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   欖   樹
OliveTree
1997年增刊第6期E冊﹒1997年10月26日出版



        □□□□□□□□□□□□□□□□□□□□□
        □ 王一樑:朋 友 的 智 慧(E冊) □
        □□□□□□□□□□□□□□□□□□□□□

               本 期 目 錄
                ∼﹒※﹒∼

【A冊】
 關於本書由來、編排的一些說明﹒﹒﹒﹒﹒﹒﹒﹒﹒﹒﹒﹒﹒﹒﹒﹒﹒﹒王一樑
 朋友的智慧﹒﹒﹒﹒﹒﹒﹒﹒﹒﹒﹒﹒﹒﹒﹒﹒﹒﹒﹒﹒﹒﹒﹒﹒﹒﹒﹒王一樑
  第一部 處於危機之中的意識形態
【B冊】
  第二部 思想家
   切斯
   福柯
   薩特
   榮格
   克爾凱戈爾
   魯迅
【C冊】
   維特根斯坦(一)維特根斯坦(二)
   加繆
   蘇格拉底
【D冊】
  第三部 朋友的智慧
   亞文化是什麼
【E冊】
   浪漫主義是什麼
   現實主義是什麼
【F冊】
  第四部 走向道的內心呼喚
   科學時代的人性萎縮
   正視神秘的事情
   詩人的呼喚
【G冊】
   思想家和人
   青年亞文化與生命的喜悅
   命運之說
   弟子何為
   中國金花之迷
【H冊】
   中國的道與西方的人

 世界的業〔代跋〕﹒﹒﹒﹒﹒﹒﹒﹒﹒﹒﹒﹒﹒﹒﹒﹒﹒﹒﹒﹒﹒﹒﹒﹒京不特
 附錄1:關於亞文化的文學觀:一個素描﹒﹒﹒﹒﹒﹒﹒﹒﹒﹒﹒﹒﹒﹒陳接余
 附錄2:《朋友的智慧》年表

────────────────────────────────────

﹒王一樑﹒

朋友的智慧(連載之五)
───────────

浪漫主義是什麼

  如果說,卡欣為我們唱出的是一首“薩波卡秋”的挽歌,那麼,作為我們亞
文化多年的老朋友陳耳就是用一支古老的風笛--浪漫主義吹奏出它的一首讚歌
了。

             一

    這綠島象一只船在月夜裡搖呀搖
    姑娘呀你也在我的心坎上飄呀飄
              台灣校園歌曲《綠島小夜曲》

  《綠島小夜曲》是流傳於七十年代末期的情歌,那時候,關於這首歌產生、
流傳的背景,大陸一無所知,情形很像“今天”詩派的詩在當時主流文化中的處
境。然而這些歌、這些詩在那時候的我們看來,已是相當完美了,因而,一旦獲
得流傳,也就立刻成為了一種“歌謠”,成為看起來象是沒有作者,也無需去打
聽作者是否存在的“民謠”。在當時,誰只要吟唱它們,誰就是我們的詩人、我
們的歌手。
  我就是在這樣的年代裡,從陳耳那裡第一次聽到了《綠島小夜曲》。
  那時候,陳耳披著一頭長發,穿著一件花襯衫,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校園裡,
只有“當代英雄”或“小流氓”才這樣打扮自己。陳耳的嗓子沙啞,他從小吹笛
子,中氣十足,音質渾厚。他的演唱很有特色,在認為需要強調的地方,喜歡隨
心所欲地拖得很長,而由這種唱法產生出的間斷感,加之一種伴隨而來的持久的
顫音,使得那些受到特別強調的中心詞,聽上去令人感到非常深沉、憂傷。在抒
發愛情的地方,他還會把歌詞唱得惡狠狠的,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充份表現出
“憤怒的青年”的感情世界。
  我認為這種演唱風格是陳耳的一種獨創,很多年後,我沒有聽到其它歌手這
樣演唱。其實,它正是我們七十年代的大陸搖滾--坐在弄堂口唱出來的天堂夢。
  因此,當第一次聽到這樣一首來自華語世界的真正情歌,而它又出自於陳耳
這樣的演唱家之口,我立即被它深深地打動了。對陳耳這樣的“憤怒的青年”的
抒情手,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除了唱歌之外,你還喜歡什麼?”
  面對著陳耳這一張讓人幻想的英雄的臉,我這樣問道。
  “知道萊蒙托夫嗎?他的皮巧林,還有《紅與黑》中的於連,傑克﹒倫敦的
馬丁﹒伊登,他們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陳耳真誠地笑著說,我確實不知道,原來在這個世界上還可以有這樣的英雄
存在。當時,我崇拜的人只是郭沫若、雅克﹒盧梭、伯特蘭﹒羅素。像我年輕時
代的幾個朋友,他們在不同時期為我打開了通向新世界的窗口一樣,那一天,陳
耳也把一個新大陸向我敞開了。

    我寂寞,我悲傷
    沒有一個知心的人,
    可以在我心靈痛苦的時候,一訴衷腸
    希望,老是徒勞地希望,又有什麼用
    而時光在消失,全是最美好的時光
    愛,去愛誰呢?
    短暫的愛情不值得
    永久相愛又不可能
    窺察自己的內心嗎?
    往事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歡樂,痛苦,全都那麼平淡
    熱情又怎麼樣
    熱情的甜蜜沖動
    早晚會在理智的語言下
    消失得幹幹淨淨
    只要冷靜地觀察一下這個世界
    人生的把戲是多麼的空虛和愚蠢

              萊蒙托夫《我寂寞,我悲傷》

  這是陳耳最喜歡朗誦的一首詩,那一年,陳耳二十一歲。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呼喚,最初總是借他人之口喊出的,從台灣校園歌曲、
浪漫主義文學中,陳耳找到了抒發、發展內心世界的藝術工具。從陳耳那裡,我
則找到了一條從生活中去窺視浪漫主義的通途。
  正是從認識陳耳的那天開始起,他成了我心目中的一個浪漫主義者。

             二

  我們很快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其實,在我們認識的第一天裡,他對我已
經談得不少。我知道陳耳正在追求一個姑娘。原來,在大學新生開學的典禮上,
他看到一個跳舞的姑娘,她有一雙非常輕盈、漂亮、活潑的腿,這個狂熱地崇拜
浪漫主義的年輕人,向往著她,希望她也愛他。
  “我叫陳耳,是那天和你在同一個舞台上吹笛子的人,我吹的曲子是《姑蘇
春》……”
  他毫不猶豫,立即給這個陌生姑娘寫信,以後,整整寄去了29封信。

    種在校園中
    期待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
    苞也無一個

                台灣校園歌曲《蘭花草》

  陳耳把這首歌一唱就是一年。盛夏的日子來到了,他和這個仿佛來自天國的
女孩子,終於,腳踏實地走到了路面上。
  這是一條亂糟糟的街道,納涼的男人們半裸著身體,女人們衣冠不整。不遠
的地方,就是陳耳的家。
  “他們怎麼這種樣子?!”
  這個住在另一種街景上的女孩,臉上露出驚訝、慌張的表情。
  “這人生的把戲是多麼的空虛和愚蠢。”
  這就是他倆的結局。

