遺產繼承的公子 哥兒、一個正式入會的基督徒,就從煙酒不沾的規矩孩子變成了狂嗜成癮的酒鬼, 成為亞文化中一個最放浪形駭的人物了。 六 1985年一個深秋的日子裡,我和老同學郭吟一起去看望默默。當時只知 道他正和一個文學青年同住,默默只簡單地告訴我們這人很好,一個人有一個房 間,煤衛都有,喝酒挺方便。這給我印象,卡欣是一個年紀很大的人,見了面才 知道卡欣其實和我同歲。然而,在我們喝酒時他卻不見了,後來才知道,在我們 來之前,默默關照過卡欣說今晚有重要客人來訪,他應該回避一下,這種回避方 式以後一段日子裡竟成了一種慣例,直到我們成了好朋友,有時見到我們三人在 一起時,卡欣還會習慣地問一聲:“我出去嗎?” 這次,也不知卡欣去了什麼地方,等他回來時,我們的酒早已喝光,其實, 本來也就沒有什麼東西好喝的,看得出他倆正過著十分貧寒的生活。卡欣的家裡 什麼像樣的家具都沒有,五、六只破爛的木箱上堆放著幾條千瘡百孔的舊棉被, 一張床,一只五鬥櫥,再加上一只沒有靠背、彈簧的沙發。後來還加上一只書櫥 (是我和卡欣用木板、紙及漿糊搭起的)。當時他就連桌子都沒有,我們喝酒是 用一只舊式擱幾拼上一只木箱湊合的,而木箱裡則堆放著卡欣的全部憧憬和事業 --全國各地的亞文化刊物。 卡欣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灰“的卡”中山裝,理著平頭,沉默寡言地坐在一 邊望著我們,神情裡流露出純真好學的表情,看上去就象一個健康的農民企業家, 奮發而有為。那時,他煙還抽得很少。 《一個尷裡尷尬的男子漢》是我看到的卡欣的第一部小說,署名“卡欣”, 我把它誤讀成“大欣”(“大興”是當時正流行於上海的一句哩語,指那些做事 不牢靠、沒有肩膀的人。在上海話讀音中,“欣”與“興”不分)了,我問他為 什麼起這個筆名,他哈哈大笑起來,說不是大欣是卡欣。 卡欣? 這聽上去多麼象巴爾紮克在整個巴黎城裡所能找到的最痛苦的名字--馬紮, 只不過是古典悲劇變成了現代黑色幽默。 劉漫流是我們朋友中的一位文字遊戲大師,一天他對我說:“他起卡欣之名 是為了追隨卡夫卡”。 “何以見得呢?” “卡欣不是看上去象卡斤卡?他心裡是這樣默讀的,但是別人卻不會這樣讀, 這就是卡欣的痛苦。” 後來有一天,我和卡欣談到筆名作為作家的命運,建議他改筆名,同時把劉 漫流的見解告訴了他。 “這家伙!但是也可以,那就叫卡斤卡吧!” 卡斤卡? 一個多麼渺小的名字。 看來“卡欣”就會像他的命運一樣,將始終糾纏他的一生,而從不放棄它本 身所包含的意味。 七 據說,卡欣每次約會亞文化中的朋友來的十五分鐘之前,便在窗前拉起小提 琴。但我沒碰到這種情況,只是我們有時候談得疲倦了,我才請他拉一會小提琴。 我總感到他是一個極孤獨的人,而孤獨卻不是他喜歡的。有一段時間,他養了一 只兔子,後來兔子死了,他又養了一只貓。那時卡欣已經辭職了,沒有任何收入, 靠著一群還在崇拜他的文學青年或是他還有錢的時候所結交的朋友維持著生計。 因此,想到他那裡已經餓得精瘦的小動物,我們常會開玩笑地談起卡欣會不會餓 死之類的話題。 自從默默因自費出版長詩《在中國長大》在卡欣家裡遭到拘捕之後,卡欣本 人在這段時間裡也連連被傳訊,這時卡欣的家,這個一度扮演了亞文化俱樂部的 地方,看上去就象一座兇宅了。 朋友們漸漸開始去得少了。 這時,亞文化運動的高潮也正在逐漸地走向低潮,它早期出現時所具有的那 種宗教狂想、興高採烈的盲目樂觀氣氛、幾乎每次聚會都會有新人出現的充實感, 也日益成為一種歷史過去了。 原因一方面自然可歸結到任何新事物在一段時間裡都會出現它表面上的衰敗 現象,另一方面則可歸結於亞文化本身。因為,亞文化運動首先是從寫作“現代 詩”開始的,而寫詩的人一旦成為某一種文化現象的核心、成為一些社團的中心 人物,那麼這種文化、這些社團一般都可能具有的脆弱、任性、虛浮等等便暴露 了出來,從而使這種文化現象、這些社團的繼續生存成為不可能。