  關於人生的愚蠢與空虛,這是浪漫主義者陳耳,當時談論得最多的東西。也
許,浪漫的東西之所以出現,就在於浪漫主義把一個完整的世界,人為地分成了
極端的正與反來體驗的緣故。一種極端的體驗是浪漫的,但不可能走得太遠,出
於心理平衡的需要,必然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這另一種極端體驗同樣也是浪漫的,
但由於它是對前一種體驗的否定,結果,就使這兩種體驗都變成了悲劇性的體驗。
  據我所知,就在陳耳苦苦地追求這個姑娘的同一年裡,他還向四、五個姑娘
寄出了求愛信。從這裡,我們便能看到浪漫主義這條道路的脆弱性。
  在他同一天寄走四、五封求愛信的日子裡,曾經有一個據說是校花的女孩,
和他在外灘遊盪了一個夜晚,陳耳回來後,只簡單地說道:“有點俗氣,不高貴。
我們自己可以是癟三,但女人是一定要高貴的。”
  幾個月後,經歷了挫折的陳耳,設想自己很快就會變成“馬丁﹒伊登”了,
仿佛要向我們証明人是有能力把美好的夢想變成現實似的,一天,陳耳把他新結
識的“羅絲”(Ross,馬丁﹒伊登的情人)介紹給了我們:
  “這是羅絲,象不象?”
  陳耳把臉轉向了我。初秋的樹葉還沒有泛黃,正是天高雲淡的日子,望著陳
耳一臉自信的笑容,我什麼都明白了,他受傷的心靈已經得到補償。陳耳還順便
告訴我,那個跳舞的姑娘,盡管其父身居高位,家住洋樓,但骨子裡還是一個土
八路,而“羅絲”呢?
  “羅絲”是他同一個樂隊裡拉大提琴的女孩,父母都知書識禮,“羅絲”本
人也是一個有教養的女孩,她正決心要將他這個野小子培養成為一個中國的馬丁
﹒伊登呢。

             三

  陳耳,江蘇常熟人,1960年12月出生於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父親是一
個本份的技術工人,母親在一家小工廠裡任黨支部書記,勤快、能幹是他母親的
主要品質。因為,將三個孩子都培養成了被社會公認為有教養的人,陳耳的家庭
曾被評為上海市“五好家庭”。
  事實上,這就是社會主義國家中,一個被輿論宣傳為“主人翁”的家庭。這
個年代自然與我們現在相去甚遠了,可陳耳的少年時代卻與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一
樣,屬於那個年代。因而,當第一次聽到陳耳說起他少年時代的挫折時,我便感
到不勝驚訝,幾乎難以想象,為什麼像他這樣家庭背景出生的人,在一個“當家
作主人”的社會裡,同樣也會遭受到心靈的創傷。
  1981年的夏天,在富春江畔的一個晚上,陳耳和我們在一家有著“咸亨
酒店”風味的小酒店裡,一邊啃著羅卜幹,喝著黃酒,一邊聽著他嘴裡不停地大
聲嘲笑著“英明領袖”。接下去,他就講述開了。
  他說,他小時候起就懂得何為現實法則,那與報紙上、文章中寫的東西,根
本就是兩碼事。如果一個人不能及時認識到這一點,那麼當他被現實刺痛時,或
許還會為自己感到委屈、感到不公正呢,呼吁起什麼社會正義來,這才是真正瞎
了眼。什麼工人階級當家作主、唯成份論,這都是極偶然才發生的,是為了輿論
的宣傳、為了對壞成份的人實行統治才發生的事情。其實,這裡的道理說起來也
挺簡單,雖然我們已經是社會主義了,但執政的人卻總是一些活人,是一些還未
被“社會主義思想”改造過來的人,有些人或許是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人”,
但是太偶然了。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行為法則僅寄托在這種偶然性上,那就太危
險了,那是必然要常常被現實刺痛的。
  他說,他小時候在少年宮裡吹笛子,他相信自己的音樂天賦、才華肯定超過
了他的同學,但這些人最後大多去了音樂附中、音樂學院,他卻不能,為什麼?
因為,像他這種家庭出身,看上去就沒有音樂細胞。你怎麼辦?怎樣才能改變這
種偏見、這種無形的迫害?除非你真的一鳴驚人、出類拔萃,遠遠地勝過他們,
只有這樣,他們才肯低頭,這就叫“競爭法則”、“強者生存”。只有達爾文的
生物進化論才是真正的社會法則,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東西。你只有信奉了它,
才不會受騙上當,才不會洒出無謂的淚,才不會使自己變得滑稽可笑。
  在我們高談闊論時,酒桌旁,有一個年輕的旅遊者,長得十分猥瑣,也探頭
探腦地想擠進來聽聽他的高論,惹得陳耳哈哈大笑,他朝我們眨眨眼睛,借著酒
意大聲地說道:
  “你看,我掐死他就象掐死一只蚊子一樣容易。”
  因此,為了戰勝這種弱肉強食的社會,最終也能象掐死一只蚊子一樣容易地
掐斷一把把插在人生道路上的刀子,他要自強不息,學做於連、皮巧林、馬丁﹒
伊登--他們最後都是依靠個人奮鬥而把社會踩在腳底下實現自我價值的人。
  他決心也要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
  然而,現實生活中自己究竟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什麼才是他的終生職
業?他俄語很好,曾被老師竭力推薦,但那時候,外國語還不能成為人生的一種
武器。“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陳耳當時信奉的格言。那就去做一個工
程師吧!社會上正在興起科學救國論。
  明天就要考大學了,他還在擱樓上用功。他家附近的學校的教育質量都很差,
幾乎沒有升學率。也許,經歷了太多的幻滅,母親在對待兒子的前途問題上,已
變得自暴自棄。這時,已經是深夜十二點,從擱樓裡泄出的燈光把母親搞得心煩
意亂。他家裡非常小,父母親住一間七、八平方米的房間,他和兩個哥哥就只能
住一間抬不起頭來的擱樓上。突然,母親發起了火來。
  “你再用功也是考不取大學的!”
  他母親是從不發脾氣的,可這一次,卻把他的書包扔出了窗外。
  “第二天,天剛亮,我就跑到街道旁的路燈下,自己把書包縫好,然後,拖
著碰傷的腿,一瘸一瘸地去參加了高考。”
  他考上了,是他就讀的中學裡,僅考上大學的四個人中的一個,其中,另有
一位是他初戀的女友。
  他和她究竟是怎麼分手的,我不知道。他和他的“羅絲”最後又為什麼分手,
我也不清楚。好像其中一個原因是“羅絲”正準備去美國留學,81年時,出國
留學聽上去還象天方夜譚,一件讓人聽了感到不祥的事情,似乎是在懲罰一個人,
讓他失去故鄉,永久漂泊。我以後僅知道的一件事是,這個已經離異了的戀人,
一天突然跑來,把一本寫有“憶”字的《浮士德》送給了他。似乎希望這個“馬
丁﹒伊登”永遠都不要忘記她,不要忘記他們在一起渡過的歲月。
  而“浮士德”這個形像,又好像成了對這個她心目中的精神騎士的一種永遠
的激勵與關懷。

             四

  《小雨的回憶》是陳耳與“羅絲”分別前夕,最愛唱的一首歌。它看似情歌,
其實是刻在作者林詩達心上,對於自己報童生涯的一段痛苦記憶,就象《綠島小
夜曲》,是火燒島上兩名失去自由的年輕人,心中詠唱出的對於美好生活的真摯
向往,它們同是以愛情的方式表現心靈的詩篇。
  在和陳耳的交往過程中,我發現陳耳總是使自己不斷墮入情網,然後迷惘、
痛苦,直至幻滅。愛情,似乎已成為他的生活主旋律。然而,在肉欲問題上,他
又是那麼嚴謹、傳統。
  或許,愛情,用他的話來說,他“只是一顆多情的種子”,那成熟的碩果,
本來就與他無緣。1986年夏天,我們去浙東旅遊,那一次旅遊陳耳沒有去。
在永康的方巖,我們決定代他卜一卦。卜卦前,我們打賭,認為他的簽肯定是講
愛情,取過來一看,果然如此。

    誰知前身有奇緣
    今生今世反累苦
    春風幾度群鶯飛
    山上明月一閑人

  也許,愛情本來就非他的本意,只不過借著愛情,表達出他作為一個浪漫主
義者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與哲學罷了。就象《小雨中的回憶》,唱出了浸透於內
心中的辛酸,《綠島小夜曲》唱出了外面世界的美好一樣。

             五

  薩特的存在主義許諾了人的自由,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又判定人是不自由的,
歸根結蒂,他們都是在探討“人是不是有自由意志”這個古老的哲學難題。
  當叔本華說,“人能想他所要的東西,而不能要他所想的東西。”這時候,
叔本華其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如果人的“要”從外界索取,那麼人的意志注
定要落空。但如果人的“要”向自己的內心索取,那麼人就能成為自由的人。也
因此,這個人成為了一個藝術家。
  現在,回過頭來看陳耳,他的激情寓於女人,因此,女人既能抬高他的價值,
也能貶低他的價值。當他將自己的存在系於一個高貴的女人時,他便意氣奮發,
年輕又俊美。在他的身邊出現了並不高貴的女人時,他便感到了重壓、卑微,生
活變得混亂不堪。或許有一種道德的力量能夠拯救心靈,使人滿足。但真正打動
陳耳心靈的其實是美,使他感到滿足的其實也是美,然而,他又沒有力量使自己
成為一個象叔本華筆下的藝術家,與美保持著一種距離,靜觀美之存在,從而實
現自己的自由。
  當他期待著,浪漫的付出能夠在一個現實的女人身上獲得回報的時候,其實,
已經等於宣判空虛、厭倦將始終伴隨著他的精神世界了。
  他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浪漫主義者。
  浪漫主義是什麼?不過是一種顛倒的價值觀,一種誤置的感情存在方式。作
為一場文學運動,浪漫主義首先發端於對遙遠的、陌生的東西的強烈興趣,對異
鄉情調的狂熱陶醉,這本身就注定了浪漫主義的先天不足。它本末倒置地把原本
屬於人的內在價值投射到外在對象上,從而賦予、夸大了對象本不具備的價值。
例如,女人,作為一種強烈的感官愉悅對象,在理智還沒有看清楚她們究竟是什
麼之前,在浪漫主義者的眼裡,便已是勿庸置議的“美麗天使”了。
  浪漫主義者總是無端地高估女人的價值。
  現在,讓我們將存在主義和浪漫主義比較一下,在這裡,我們僅把這個問題
縮小到女人這個范圍內。
  可以說,存在主義的先驅,幾乎個個都以蔑視女人引人注目。例如巴斯卡,
這個共認為存在主義的最早先驅者,他生活中的女人對我們說來,至今還是一個
迷。在僅有的線索上,只能見到這樣的寥寥數語:“女人是可怕的,象地獄!”
而在叔本華看來,“那矮小、窄肩、肥臀、短腿的女人”根本不是什麼“美麗天
使”,只是繁衍種族的工具。尼採則公開宣稱,對付女人只有用鞭子。盡管克爾
凱戈爾認為女人是上帝,他使男人對於女人的態度又恢復到巴斯卡式的宗教激情
深度,但是,他的這種轉換、他的對於“第三道路”的遐想,使女人又成為了一
種空洞之物,仿佛為以後的存在主義立下了一條美學教條--執迷於女人,也就
沒有了存在主義。
  也許,我們在這裡可以簡單地歸納出一個公式:存在主義就是沒有女人的美
學,浪漫主義就是有女人存在的美學。
  一部沒有女人存在的浪漫主義小說是不可思議;同樣,一部浸透著對女人愛
的存在主義小說也是不可思議的。薩特公開拒絕愛情的存在,從不染指於什麼愛
情小說。在加繆的存在主義小說《局外人》中,女人這個實體的存在對“局外人”
說來,僅僅是莫爾索對瑪麗肚皮的感覺。
  其實,浪漫主義者與存在主義者的區別,並不在於他們所體驗到的內容。存
在主義與浪漫主義一樣,都是將生命的激情、生活的張力,看成為人生的精華之
所在。生活中的存在主義者就象浪漫主義者一樣,他們全同感到了詩意的、浪漫
的存在,不同的是他們體驗、尋找的方式。世界對浪漫主義者說來,是詩意與浪
漫的,存在主義者則發現它本身的乏味與虛無,詩意與浪漫的只是我們自己。
  這個空虛的世界,因為誕生了詩人,人才得以“詩意地棲住在大地上”。夏
洛蒂本身平談無奇,是維特使她美侖美奐。因為歷史上的存在主義是男性作家們
為自己寫下的生活詩章,所以這樣的一個美學世界不需要女人。而與此同時,並
不妨礙西蒙﹒波娃為女人們譜寫出“第二性”的樂章。
  從這一點上說,浪漫主義正是異化了的存在主義。

              六

  如浪漫主義是一種運動的產物一樣,存在主義也是作為一場哲學運動而形成
其主要思想軌跡的。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的存在主義者並不必然等同
於存在主義體系中的存在主義者,實際上,早在存在主義運動出現之前,生活中
的存在主義者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那時候,這些人並不叫作存在主義者。“苦
悶的地下人”,“洞穴居住者”或“不合時宜者”才是他們的文學名字,這些人
之所以有了存在主義者這個哲學名字,是因為出現了一個存在主義大思想家海德
格爾,把以前認前被認為僅是文學的東西,例如煩悶、畏懼、無聊……等等,改
造成為了一種值得對此進行哲學探討的對象,這才形成了存在主義思想體系。
  社會上,大眾思維中,只有有價值的東西才會有名字,而任何一個人、一種
文化,也只有參與了主流文化,才能佔有自己的社會價值,從而使自己有了名字。
  那麼,我們這些在主流文化中“迷惘的人”、“多余的人”又該叫什麼呢?
有一個現成的名字:亞文化生活者。在今天我們這個意識形態危機的時代裡,新
儒家們試圖從二千年前的文化中,找到他們所執拗的價值觀的起源,而我們則從
超文化中尋找一切創造出了自由生活的根源。這種超文化或許是在巴黎,是在紐
約、東京,或許是在某個早已死去了的中國人的亡魂裡。這些還都是我們現在不
知道的,但是,我們卻清楚地知道,價值並不是存在的根據,名字並非就是一個
人的等同物,只要通過亞文化,表明我們正在活著,正在歡樂與追求,我們有自
己的事情要去做,那麼“亞文化”這個名詞對我們說來就充滿著價值。更重要的
是,只要通過這個名字能夠宣告中國“大一統”的文化枷鎖已經在我們這一代人
的身上永遠地結束了,那麼,就算這個“卑微”的名字將注定我們在歷史進程失
敗,使得我們在主流文化中永遠匿名,我們這一生也活得非常值得!
  自由,對我們的“亞文化”說來,畢竟不再僅僅是心中幻想,而是一群人的
最真實生活。

             八

  是的,我們失敗,我們匿名。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失敗著,一直都是匿名
的。起先,當虛無主義泛濫時,我們無力反戈一擊,如同影子對於黑暗。後來,
在功利主義成為普遍社會效應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差不多土崩瓦解,成了主流文
化的俘虜。
  象浪漫主義運動一樣,亞文化產生於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舊秩序的統治開
始鬆動、出現裂痕的歷史條件下,從而迅速獲得發展。在這種條件下,一種擺脫
現存社會關系束縛的“自由人”便成為了可能。他們能夠做到無所事事,沉思默
想,而不被社會唾棄。拒絕履行統治者意志,而不遭到社會的嚴厲制裁。然而,
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由知識分子、自由創造者,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畢竟還
是困難重重的。盡管,象前蘇聯所做的那樣,將“多余的人”送進集中營、送進
精神病院裡去,或許會從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絕跡,然而,政治權利上的迫害,定
罪的危險,還是不可測的。有形的制裁或許會結束,無形的迫害卻將是長期存在
的。因為,在一個從來就沒有真正體驗過、知道過自由之價值的社會裡,這種“
自由人”是極容易被社會視為白痴、社會寄生虫的。
  象陳耳一樣,亞文化中的許多人都曾經是浪漫主義者,然而,亞文化生活的
實踐,很快使他們擺脫了用浪漫主義的價值觀去思考人生、實踐人生這種思想疾
病。而陳耳脫離亞文化的生活方式,作為一個僅是亞文化的朋友的人,這就使他
難以將已經定型的浪漫主義思想、感情,通過一種新生活方式的確立,為自己迎
來新生。
  這幾年來,中國的主流文化正日益朝著第三世界的商品文化格局演變發展。
女人,這個天生敏於合流、趨勢的族類,一種娼妓式的世界觀也越來越成為了她
們的主流。陳耳和我們一起在“校園-朦朧”時期所遇到的青春女性,在這個時
代中已越來越罕見,我們對於女性的價值觀也越來越背時,有時候,它簡直成了
災難的同義詞。
  或者,選擇放棄!通過亞文化的實踐獲得改造。或者追隨一條從浪漫主義到
存在主義的線索去繼續思考人生。陳耳選擇了後者,於是,他寫出了《絲絨衫上
的紅蘋果》。