另一方面則在 於,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盡管他們在中國造就一種亞文化的存在有著各種各樣的 先天條件,但是他們的後天教育,尤其是他們小時候是在一種深刻的文化沙漠中 成長起來的,這就使他們的本質中具有了以往任何一代人都不具有的特殊性。 他們幾乎就是天生喜歡合群、集體做夢的,這當然可歸結到當時的毛文化的 影響。人們以前管他們叫紅小兵,紅小兵的現象也不過存在了六、七年的時間, 然而這恰好是他們的少年時代。盡管他們不象上一代紅衛兵在實際生活中那麼好 鬥、殘忍、野蠻,但他們都是一群在集體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在這點上是相同的, 都是這一段歷史的產物。唯一不同的是武力上的好鬥在他們那裡已經變成了一種 思想行為,這叫口誅筆伐,不再是文攻武衛了。而他們小時候的英雄也已經變成 了一些在思想上的反潮流的人物,例如黃帥、張鐵生這些拒絕教育的人。因此, 當尼採的作品在八十年代的中國出版,尼採關於“自我教育”的見解便能深刻地 影響到他們的思想模式,這也就為他們擺脫時代的群眾文化提供了智力上的可能 性。 看來群眾文化最能深刻影響他們心靈的是那種宗教文化的現象,象董存瑞、 黃繼光、邱少雲這些他們小時候心目中的英雄就都是些為了崇高事業而富有犧牲 精神的人。 這一代人可簡單概括成這樣一些特點: 一、他們在感情行為、烏托邦境界的形成上,特別容易受到他人、種種大眾 文化的暗示和控制,在這方面,他們都是一些極其單純、幼稚的人。 二、盡管,在他們青年時代,受到了各種現代文明、西方高度文化的啟蒙, 並且,也感到了這些都是一些極配胃口的東西,但是,由於他們從小所受到的“ 愚昧文化”的教育,使得他們在學識、哲學見解上就顯得極其無知和粗俗了。各 種各樣的智力混亂,理性世界的無能為力,就特別使他們感到了自己的局限,結 果,最後,反倒在各種非理性的力量面前,無意識地成為了一種新愚昧主義的奴 隸。 “現代詩”從它誕生那天,便深刻地烙上了這些烙印。由於亞文化最先從詩 歌寫作開始,這就使得這種文化有了一般詩歌運動都具有的共性,而從另一方面 看,這也更好地確証了這些非理性的力量是怎樣無意識地主宰了這一代人的集體 命運。 中國的“現代派”詩人一般有著這樣一些特點。 一、他們特別愛好自我辯解,而且,也感到這種辯解是極易形成的東西。因 而,在這種表面化的理性形式同意下,任何生命中的騷動不安,都容易給他們以 一種永恆的幻覺。從這方面來看,可以說,他們是“天生”就擅長於從事“流派 ”的誕生的。 八十年代初起,全國單詩就有幾百種流派,這無疑反映出這一代人在從事文 學中理性的癱瘓與崩潰。 二、在這種情況下,詩歌中的“文學青年”性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與廣度。 在亞文化的環境中,當詩歌這種文學樣式成為了一種越來越容易被那些文學 修養缺乏、頭腦簡單、心靈野蠻的人所利用的樣式之後,這就使得這種新的寄生 於亞文化中的文學青年變得與以往由主流文學造就出來的文學青年不同了。這時, 文學青年的自卑感讓位於了狂妄自大;崇拜名人的市民心理,轉讓成了瘋狂的自 愛、自我崇拜。 “現代詩”已經越來越變成文學青年速成“大師”的課堂與捷徑了,而這一 個階段的評論又是特別的不景氣,除非它是在為那些文學青年所創造的流派辯護, 否則,就連它自身的存在也會遭到攻擊。更不用說在亞文化環境中有誰還能宣傳 “文學標準”的必要性,堅持理性活動對於藝術的有效性了。 “現代詩”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文字遊戲了。而從一時之見中所獲得的洞見, 又通過各種各樣的流派宣言,以種種形式主義的理性外貌,充斥於亞文化的角落。 一個屬於我們這一代、一個已經反叛了主流文化的人,一個缺乏寫詩才能、思想 還沒成熟、僅有宗教狂熱而沒有宗教文化的人,卡欣,在這個時候,便深深地陷 入了危機,而且,感到了傷害。 亞文化並非就是天堂,就是樂園,現在它看上去簡直就象是一個布滿陷井的 泥譚。沒有前途、沒有許諾。而生活又是這樣動盪,政治氣氛又極令人感到不安。 自徐敬亞舉辦了“現代詩”大展之後,“現代詩”越來越貶值,幾乎成了文學中 的最廉價品。 據我所知,卡欣也是在這時候,開始在一本黑硬面抄中整頁整頁地寫起了詩 來。無疑,都是廢品。 八 同時,更加潛心研讀現代派作品的習慣,也日益在卡欣的身上形成。很快, 他就讀完了辛格的幾乎全部中譯本小說,迪倫﹒馬特的小說,略薩、黑塞的小說 ,還有愛梅的小說,後者是因為他極喜愛作者的《千裡靴》,但是,等他讀完了 作者的其他作品之後,卡欣便把愛梅從自己心愛的作家名單上劃去了。 講故事的愛好與日俱增了。早在1985年,他便與默默創辦了小說雜志《 木偶》(油印打字版),但在當時,詩歌一統天下,“現代詩”成為文學青年的 主要文學樣式的時期,小說的地位是次要的,第一期《木偶》裡便也登了詩。但 小說這門藝術,由於它是必定要包容智力范疇、文學鑒賞力及觀察事物、人性能 力的,因此,與詩歌比較起來,這種樣式就顯得更有理性,具有歷史感與文學標 準性。任何一時的標新立意、蠱惑人心的口號,以及種種懶惰的工匠寄生術,與 詩歌比較就難以在小說這門藝術中存在。而且,隨著大量的偽詩在亞文化中出現, 檢驗真與偽的標準,在那時候的我們看來,似乎也就只有一條了,這就是看誰在 藝術中付的勞動越大,那麼,這個人的藝術可靠性便也越大。 這時候,亞文化中的一些真正的詩人,也相繼地開始了長詩的創作,或者就 走上了唱歌的道理。 看得出,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顛狂、苦悶與彷徨,卡欣的自信力漸漸地得 到了恢復。於是,有一天,他便跑來向我索取小說搞,他告訴我說他想辦小說《 木偶》第二期。 “錢呢?” “我有辦法。” 其實,當時我根本不相信他有能力辦成第二期,不用說,這純指經濟上的擔 憂,而卡欣在小說上的才能,我那時就已不懷疑。 “我們可以大家一起湊點錢。”卡欣繼續說,他說得非常肯定。 這樣幾個月後,就有了《木偶》第二期的問世。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怎 樣創辦一本真正的小說刊物便常常成為我們的中心話題。 “卡欣,你要去寫長篇小說,你有這方面的才華與獨特的經歷。” “可我們本來可以為亞文化多做一些的。”卡欣激動地談論著亞文化的前景。 那是在一個深夜裡,我們走在曹家渡的路上。在87年的冬天,幾乎我每次從他 家離開,他都要乘車送我到曹家渡,他認為我喜歡吃那裡的雞鴨血湯。在有了更 多一些錢時,我們還會吃一碗油豆腐線粉湯,或者豆腐幹之類的小吃,那時,我 辭職已一年多了。 經濟上的窘迫,開始象一條瘋狗把我們逼上絕路。後來,卡欣經營起了生意, 但總是失敗得很慘,有時,不過是百把元的資本,但這已經足夠置一個經營無方 的人於死地了。 卡欣只能放棄經商念頭,他家裡開始出現了一些陌生人,他們許諾養活卡欣, 每月供他錢,讓他安心從事寫作,這樣他們便住進了他的家裡。後來,卡欣又認 識了同樓住的據說是暗娼的女孩,這個女孩也就成了他屋裡的各種身份不明的男 人們爭風吃醋的對象。 我知道卡欣的初戀,最後是以女孩的自殺而結束的。那時,他才不過二十歲。 有一段時間裡,我很擔心卡欣會不會在這個暗娼手裡栽跟頭,這段日子裡,他那 裡的環境已被搞得一塌糊塗。 “大家在傳說卡欣,會不會有一天朋友推門進來,發現你已經因為梅毒爛死 了。”有一天,我對卡欣開玩笑說。 “赤佬,又是哪個造謠,你們不是以前也講過推門進來發現我已經餓死了嗎? ” 不久,他告訴我他是怎樣寫《花瓶與剪刀》的。 “有一天,一個朋友帶著女朋友來,當時,我口袋裡只有一毛二分錢了。我 們一起吃了飯。我想到還有十幾天,我將不知道再從哪裡搞到錢,而可以賣的糧 票、煙票都已賣光。所以,臨出門時,我便向這個朋友討了二元錢。