             九

  不同於卡欣那篇主要由無意識寫成的小說《花園的心臟》,《絲絨衫上的紅
蘋果》是一篇有主題、有構思的小說:一個快要過22歲生日,畢業不久的大學
生,在廠裡值夜班時,發現他的同事,一個談了許多次戀愛結婚的女人,穿上了
一件繡有一個紅蘋果的絲絨衫。這個女人以前常挑逗他,希望能和他共有一個只
有兩人才知道的秘密。屋外下著大雨,屋內只有他倆。這個年輕人經歷了思想的
矛盾與情欲沖動,正當決心要和這個少婦發生奸情時,卻意外地發現女人有他所
不知道的秘密。不過此時,這個發現對他已經無所謂了。重要的是他已經覺醒,
要做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置外在的指令於不顧,無論它來自於道德或是理性。
  這部小說的思想可簡單地歸結為:人必須接受選擇的挑戰,否則就不會有出
路,就不會成長,而選擇的結果便產生了人的本質。思想則不能成為人的本質,
它是一種非常有限的東西,到處被非理性的海洋包圍著。但這並非就意味著可怕,
只要我們敢於面對它、接受它的挑戰,那麼我們就能充份體驗到由這種非理性所
產生出來的人性的驚人的美。
  由此可見,這是一部論述人的“成長”的小說。在這部小說裡,一些我們已
經在存在主義、心理分析作品中遇到過的觀念,已被奇異地糅和在了一起。
  在《絲絨衫上的紅蘋果》中,有一個關鍵的眼點,這就是那個女人的秘密是
什麼?在“大學生”對形勢作了充份的估計、作出了選擇之後,又是什麼使這個
女人回避了他?小說中沒有回答,而從這部小說的結構看,也不需要做出回答。
但從我們的角度上看,《絲絨衫上的紅蘋果》似乎應該有一個續篇,因為,從這
個眼點裡又自發地醞釀出一篇新小說的素材了,而這種素材無論對我們說來,還
是對陳耳說來,都是能夠激發起強烈的創造欲望的。
  我最初讀到《絲絨衫上的紅蘋果》時,還只能憑直覺注意到正有一種激情在
陳耳的心中激盪,我不知道是什麼促使我看到了這種新的可能性,我只是規勸陳
耳再也不要改動《絲絨衫上的紅蘋果》了,我說:“你再寫吧,就象契可夫所說
的那樣,寫吧,直到把手寫斷為止。”
  無論是從陳耳當時寫作的可能性,還是從他本身的主觀願望上說,我認為陳
耳都有可能從《絲絨衫上的紅蘋果》出發,然後,成打成打地寫出一部部新小說
來。
  陳耳是一個極有浪漫主義經驗的人,他的實用理性、對於人情世故的知識,
這些都能幫助他駕輕就熟地處理感情素材。而且,當時的文化氣氛,無論來自於
亞於文化,還是來自於外國文藝翻譯的積累性刺激,都是極有創造氣氛的。這時
候,陳耳的價值觀也正處於一種激烈的變動時期,一個真正使他獲得純粹意義上
的愛情的女孩,已經回天無術了,但對一個浪漫主義者說來,這不啻就是一貼有
力的創造催化劑。我知道,這時候,陳耳又在和另一個長著一雙很大眼睛的女孩
處於熱戀中,這只會影響到他對這個女孩在理智上的排斥,而不會導致他在感情
上的不認同。這只會使他更加處於一種有建設力量的浪漫主義激情中去,而不會
使他把過去的連同現在的情愛一起失去。陳耳並不是一個傷感的浪漫主義者,失
戀了,又戀愛了,對他說來,正是最佳的創造時期。
  最終究竟是什麼使得陳耳沒有寫出《絲絨衫上的紅蘋果》續篇呢,或者其它
更加成熟的作品來?是“大眼睛”在幹擾他?肯定不是。據我所知,當時這個女
孩正在鼓勵他,希望他去從事寫作。是亞文化的顛狂狀態延緩了他的創作成熟時
期?這更不是原因,因為,亞文化只會促使一個人多產。盡管這多產或許只是些
廢品,但廢品畢竟還是寫出來了。亞文化確實會造成一些人的低產,但只是通過
“口獸主義”、“行為藝術”的活動將語言的作品變成了生活中的作品而已。
  盡管,時代的原因有可能使一些天生的作家實行自我怠工,從而造成這個時
期的文學的低產。但是,作家頭腦裡的工作卻不會因為時代的原因而停止,相反,
這只可能促使他們更加瘋狂地投入“為自己而寫”的寫作生涯中去。例如,與世
隔絕,沉思默想,進行日記寫作,大量寫信,或者,在市場上、在會客室裡狂熱
地尋找對話人。
  他們最後變成了天才,或者變成了瘋子。
  但這些跡象在陳耳的身上並沒有顯露出來。他想做一個作家,這與時代無關,
這是他大學時期立下的一個心願。做一個作家就是去實現自己的心願。因為,他
是一個“馬丁﹒伊登”,一個自強不息的人。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以後一部完全不同的歷史呢?在這以後的三年裡,
他的創造生涯幾乎就是一片空白。而一個寫作的人,一旦掌握了寫小說所需要的
經驗和技巧之後,以後的寫作自然就會源源不斷。
  其中的根本原因,我認為就在於在我們這個時代裡,作為一個依然是浪漫主
義者的陳耳,他已經再也找不到生存的土壤了。
  他的這種困境,其實在《絲絨衫上的紅蘋果》中已經表現出來。從這部小說
的整個情節的發展來看,“大學生”只是在最後一瞬間才突然醒悟出一種存在主
義式的思想來的。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這部小說的結局是浪漫的,即那一次“
奸情”的成功,這部小說又會成為什麼樣子呢?毫無疑問,這部小說的魅力就會
頓時銳減。而現在這部小說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的這種結局不明確。隨著
主人公的行動落空,讀者的思路也隨之落空了。可是,主人公在失敗面前,為什
麼又突然會變得如此興高採烈呢?要我們猜一猜的就是這個謎底。
  這樣的結尾是非常賽林格化的,它以一種可謂是智力上的反常,從而達到了
一種小說才特具有的智慧。事實上,正是依靠這種小說的智慧,使得一部小說中
所達到的思想深度,常常有可能遠勝於小說作者本人。這既是契可夫的秘密,陀
斯妥耶夫斯基的秘密,同樣,也是榮格的名言“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而不是歌
德創造了浮士德”的文學出處。
  “那個女人的秘密究竟是什麼?”事實上,我們很快就看清楚,雖然,一種
存在主義式的觀念已經開啟在陳耳的頭腦裡,但他的心靈生活並沒有隨著這種思
想,如克爾凱戈爾如說那樣飛翔起來。從陳耳以後走過的道路看,我們所能得到
的答案只可能是,這個女人秘密就在於她也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存在主義只是存
在於陳耳小說中的一種智慧,而不是他的人性中已真正達到的境界。
  正是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實用理性的狡猾之處。假如在這部小說中,陳耳聽
從的是他的內心的呼聲,而不是他頭腦裡的刻意按排,直接點出了這個秘密,那
麼,“大學生”的“頓悟”還會有什麼價值呢?而一旦沒有了這種“頓悟”,這
部小說的結構就崩潰了,這樣也就不會有這部《絲絨衫上的紅蘋果》的問世了。
  一個浪漫主義者追求另一個浪漫主義者失敗了,那他是不可能領悟到結果本
身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選擇這種思想的。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已經不再值得
信賴,不再值得繼續懷抱希望,因為,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了“浪漫主義”的女
人可以去追求、可以去等待了,所以,人只能成為孤獨的人,成為只能信賴自己
、自己許諾、自己等待自己的人了,也即是成為一個存在主義者,從而重建一個
生存方式的價值世界。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看到在骨子裡,小部小說還是一首浪慢主義的歌,
存在主義只是這部小說的一種外包裝,不過是作者從“理智的狡猾”中所演繹出
來的一種“理性機制”。而這種狡猾的理性機制,也正是中國文人幾千年來的“
狡猾”所蕃衍出來的一種思想的疾病。今天,它幾乎已使我們中國人的學問與人
生之道沉淪為一種“拍腦袋”式的智慧了。
  當這種思想疾病在我們這個時代多到泛濫成災的時候,陳耳,我們的老朋友,
他沉默了。
  那一首我們年輕時代都曾經聽到過的最明媚悅耳的歌--浪漫主義,在我們
的生活中,也已經銷聲匿跡。

             九

  生活的意義在於自我造就,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就能使自己成為怎樣的人,
這肯定沒有錯。一個沒有名字的人,最後必將有名,這是強者的邏輯。然而,一
種錯誤的價值判斷卻會造成一種可怕的無意識,它在黑暗之中要來吞噬、葬送一
個人的前程。浪漫主義者無法理解這一點,也無法控制住這種洪水猛獸。浪漫主
義者只能理解人性中自發產生出來的東西,喜歡將人劃分為高貴的和卑賤的,他
們會將人的暫時的意志頹喪看成為人本質中的墮落,一種永恆的沉淪之境。感傷
的浪漫主義者從挫折中往往容易走向自大,因此,他們有可能會通過發瘋似的寫
作來造就一種喧鬧的人生情調。而一個並不病態的浪漫主義者則有可能在失敗面
前,從此自卑,自我消沉,拒絕勞作。
  如果說,病態的浪漫主義者是將人生的種種情調看作比人生的智慧更加可貴
的東西,那麼,對那些並不病態的浪漫主義者說來,他們之所以成為浪漫主義者,
則起源於他們在價值判斷上的一種失誤了。象這樣的浪漫主義者,他們事實上也
是可以獲救的,如卡欣的悲劇之結束一樣,只要通過一種“重估價值”的活動,
離開解放之路也就不遠了。
  自卑是什麼?不過是一種誤置的價值判斷,是對於人的自由的一種背叛。浪
漫主義這種邊緣文化在十九世紀成為了文學中的主流,這只是它的一種極為偶然
的命運。在它作為一種運動的浪漫主義結束後,浪漫主義者在主流文化中作為一
個不合時宜者,可以說,這幾乎就是他們的永恆境遇。
  現在,一個時代已經結束,我們的青年時代也已經結束了。最後,讓我謹以
這首裡爾克的詩獻給我們的老朋友陳耳。

          秋日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曾經盛大。
      把你的陰暗落在日規上,
      讓秋日刮過田野。

      讓最後的果實長得豐滿,
      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
      迫使它們成熟,
      把最後的甘甜釀入濃酒,

      誰在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
      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
      在林蔭道上來回
      不安地遊盪,當著落葉紛飛。


現實主義是什麼

一、羅亭是一個多余的人?

  小說《羅亭》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講述了羅亭的故事。可讀完這部小說後,
讀者或許又會說:“什麼?難道羅亭有自己的故事嗎?在這部小說中,其他每個
人看上去都有自己的故事,恰恰就是這個羅亭最沒有故事了。”
  如果所謂故事就是一個人所做成的事情,那麼我們完全有理由這麼說。從現
實角度上看,羅亭的一生,的確沒有做成任何一件事情,他是一個一事無成的人。
  如果思想就是這樣一種東西,盡管它本身可以什麼都不是,可由於它的存在,
卻能為人們帶來行動,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在這部小說中,這個一事無成的人
正代表了思想的力量?
  但如果我們真這樣說的話,這對於小說中的其他人又是多麼的不公正。實際
上,在這部小說中,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做著自己的事情。羅亭並不是他們
行為的思想導師。從現實的角度看,羅亭的一生,不過就是一個專講空話的人的
一生。
  現實生活中,人們稱那些一生一事無成、專講空話,並且,還不願自力更生、
自己養活自己的人為多余的人。而羅亭恰又是一個靠別人的錢財為生的人。如此
說來,羅亭真是一個多余的人?
  自從這部小說問世之後,羅亭就成了“多余人”的別名。然而就是這一個羅
亭,卻為千百萬人所喜歡。其中,就有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他們曾在不同的時期,
自豪地宣布道:“我就是羅亭!”
  做一個多余的人,並不光彩,毫無自豪感可言。可如果羅亭不是一個多余的
人,他又是什麼人呢?
  我在本篇中所要講的就是:羅亭不僅不多余,事實上,如果沒有羅亭,那麼
這部小說中的人,將沒有一個能完整地走完他們的人生之旅,實現自身的命運。
雖然,羅亭沒有自己的故事,可他卻把人生的故事帶了給別人。雖然,他看上去
過著不正常的生活,但是,他卻使別人的活得更加正常。
  羅亭根本不是一個多余的人,這個世界恰恰因為有了羅亭,才獲得了真正的
完整。