那時,天上 正下著毛毛細雨,我沒有打傘,我來到了菜場,想到屋內的人正在相親相愛。我 開始想到了我的初戀。等我看到家裡燈亮了,我便回到房間,在換了一件幹衣服 之後,就立刻開始寫起了《花瓶與剪刀》。” 她的聲音也是冰涼的,給你的感覺就象剛才你用手指觸到窗上的 冰花一樣,一直涼到心坎,當然,這雪要下多久對她說來是無所謂的。 與此同時,她並不把你這位不速之客當一回事,你從她那雙憂鬱的眼 睛裡可以看到你自己象是並不存在,或者等同於一件可以在窗內活動 的家具,你的一舉一動都無法影響到她,這一點使你很茫然。 這幾天你經常出入於這樣可怕的夢裡,以至在你睜開眼睛時無法 確信眼前的事實,因為你身邊這幾張熟悉的臉經常出現在你的夢境中, 扮演冷酷無情的角色。你被一種莫明奇妙的懺悔心理驅使著,嘴裡不 住地嘮嘮叨叨想解釋自己的內疚,然而這內疚是不是一場誤會你又無 法解釋,你很想知道那把獵槍是否被人動過,小絹子站在坑沿邊眼巴 巴地望著你,恰好檔住了你的視線,這更使你感到忐忑不安,然而你 看到她的目光對你並無惡意,只有同情,你從女主人的手中接過一碗 姜湯,慢慢喝了下去,冰封的河流在你心中開始解凍了,你猜想也許 春天已經到來。” 《花瓶與剪刀》 九 “過幾天我想回廣東去。” “這樣也好。” 卡欣跑到我借住的上海師大看望我的時候,不巧,我姑父全家人都外出了。 我姑父也是卡欣的朋友,我當時就住在他家裡。我拿不出更多的東西招待卡欣, 只有一條魚。喝酒的時候,他突然說: “我已經一星期沒吃到飯了。” “那你吃什麼,不可能吧。” “這一星期裡我都在寫小說。” 吃完飯,卡欣便說要走了。 “再坐一會吧,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見到你了。” “不了,我想趕回去再把小說看一遍,寫完後我還沒有看過呢。再說,你也 知道我象一頭蝸牛一樣,頭一伸就想縮回去。” 88年的年初,天氣特別寒冷,陽光極其慘白,我忘不了那天的情景。臨上 43路車時,卡欣堅持著要把他口袋裡的香煙塞給我。 “現在我差不多戒煙了,每天一般只抽四、五支。你拿去吧,再說,這是星 湖(香煙牌名)。” 他知道我像他一樣喜歡抽高寶(香煙牌名),以前,也總是這樣,每次到我 這裡來,臨走時總會留下一包給我,現在高寶已經很難見到了,而星湖牌香煙在 當時的我們看來是一種非常高檔的煙。卡欣這人即使在他經濟非常窘迫的時候, 可在朋友面前,他竟然還會拿出大白兔奶糖來招待你。這在我看來是一個缺點, 可能是小時候做慣了少爺吧。以前朋友們常給他錢,可一轉身,他卻會把你給他 的錢請你去咖啡館,這使朋友們感到木訥。 過了些日子,我見到了默默,這時,卡欣已經回到廣東去了。默默將他的小 說稿交給我。 “你拿去看看吧。” “寫得怎樣?” “不行,糟透了,是模仿你的《阿修羅家族》的,卡欣現在已經崩潰了,其 實,從他從事文學起,對他說來便是一個悲劇。” 這部小說就是《花園的心臟》(原名《空寂的歸宿》)。這部小說在我這裡 一擱就是半年,如果真是模仿《阿修羅家族》的,那麼這部小說就根本不值一看 了。 十 “現在,我唯一想見到的人就是卡欣。” 88年的七月份,京不特臨去廣化寺由小乘教改為大乘教前夕,他這樣對我 說:“卡欣今後了不得,有可能成為一個大小說家。” “說得具體些。” “我聽過他小說的構思。” 哦,也許是這樣吧,也許在卡欣的內心裡已經構思了許多偉大的小說。但是, 總是幹擾,總是說不盡的幹擾,使他的計劃難以實現。起先是亞文化生活中的藝 術家放盪習氣,但這並不可怕,也許,亞文化的開始也正由於這些,使得我們不 僅在心靈上,而且在身體上也獲得了解放。象許多現代社會的人類解放者、勇敢 的先驅者一樣,我們都喜歡生活在行動中的達達派、超現實主義、美國的嬉皮士 之中。 後來,幹擾卡欣身心健康的則是那些也存在於亞文化世界中的混亂的思想規 范、粗俗浮淺的社會見解、庸俗的歷史觀、第三世界自暴自棄的自我價值觀。