二、一樁婚姻的結合:巴夫洛夫娜與列茲涅夫的婚姻結合需要羅亭--這個實現
  他倆命運的工具。

  小說是這樣開始的:
  “是靜靜的夏天的早晨。太陽已經高懸在明淨的天空……一個少婦正沿著通
往村落去的小徑走著。”
  這是寡婦巴夫洛夫娜,正走在探望一位垂死的老婦人的路上。“她有孩子般
的眼波和笑容,她那美麗的臉上的表情,既使人感動,又使人著迷。”“說到巴
夫洛夫娜,全省的人都異口同聲說她是個叫人心愛的女人。這省區的人可也沒有
說錯。”
  “突然在小屋角出現了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男子,駕著一輛競賽的輕馬車……
一瞧見巴夫洛夫娜,他便立刻勒住了馬,向她轉過臉來。”
  這個三十歲左右的男子是列茲涅夫,是我們在小說中遇到的第一個男人。
  “巴夫洛夫娜目送著米哈伊羅﹒米哈伊裡奇(列茲涅夫)的背影。
  “‘真象條口袋!’她想著。”
  “真的,你閉著眼睛想想看:趕著輛跑車,打扮得象只麻袋子,一身的灰塵
……真是個怪人!”
  小說《簡愛》也是以一個健康的育齡婦女遇見一個騎馬的怪人,羅切斯特這
樣的場景開始的。最後,兩人締結了婚姻。
  在我們的無意識中,空曠田野上,策馬揚鞭的男人是生殖力的象征。巴夫洛
夫娜遇見列茲涅克,是在她剛探望完一個垂死的老婦人之後。在這裡,這個無名
的垂死老婦人,顯然成了生的預示。而對年輕的寡婦說來,她的生自然就在於再
婚。
  據此,我們可以認為,在這部小說中,巴夫洛夫娜與列茲涅夫的相逢,是一
種同步性現象,他倆之間存在著婚姻的緣份。
  然而,這裡又存在著一種障礙,這就是列茲涅夫的怪,但它並非就是本質的,
因為婚姻從本質上說來,就是熟悉的東西與陌生的東西的邂逅與結合。可以說,
正是作為陌生性的極端表現的怪,構成了婚姻中最有吸引力的東西。但由於怪總
是以排斥對方表現自身的,因此,如果不借助外力來解除它的排他性,那麼是無
法走向現實婚姻的。
  小說《簡愛》中,羅切斯特怪的根源在於他有一個秘密:他的瘋妻的存在。
最後,羅切斯特與簡愛的婚姻借助於一把大火實現。火,成了簡愛與羅切斯特婚
姻的一種工具性存在。而在《羅亭》中,隨著羅亭的到來,我們很快看到,羅亭
正是實現他倆婚姻的工具。
  列茲涅夫之所以被看成怪人,是因為他和羅亭曾擁有一個共同的青春--波
科爾斯小組的活動。波科爾斯小組的活動,相對於同時代的人說來,是一種亞文
化。一個擁有亞文化,與此同時卻又不具備闡述亞文化言語能力的人,那麼這個
人就可能作為一個有著他人所不知道的“秘密”的人,被主流文化視為怪人。在
這部小說中,列茲涅夫就是這樣一個人。
  然而,羅亭出現了,他可是一個同時掌握著主流話語能力的人。
  當羅亭第一次出現時,女主人深嘆相見恨晚;巴夫洛夫娜在回家的馬車裡,
幾次高聲驚嘆於羅亭的超常才華;一個青年整夜寫著長信,告訴遠方的友人,羅
亭的出現帶給他內心世界極大的震動;一個少女徹夜未眠,脈搏狂跳不已,她將
獻出一顆純潔的少女之心。
  隨著列茲涅夫在巴夫洛夫娜面前,娓娓動聽地講述“這個他們看上去一點也
不怪的人”羅亭的故事,列茲涅夫的秘密開始消除了。最後他不僅有效地抵銷了
羅亭對於巴夫洛夫娜的誘惑,而且通過移情,還成功地証明了自己根本不怪,反
過來,現在這個羅亭在巴夫洛夫娜面前倒成了一個怪人。
  就這樣,列茲涅夫贏得了巴夫洛夫娜的愛情,他倆的緣份達成了現實的婚姻。

三、一段似水年華的追憶:達裡雅的生活已經到頭,她需要一名能充份滿足她虛
  榮心的聽眾,羅亭是唯一合格的聽眾。

  對龐達列夫說來,羅亭的出現,使他的地位更加牢固。對畢加索夫說來,羅
亭是實現命運正義的工具。
  達裡雅是一位出自名門的貴婦人,三品文官的未亡人。“她屬於最上流社會
……詩人曾經為她歌唱,青年們曾對她傾心,有些要人也曾為她傾倒。但那是二、
三十年前的往事了,往昔的姿顏於今絲毫也不曾留下。‘難道說’,凡是初次見
到她的人,都不禁要暗中自問,‘就是這個女人--年紀雖然還不算老,就已是
骨瘦如柴,面黃如蠟,鼻子尖尖--難道她還曾經是個小美人麼?難道就是她真
的會使人的琴弦震響麼?’”
  達裡雅作為一個女人,生活已經到頭。如今,她那座幾乎被視作全省之冠的
高大的巨廈,是人們聚會的沙龍。然而,這裡所有的人,都無法充份滿足她的虛
榮心。
  “龐達列夫斯基,是眼下這間房子裡,介乎義子和食客之間的角色。”
  “中年的太太們一般都是樂於維護他的:他知道怎樣去籠絡她們,搏取她們
的歡心……他為人殷勤,有禮貌,多情善感,暗地裡卻荒淫好色”。
  在這部小說中,龐達列夫斯基真正起的作用、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窺視者與告
密者。唯恐天下不亂,邀功請賞才是他的本性。
  “前天是龐達列夫斯基先生釘著咱們,他把咱們的約會告訴媽媽了。他向來
就是媽媽的偵探。”
  通過向達裡雅告發娜達麗亞與羅亭的私情,使得他在達裡雅面前的地位更加
牢固。
  在沙龍裡,還有一個人物就是畢加索夫。
  “就是在鄉間,也不能沒有個像樣的人呀。可這兒卻幾乎一個也沒有。在這
兒,畢加索夫就算是頭號的聰明人了。”
  畢加索夫是這個沙龍裡的哲學家,但他仇恨、蔑視人類,尤其對女人,更是
咬牙切齒。畢加索夫是消極人格的代表,這類人以人生哲學家自居,骨子裡卻什
麼也不相信,認為唯一存在的只是“哲學”這個詞本身。這類人有一種奇怪的命
運,只要還能以哲學家自居,還有聽眾市場,他們身上的消極本性,就不會對他
們施以報復。但是羅亭來了,他駁倒了這個從前無人能駁倒的哲學家,使他在這
個沙龍裡再也沒有任何地位與聽眾。
  很久以後:
  “畢加索夫怎麼樣?”
  “他已經結婚了,娶了一個小市民,聽說他還老是挨她揍呢!”
  這就是這個仇恨、蔑視女人的畢加索夫的下場!羅亭成了實現命運正義的工
具。
  事實上,在達裡雅的眼裡,畢加索夫的真正價值,也不過是一個逗人樂趣的
宮廷弄臣而已。要真正滿足她在人世間的最後的虛榮心--老婦人的一種情欲,
只有在一個才華和閱歷都能與她昔日的榮耀、浮華相襯的聽眾身上,才能得到。
這個人也就只有羅亭。
  “第二天早晨剛穿好衣服,就有一個僕人走來,銜達裡雅之命,請他到她的
私室一同用茶……按照達裡雅的說法判斷起來,就不由使人感到最近二十五年以
來,所有知名之士都在如痴如狂地希求一親她的芳顏,博得她的好感……她談著
談著,他們的名字就好像華麗的珠翠圍繞著一塊無價的寶石似的,一個個排成了
一道燦爛奪目的光圈,而環繞著一個最主要名字--那就是達裡雅。”

四、一次現實愛情的覺醒:娜達麗亞對於文學中的愛情迷戀構成了她通向現實愛
  情的嚴重障礙。羅亭在她命運中出現的真正意義就是--使她重返現實。

  娜達麗亞是達裡雅的女兒,十七歲,“猛一看去也許不怎麼可愛……特別美
麗的是在她那清秀的中分為二的彎彎的眉毛上,配上了一付整齊平正的前額。她
很少說話,總是注意地,幾乎是目不轉睛地聽著,望著別人,好像她要來衡量別
人所說的一切。她時常一動不動地站著,兩手下垂,陷入沉思。”
  “娜達麗亞可不是一個小孩,請相信我,她比你我想得要多,更深刻。像她
這樣一個誠實、真摯而又熱情的靈魂,偏偏碰上這樣一個戲子,一個賣俏的娘兒
們!”
  這個“娘兒們”指娜達麗亞的母親達裡雅。伏玲採夫是巴夫洛夫娜的弟弟,
曾是個騎兵上尉。
  “他是多麼好,多麼高尚的人啊!”
  “他真是俄國貴族的一個最優秀的典型。”
  並且,“他很久便愛著娜達麗亞,三番兩次打定了注意,想向她求婚……她
待他也很好。”
  娜達裡亞與伏玲採夫結合,不僅相互般配,而且從現實角度來看,也不存在
障礙。可是,偏偏在這裡就缺少了一點什麼,那就是能使娜達麗亞的心靈真正沸
騰起來的東西。這與他缺少文學修養有關。
  “伏玲採夫對文學是沒有什麼緣份的,而詩歌則簡直使他頭痛。‘這就和詩
一樣不可理解’,他慣常這樣說,而為要証明自己的話,還時常用詩人艾布拉特
下面的詩,作為實例:
    直到悲傷的日子完結,
    無論驕傲的考驗和理智,
    都將不能用手捻碎,
    生命的血染莫忘我花。”

  終於,羅亭出現了。
  “象幾乎所有的俄國貴族小姐一個,她德語說得不行,但卻很善於理解,而
羅亭則是沉醉於德國浪漫主義作品和德國哲學的天地的,他把娜達麗亞帶進這個
禁苑裡來了。神奇的、美麗的世界,在她的無限期待的眼睛之前展示開來,從羅
亭手中的書的篇頁裡,奇妙的憧憬,新的、光輝燦爛的思想,如淙淙流泉一般地
流入了她的靈魂,而在她那受偉大感情的崇高喜悅所鼓舞的心靈裡,聖潔的熱情
的火花就靜靜地燃燒成烈燄了。”
  但她對於羅亭的愛情很快就破滅了。
  “只有向命運屈服,‘娜達麗亞,我是個窮人……固然,我可以工作;但是,
就算我是一個有錢的人,你又能夠忍受跟您的家庭斷然決裂,又能夠忍受您母親
的憤怒麼?不,娜達裡亞,這連想都不用想。顯然,咱們是命裡注定不能生活在
一起的,我所夢想的幸福不是為了我而存在的!’”
  “不,她終於說了:‘我象個害了熱病的人似的跑到這裡來,跟您說話,我
得清醒清醒。是您自己說的,這不應當,這不可能。天哪,當我來到此地的時候,
我心裡已經跟我的家庭告別,跟我的過去告別--可是,結果呢?我在這裡遇見
了什麼人呢?一個懦夫……你怎麼知道我不能忍受跟我的家庭決裂呢?‘您媽媽
不會答應’……這真可怕!這就是我從您口裡聽到的一切。難道這就是您,這就
是您,這就是羅亭嗎?……不!永別了……啊!’”
  羅亭當然不是懦夫,如果我們象娜達麗亞一樣這樣想,我們就錯了。問題僅
僅在於,羅亭是又一個唐﹒吉珂德。與其說他愛上了作為真實的女人的娜達麗亞,
不如說他愛上的只是從她那裡看到的自己夢幻中的東西。如果羅亭真的與娜達麗
亞這個貴族之女結婚了,反倒是一種悲劇性的結合。
  “固然,我可以工作。”然而,這種為了生存、為了家庭的工作,只會把羅
亭“這個靠別人生活”的人折磨、改造成為一個凡夫俗子。對此,羅亭自己是一
清二楚的:“我是要對您和自己負責的。如果我不是以最忠實的愛來愛你--天
哪!我是大可以馬上提議讓您跟著我私奔的……遲早有一天,您媽媽總會原諒我
們……那時候……但是,在想到我自己的幸福之前。”
  羅亭的幸福不可能在與娜達麗亞的婚姻中找到,這對娜達麗亞說來也一樣。
“她應份得到的不可能是我在她身上感到過的那種愛情。”
  在這裡,我們所看到的羅亭,正是一個極具現實目光的羅亭,而根本不是什
麼一個理想主義、不負責任的浪漫主義的羅亭,如果他是,早就與娜達麗亞一起
私奔了。因為,“遲早有一天,您媽媽總會原諒我們。”他一點不用為私奔付出
什麼可怕的代價!
  實際上,羅亭在娜達麗亞命運中出現的真正意義就在於使她重返現實。對這
個深諳文學中各種浪漫傳奇故事,熟讀普希金全部詩句的姑娘說來,如果沒有一
把熊熊燃燒的大火,將她頭腦中的這些愛情幻想焚燒盡的話,那麼就不可能找到
一條真正通向現實愛情的道路。
  “以後還有許多悲愴的白晝,無眠的夜晚,和摧人心肝的激動在佇候著她呢;
但是她還年輕--在她還剛剛開始,而生活,或遲或早,是會走上自己的道路的。
”
  二年後,她與伏玲採夫結婚了。
  很多年之後,羅亭問起了這段往事:
  “‘娜達麗亞好麼?’
  ‘好。’
  ‘幸福麼?’
  ‘幸福。’”

五、羅亭究竟是什麼人?

  羅亭真是奇怪,他使這部小說中有名有姓的出場者,幾乎無一例外都實現了
他們命運的本來進程,唯有他自己一事無成。命運,不僅對羅亭,就是對這部小
說中的其他人(包括我們)來說,根本就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是他能夠
做成的,什麼又是他不能做成的(“這裡有這麼一個人--以他的能力來說,什
麼地位他會達不到,什麼世上的財富他會弄不到手,只要他願意!……而我現在
卻只看見他瀕於飢餓,漂泊無依……”)。對於這樣的人,我們只能說他在這個
世界上沒有自己的命運。
  象這樣一種沒有命運的人,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首先,我想說,羅亭或許就是一個信使,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向人
們報導新的消息。
  小說中羅亭是這樣出場的:在達裡雅的沙龍裡,人們等候著一個男爵的到來。
“據說他是一位大哲學家;滿肚子的黑格爾呢。”結果男爵沒有來,來的只是這
個向他們報導男爵來不了的消息的陌生人羅亭。
  既然“滿肚子的黑格爾”的大哲學家不來了,這個新來的人,是一定有新的
信息告訴人們的。
  其次,我想肯定地說:在這個世界上,羅亭的意志沒人能打垮。
  “他倒先發制人呢;這一定是他已經看清了風色,她想:‘他讓我省得來一
番麻煩的解釋,再好沒有了。啊!上帝祝福聰明人吧。’”
  這是羅亭與娜達麗亞的私情敗露後,達裡雅準備下逐客令時,突然見到羅亭
前來辭行時的感嘆。
  “‘唔,你怎麼說法?’列茲涅夫讀完信後,伏玲採夫馬上問道。
  ‘有什麼說的呢?’列茲涅夫回答:‘只能象東方人那樣高喊‘阿拉’,‘
阿拉!’(伊斯蘭教的真神)張口結舌,把手指伸到口裡去。’”
  這是伏玲採夫為奪回娜達麗亞,準備去找羅亭決鬥,卻收到羅亭一封告訴他
已經離開了娜達麗亞的信時說的話。
  任何人都無法影響、決定羅亭意志的這種情景,我們在娜達麗亞向羅亭傾訴
衷腸的那一景中也看到了。
  在肖伯納的戲劇中,有一段故事發生在拿波倫與一個旅館老板之間。在受到
旅館老板傲慢的對待後,拿波倫非常生氣地問老板知道他是誰嗎?並告訴老板,
他將因他的傲慢上絞架。這時候,老板更加傲慢了,大聲說道:“先生,那就請
便吧!這正合我的心意。”
  聽到老板這麼說,拿波倫驚嘆道:“我不殺你了,因為對一個不怕死的人說
來,押赴刑場就不是一種懲罰。你是不可戰勝的!”
  從羅亭身上,我們同樣看到了這種個人意志的不可戰勝性,我們只好說,羅
亭就是一種自由意志的化身。
  最後,我想說:在這個世界上,經驗對於羅亭是無效的。
  離開娜達麗亞後,羅亭一如既往,這一段愛情往事,在他的心坎上什麼痕跡
也沒有留下,他依然懷著一顆年輕人的心,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闖盪:
  “在莫斯科,我碰上了一個夠古怪的先生。他很有錢……利用他,是可以做
很多好事,許多真正有用的事來的……我的計劃呀,兄弟,真是規模龐大,我夢
想過各種各樣的改善、革新……”
  後來,又遇到了“一個廣博、有頭腦,對於工商企業,簡直有創造性的天才。
”但卻是一個比他還要窮的天才。“我們決定要疏濬K省的一條河道,使它通航。
”“我們努力、奮鬥、向商人呼吁、寫信、散傳單。結果,把我的最後一文錢化
光之後,完事。”
  以後,羅亭又去從事教育了……
  這就是羅亭!一個既不受他人意志約束,又不受自己經驗約束的人。激勵著
他向前、向前的東西,就只有他的意志、他的熱情、他的思想。
  哦,這就是羅亭!一個在現實生活中什麼都不會使他發生變化的人,結果自
己也成了一個從這個世界上,什麼都無法得到的人。我們只好說,象這樣的人就
是實現他人命運、實現世界意志的工具本身。
  最後,能夠戰勝他、改變他的只有死亡。
  “1848年6月26日的一個酷烈下午,在巴黎……出現了一個穿著一件
舊禮服的高大漢子,腰束紅帶,灰白蓬亂的頭發上戴著一頂草帽……揮舞著旗幟
和馬刀。一個芳森的步兵瞄準了他--放了一槍……他象一只布袋似的撲倒下來,
好像在向什麼人的腳前致敬一樣。子彈貫穿了他的心臟。