盡 管這只是成長道路上的一股小小的暗流,但是,對於一個心靈單純、對亞文化狂 熱崇拜著的人說來,在他世界觀、人生觀、藝術觀還沒成熟的時候,在他從主流 中所帶來的烙印還沒褪盡的時候,這些表面具有反抗、破壞舊世界的虛假色彩的 東西,就特別地容易使人喪失頭腦了。況且,在我們這個國家裡,理性的歷史還 非常短暫、脆弱,因此,這一切便足可以使這種幹擾深化為一種置人以死地的疾 病了。 但最後,卡欣畢竟還是排除了各種誘惑與幹擾,而堅持留在了亞文化的陣地 上。只要我們回顧一下我們的歷史,我們便能清楚地意識到,事實上,從一個純 文學青年轉變為一個亞文化工作者,卡欣就是唯一的一個。還有其他的人呢?他 們的血液都流到哪裡去了? 這說明卡欣是一個極有韌性、自強不息、極有犧牲精神的人。同時,也說明 了卡欣是一個有著理性辯解能力的人,是一個能區分美與醜、良與莠的人,而這 種鑒賞力在我們這個時代中正是大量缺乏的。 因此,即使在亞文化最為艱難的日子裡,卡欣還是以最謙卑的姿態,成為了 一個真正的工作者,默默地主編了上海亞文化中的唯一一本小說刊物《木偶》。 而在當時,他自己的溫飽還是極為艱苦的事情。卡欣從來也沒有說過要為誰負責, 他只是談到了他的憧憬、他的理想。正當空談家陶醉於空談,預言家著魔於不著 邊際的夢囈的時候,卡欣卻始終都在默默地閱讀著歷史上一切的優秀作品,而不 分什麼現代古典。這就使他與許多盲目地反叛、否定歷史價值的偽先知劃清了界 線,從而使得他的心靈在與一切人類文明中燦爛的東西相接觸時,顯得格外充實 與奔放;使得他能夠博取眾長,從亞文化中學到真正的東西。那就是:關注自身, 並且,無限地關懷自己的歷史,忠實於自己的靈魂,通過對自己的觀察與理解, 從而走向一條通向全人類的道路。 十一 從這點上說,《花園的心臟》其實就是卡欣自己的一部精神心理史自傳。在 生活中,卡欣總是顯得特別的戀母,在他一顆柔情的心裡,鄉愁總是涓流不斷, 而現實的障礙,又使他感到特別難與家裡和好。 以前我們想辦一份《亞文化周報》,首先想到要向卡欣約稿,題目是事先就 定好的--“我的戀母情結”。 一星期後,卡欣把稿子送來了。使我感到奇怪的是,他將題目擅自改成了“ 戀母的歷程”,講述了一個十七歲的男孩,因與家人失和,一個人跑到廣州,在 酒吧裡遇到一個暗娼的遭遇。 接著,卡欣便告訴了我他是怎樣與家庭破裂,發誓不再回廣東的經歷。因此, 這裡面講的就是他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虛構的小說。 “我母親現在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我可以說是一個棄兒了。”這是他的原 話。當我讀著他的《花園的心臟》時,這句話便不時地浮現在我的意識中間。 在這飢餓的一周裡,我能想像他是怎樣伏在黝暗的燈光下,屋內是整段整時 間的寂靜無聲,因為,在寫小說之前,他已經將一切外人都拒之門外了,因此, 他們是再也不會來幹擾他了。現在,他所面對的就只有飢餓了,而這卻是他這些 年來,始終都沒有將它驅走的最後一個幹擾著他的身心的惡魔。這一次寫作,對 於他說來,或許也就是最後的一次機會了,這是他所能預感到的。通過寫作而得 到用以維持生計的稿費,看來這根本上就是一種絕望的沖動。從前,通過朋友的 幫助,他以為能將自己的文章以五元錢的價格賣出,這已經是個實在太不像樣子 的數字了,與他向遠方的親人所虛構的他常常可以拿到三千元的稿費收入,相差 的數目已足夠使他感到無地自容,可最後,他竟連這一筆五元錢的稿費都不能掙 到。 看來,這已是最後的時刻了。 他從前患有乙型肝炎,已經復發過二次,再有一次,如果再有一次呢?浪漫 主義時期窮藝術家的故事已經早就與他格格不入。 他朝你看了,正當你想為他擋駕時,他已經開始敘述一個破落家 庭,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按照你的看法,“破落”純粹是為增加故 事的色彩,以免遭人嫉妒。