  這個死去的人就是--德米特裡﹒羅亭。”

六、羅亭的幸福

  1992年8月16日,我第一次閱讀《羅亭》。現在,一個星期過去了,
可是這個羅亭,可憐的羅亭,他的影子依然在我的眼前晃來晃去。往昔的經驗告
訴我,凡是喚起了我們的深層情感、使我們產生強烈的迷戀的東西,那一定與我
們的自身情態有關。起先,通過羅亭,我想起了一個朋友,後來,我又想起了一
個朋友,漸漸地,回想起來的我的“薩波卡秋”時期的朋友們,他們的音容笑貌
就在我的眼前聯成一片了,最後他們全都變成了羅亭。
  他們是羅亭,他們又不是羅亭,因為,羅亭能夠使這個世界感動,因為,這
個世界裡的人讀得懂羅亭。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羅亭就不會打敗那個代表著虛無主義、懷疑主義的畢加
索夫了。“懷疑主義經常是無用和無能的標志”,羅亭有權這麼說,並且他的這
席話還贏得了在場者的一片歡呼。然而我們生活中的羅亭,在今天,這個同樣是
虛無主義、懷疑主義盛行的時代裡,卻再沒有這麼說的權利了,即使有勇氣這麼
說,掌聲也不會為他們響起。
  娜達麗亞純潔、熱情,第一眼見到羅亭,就立刻認出了他的高貴,只要他肯,
她就願意跟他浪跡天涯。可是,今天,我們的生活中卻再沒有“娜達麗亞”了,
即使有,她們也不會受到羅亭的感動了。在羅亭遭到這個世界反對時,還有象列
茲涅夫這樣的理性朋友,勇敢地站出來,敞開心扉,公開他們心底裡對於羅亭的
熱愛:  “我要說的是……他有熱情;而這正是--請相信我--這正是我們
時代的最寶貴的品質。我們大家都變得不可容忍地理智、淡漠、而且懶惰了;我
們沉睡了,僵冷了,所以只要有誰能喚醒我們,溫暖我們,哪怕只是一瞬間,我
們也該感謝他的!是時候了!……他並不是一個戲子,像我以前說的那樣,也不
是一個騙子,也不是一個無賴;他靠別人過活,但即使這樣,他也並不狡猾,而
是象一個小孩子……他也許一輩子也幹不出什麼正經事來,因為他沒有性格,沒
有血;但是誰有權利說他不會,並且從來不曾發生作用?說他的話不曾在青年們
的心裡播下許多良好的種子?”
  “我為羅亭的健康,幹杯!為我的最美好的年頭的老友,幹杯!為青春的希
望、憧憬、信念和真誠,幹杯!為二十歲時我們的心曾為之跳動的一切,為比我
們在生活中已經領略到和將要領略到的還更可貴的一切,幹杯!……我為你,黃
金時代,幹杯!我為羅亭的健康,幹杯!”
  “你說得多麼通情達理,正大光明!可是憑良心說,你今天袒護羅亭是有些
過份的,正和你從前反對他也有些過份一樣。”(巴夫洛夫娜)
  “不能牆倒眾人推呀。從前我是怕他會讓你也昏了頭呢。”
  如果說在這裡,我們還僅看到列茲涅夫在理性的支配下,對於羅亭所抱有的
良好祝願,那麼,他倆最後在旅館裡相遇時,列茲涅夫所說的話,那就讀來感人
至深了:
  “我想象不出你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怎樣來結束你的一生……但是,
請記住,不管你的遭遇如何,你總會有一個地方,有一個可以藏身的窩,那就是
我的家……你聽見麼,老家伙?”
  “你聽見麼,老家伙?”
  哦,這正是羅亭的幸福!

七、羅亭的財富

  只要這個世界還存在著共同的事業、共同的理想,那麼幸福也就同時獲得了
某種保証。就象羅亭,當他奔波、希望著的時候:“我的計劃呀,兄弟,真是規
模龐大,我夢想過各種各樣的改善、革新”;“我們努力、奮鬥、向商人呼吁、
寫信、散傳單。”事實上,這些奔波、希望的本身就給他帶來了足夠的幸福。最
後,他還能死得象英雄一樣,在巴黎起義中,一個共同世界裡的人們記憶中,找
到永久的歸宿。
  但是,一個人類曾經共有的神話,現實主義神話,在今天這個時代裡卻已遭
到無情隕落的命運了。
  “究竟是什麼難以估量的情感使精神失去了其生存所必需的睡眠呢?一個能
用歪理來解釋的世界,還是一個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個突然被剝奪了幻覺和光
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一個局外人。這種放逐無可救藥,因為人被剝奪了
對故鄉和樂土的希望”(加謬《西緒福斯神話》)。
  於是,那個熟悉的世界--這個世界曾經屬於羅亭--不再繼續為我們生活
中的羅亭分享。“在被剝奪了對故鄉和樂土的希望”之後,我們生活中的羅亭,
只好成為這個世界的局外人。
  其實,羅亭的命運與他們並無區別,作為“一事無成”、“專講空話”的“
多余的人”,他們本來就都是主流文化中的局外人。羅亭最後死於巴黎街壘戰,
其實只是他的自我毀滅。只是因為有了這種現實主義(它總是擅長於將所有的問
題最後都歸結於一個革命的神話)的歷史性歸宿,從而賦予了羅亭在主流文化中
的財富。
  “主人公羅亭原系以巴枯寧為原型,在初稿中,僅為一個漫畫式的人物……
在1860年版中,屠格涅夫又補寫了羅亭在1848年巴黎街壘戰中犧牲的場
面,這樣,羅亭就不僅僅是巴枯寧,他同時也是赫爾岑,也是奧加遼夫,也是屠
格涅夫自己,而成為了一個典型。”(《羅亭》,中譯本校後記)。
  而與此同時,屬於羅亭的真正財富,卻反而視而不見了。事實上,羅亭的財
富,就在於他每天的二十四小時裡,他使周圍的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命運,盡管不
置一詞,人們盲目地地實現了一切。
  然而,在他所屬的亞文化裡,人們還是認出了他的財富。它屬於波科爾斯小
組、屬於列茲涅夫,也屬於整個世界。這裡,只存在著一種差別,就是後者意外
地領受了這一筆財富,而從不知道感恩。
  這才是羅亭在主流文化中的真正失落,而對今天的薩波卡秋說來,由於現實
主義這個神話也已經在主流文化中失落,他們的命運也就顯得更加的卑微,或者
說,更加的無謂了。

(未完待續)■[目錄]


────────────────────────────────────
責任編輯:京不特、張桂華(特邀)            校  讀:京不特
發  行:亦 布                    萬維制作:曉 義
主  編:祥 子    常務編委:建 雲、秋之客、馬 蘭、非 楊、伊 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