對於這樣一家庭是否存在你並不關心,不 過你很讚賞他那麼隨意就編出了一個傷感的故事,以掩飾他的孤癖。 一星期後,瘸子登門拜訪,你仍然推托生病,躲在樓上房間裡, 由你父親去招待他,這使你感到高興,因為父親始終討厭這個人,你 以為父親會代你了卻了此事。但事情恰恰相反,不知道瘸子下午在客 廳裡又跟父親虛構了什麼動人的故事,以至在餐桌前父親完全站在了 瘸子的方面,表示出對瘸子的極大讚賞,你看著女傭那張臉,你厭惡 得已經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 《花園的心臟》 從前亞文化的理想與靈魂始終都在感召著他,當卡欣感到自己已經能和他所 認為的亞文化中的優秀的人們,作為朋友而面對面地談論著的時候,他是感到多 麼的光榮和自豪啊。但是,他所認為的優秀分子卻很快又無情地告訴他:亞文化 是不存在的,這一切不過是青春時期的大騷動罷了。他們都已經在紛紛離散了。 卡欣也許想起了童年,想到了為他洗禮、講經的那位南京牧師,第一滴冷水 是怎樣地滴到了他的額間。那時候,他是多少羨慕教堂裡的唱詩班,從那裡飄盪 出來的無限虔誠與感恩的詠唱,為此他想成為一名基督徒,只為了最後也能成為 他們中的一員。 他也許想到了父親,想起了母親,還有現在已經越變越像他的妹妹。87年 的七月,他曾經回到了那個他發誓永遠都不再會回去的廣東家裡。但是,他仍然 不能與那位做官的父親和解,長時間的冷漠,僵持不下,最後又莫名起妙地煽動 起了無名怒火。最終,他只能又一次回到上海。 於是,他寫呵寫,他似乎已經開始找到了他的問題所在,找到了產生他們骨 肉分離的症結,找到了這些年來導致他感情生活中顛沛流離的隱蔽物。啊,爸爸 媽媽,難道這一切就是契機?難道這一切都是真的嗎?亞文化看上去又是多麼象 那個可愛的醫生啊,我曾經將她作為一個對手,在暗中與她競爭。但實際上她又 是多麼的冷靜、富於理性與慈祥啊。亞文化最終不能拯救一個無力拯救自己的人。 一切都象貝多芬說的那樣:人類啊,你當自救!這就是亞文化的真相? 小提琴的琴弦在緩慢地振動著,這一件他屋裡唯一值錢的東西已經不見了, 事實上,他現在已經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於是,他寫呵寫,他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與那位沉默固執的父親,最終和解, 握手言歡了。 是要回去了,是要回去了。 就這樣,卡欣在寫完了《花園的心臟》之後,便一去不回了。已經有半年多 了,朋友們只收到他一封信,誰也不知道他已經怎樣,正在幹什麼。 十二 公正地說,默默認為《空寂的歸宿》(《花園的心臟》原名)寫得很糟,也 可以說是一個事實,但這僅僅是指寫,然而,這個“極”字還是太夸張了。而且, 它根本就不可能被認為是模仿“阿修羅”的。客觀上,卡欣在小說上的成就是早 已超過了許多自以為是傑出小說家的人了,正確地說,這是指他在純小說方面的 成就。 那麼,什麼地方可以使我們認為卡欣將這部小說寫“糟”了呢? 我認為,這只是在這部小說中某些認識方面的,例如,在這部小說的最後, 這個“你”是離開城堡的,而這種出走根本與小說的本身邏輯相背離,並且,在 這部小說中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提供“你”出走的支援意識與情感。因此,在這裡, 我們只要稍加改動一些句子,使之與這部小說文本的內在邏輯相一致,便可獲得 一個完美的整體了。 另一方面,則是在於這部小說的全篇沒有區分段落,而這種全篇連成一體, 卻又沒有明顯的有意味的文本形式的支持,這事實上是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反感的。 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又選用了“你”,這也是容易招惹起讀者內心不快的地方。 然而,這一切都是很容易糾正,加以完美的。 但在這裡,使我真正感興趣的卻是:為什麼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會犯如此容 易避免的錯誤呢?我認為討論這個問題是相當有意思的,同時,這對於我們認識 卡欣的悲劇,也是一件極重要的材料。 一、小說原題目名為《空寂的歸宿》,那麼,這個“空寂”究竟要落實到哪 兒呢?因為,在出走前夕,“你”事實上已經與女醫生和解,因此,還有什麼理 由要出走呢?會感到歸宿的空寂呢?我認為小說中的這種矛盾,其起源正是在於 卡欣在寫這篇小說時,內心情感的矛盾。這是一篇具有強烈感情認同感的小說, 其真正的主題就在於與父親的和解,從當時卡欣強烈地需要這種和解來看,我們 可以認為,在卡欣的心裡,他已經在為他的“亞文化生涯”唱起自己的挽歌來了。 從亞文化誕生那天起,它似乎便立即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集體反叛家庭、反 抗父權的象征。然而,當亞文化自身也已經陷入了災難的危機時刻,分崩離析的 境地,這就使得卡欣的生活,變得四面楚歌了,於是,對於家庭、血緣的依戀也 就成為了卡欣心中的最現實感情。然而,又恰恰在這時候,卡欣的理性開始動搖 了。盡管,他在感情上已決定離開上海亞文化,但同時,他的直覺又告訴了他, 作為我們精神歸宿的亞文化,舍此之路,其他之路只是空寂,最後,他還是必然 會再一次離家出走的。 我想,正是這種遊離於小說文本外的認識,同時,也是卡欣心中的深層意識, 使得他必須以這種文本上的矛盾,來達到他心理的平衡。 二、這部小說全篇不分段落,連成一體,而使文本中的諸多主題、情感體驗 呈現出一種表面上具有互相難以辯論、難以分離的感覺,我認為這種形式上的欺 騙性,其實,正是卡欣在寫這部小說時內心所極需要的東西。如果沒有了這種形 式,或許,這部小說在那時候也就產生不出來了。 毫無疑問,在這肉體上飢餓的一星期裡,卡欣決定寫的就是一部具有總體性 價值的小說,也即是說,他要將他這些年來的艱辛與向往全寫進一部小說裡,而 這才是他當時心靈所需要的一部小說。在上海的日子裡,放逐在亞文化世界中的 日子,對卡欣說來,看來都要成為一段歷史了,而他在具體的實踐中,所獲得的 價值,卻似乎依然一無所有。許多小說原稿已經被毀掉了,僅僅留下了幾篇,但 是,還從來沒有獲得過來自亞文化朋友們的首肯。周圍的人好像都在同情他、憐 憫他。然而,他內心裡卻是清楚的,即使卑微者也有他的財富!盡管這種財富或 許只屬於他一個人。 看來,現在是已經到了最後清點自己財富的時候了,但什麼才是他的財富呢? 這是卡欣不懂的東西,但要寫一部帶有總結性的小說,對此,卡欣卻是一清二楚 的,而一個不懂得自己價值的人是不會去寫一部自傳的,並且,撰寫自傳也是一 個小說家自己所不懂的東西。卡欣只清楚自己的人生體驗,只清楚自己從經驗中 學會的人生經驗,哲學還是他所不懂的東西。 你很想立刻起身回到自己代房間,別與父親在這種僵死的的氣氛 中擁護著無法溝通的隔閡的痛苦,一同滾進無力自拔的悲涼的深淵。 但是你很清楚當自己走出這間房廳時,鬆馳懶散的背影將給老人留下 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你們一同走了很長一段路,對於他的一切你不想再去費神,因為 你很清楚,即使對他的過去有所了解,也不會有什麼結局,相反倒是 多添了一樁麻煩的事。 在這座擁擠的城市裡,每個人似乎都很懂得怎樣把自己的思想和 表情完全分割開來,在人群中竭力表現出頭腦單純沒有任何欲望,寧 可把自己的思想、欲望及喜怒哀樂統統歸縮到孤獨幻想的硬殼裡去付 諸實現。 《花園的心臟》 漸漸地,意圖上的迷霧開始驅除了,然而,此時此刻,寧靜卻仍然沒有降臨。 形式是讀者眼睛裡的價值,但究竟什麼才是他們所需要的價值呢?作為作者的卡 欣,這些年來他始終都只是一個作者,而且,也僅僅只是一個作者,這就妨礙了 卡欣邁出更大的一步,從而使他最終也沒能逾越過存在與價值的結合--這一堵 解脫悲劇之關鍵的牆,從而極易成為一個偶然性世界裡的奴隸。 十三 據說,有一次卡欣在南京喝醉了酒,便對南京的朋友吐出了真情,他說他還 是喜歡巴爾紮克,喜歡雨果,還有許多古典作家,這是他進入亞文化圈之後唯一 的一次公開談論出來的名字。 卡欣真的喜歡加西亞﹒馬爾克斯、喬伊斯嗎?真的喜歡毛澤東嗎?當一個人 無法公開說出他心目中的價值的時候,這總是一種痛苦,無論這種放棄談論的權 力是由於愛,或由於敬仰某個可敬的人而自願遭到的禁止,事實上,壓抑總還是 存在著的。盡管這種壓抑的後果可能會以承認自己的無知,從而更加敬仰那個可 敬的人而宣告結束。但是,壓抑總是一種壓抑。或許,這種壓抑表面上能以鞭策 人加倍地讀書、更加勤奮地工作而產生價值,但在這同時,為了這種價值的存在, 事實上,也就把這個人的真正的價值--人的本能感覺、真實的欲望、人的個性、 人的獨立判斷力一起葬送了。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自卑,是因為喪失自我靈魂從而仰慕他人的存在而引 起的,這種自卑是一種致命的疾病,這樣的人事實上也是無法自救的,這樣的人 是大眾,他們始終都需要著他們的導師。還有一種自卑的人,他們卻有相當的個 性,也有創造力,引起他們產生自卑的原因,只是在於他們正生活在一個文化饋 乏、喪失靈魂的時代,象這樣的一些人,事實上,他們也是能夠自救的,也應該 去實施自我拯救的!只要他們能夠擺脫時代加在他們身上的非理性,只要他們能 夠依靠心靈所產生的直接力量、理性的力量便能擺脫自卑所產生的悲劇,而真正 的悲劇也正是屬於他們,由上述第一種所產生的自卑,不過是大眾的喜劇。 如果我們現在回憶一下契可夫,也許對卡欣的悲劇會有一種形像上的了解。 當契可夫事實上已成為一個舉世公認的偉大小說家時,他依然無法相信這是事實。 起先托爾斯泰還以為這是契可夫的謙虛,後來等發現契可夫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真 正價值時,托爾斯泰被惹火了,開始大罵契可夫這是在自我毀滅。 為什麼契可夫會如此地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呢?而一個不知道自己價值的人, 這樣的人也是無法真正將他的價值提高到人性的最高度的。只要想一想契可夫將 他的偉大作品只說成是“為了反庸俗”而作,他最恨的就是“庸俗”這種蒼白的 思想,從中我們便可知其受自卑之害之深了。而契可夫的悲劇是只能從他的青年 時期裡去尋找根源的,因為他曾是“契可昂泰”,一個只寫寫滑稽作品的人。 利用這個故事,我並不是在用一個隱喻評介卡欣的價值,我只是取其說明性, 用它來說明當一個人的價值與他的存在相脫離時,便會產生一個怎樣悲劇性的命 運。 如果說卡欣的悲劇,在於他的存在與價值的脫離,在於他不知道自己的真正 價值,然而,事實上,他的價值還是存在的,只不過這種存在由於無法獲得及時 的價值肯定,從而成為了一種極其脆弱、空虛的東西,僅僅只成為了一個卑微者 的財富,且極易在社會、時代的狂滔巨浪中遭到摧殘與毀滅。那麼,還有一種人 的悲劇呢?這種人的悲劇也是在於他們的存在與價值的分離,即是說,那些始終 都認為自己是極其偉大的人,總是許諾要為他人、要為時代、全人類負責,然而, 事實上,他們又承擔不起!這樣的人的悲劇性又是屬於哪一種呢? ---------------- 薩波卡秋:subculture。亞文化。--京不特注。 (未完待續)■[目錄] ──────────────────────────────────── 責任編輯:京不特、張桂華(特邀) 校 讀:京不特 發 行:亦 布 萬維制作:曉 義 主 編:祥 子 常務編委:建 雲、秋之客、馬 蘭、非 楊、伊 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