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现场@话说今…
主 页|总目录|作者索引|投 稿|讨论/留言

[Posted on 2001-06-17]
⊙问津打道⊙
写在六一之后的一点感想


  六一过去了。表面上六一是孩子的节目,其实是大人在托孩子的名过自己的节目。

  从新闻媒体上,我知道好多小学的节目都是跟北京申奥挂上钩。前天晚上,中央一套转播的庆六一文艺晚会,看了之后的感觉就仿佛看完春节联欢晚会一样。从形式上来讲,几乎是无懈可击,但实质上是千篇一律的沿袭以前的晚会。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我实在想不到儿童节跟北京申奥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我们儿童节自己的节目非要跟申奥扯上边。他们来到这世界上就七八个春秋,这些孩子能够体验到中国申奥里面那些沉重的东西吗?他们又有没有必要去体验呢?我认为没有必要,时间会告诉他们的。而我们这些大人,却忽略了孩子们自己在自己的节日里真正想做的事情,硬是把自己的东西塞给孩子,孩子只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工具。

  还有就是前天的文艺晚会,从节目上来看,我们的孩子表演是几乎完美的,就是拿到世界上去比,肯定是一流的。但我却在想,这节目里面到底有没有孩子们自己的东西?从表演的服装,编排的舞蹈,到脸上的表情,不都是大人们在排练时一遍又一遍的在规范他们。透过热闹非凡的表面,分明有一种死气沉沉的东西。

  这些孩子表演很有几分才气。但今天在舞台上光彩四溢的他们,将来绝大部分肯定会变成一个普通人,是不会在舞台上有多大进步的。因为他们现在表现的才气,是大人们强加给他们的,这种填鸭式的排练又不可避免的伤害孩子们正在成长的创造力,造成心理定视。

  观看儿童们的节目,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中国的孩子,无论是什么节目,往舞台上一站,马上就是一副灿如桃花的笑面。这又是大人的“功劳”。我猜想在孩子上台之前,导演肯定要不厌其烦的关照他们:你们一定要高兴,一定要显出可爱的样子,因为今天是你们的节日,全国人民都在看你们呢!而这些孩子,或许晚饭吃了点凉的东西,小肚子正在闹意见;或许今天不能和爸爸一起去公园,心里正伤心;或许表演时前面的孩子踩了自己的脚,正恼火着呢!为什么每个人脸上非要挂上那种很不自然的笑呢?还是这么小的孩子,就这样会装模作样的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在像傀儡一样摆弄他们,为全国人民送上一套精彩的没有任何纰漏的节目的同时,有没有考虑到这些还是小孩子,他们的心态还远远每有成熟,这样纯粹表演化的训练对他们的成长有没有危害?

  六一晚会接近尾声的时候,请了几位外国小朋友上台。站在台上,他们显得很自然,很随便。其中有一个黑人小姑娘,跟着音乐节拍摇着脑袋,陶醉的拍着手。虽然她脸上没有笑,但从那双真诚的眼睛里我可以看出,她和这么多小朋友站在舞台上是多么开心啊!而我们很多孩子,脸上挂着千篇一律的笑,不仅笑的很勉强,有的笑的还很难看。

  这是谁的错?不是孩子的错,是大人的错,是大人们的错。自以为是的大人把孩子当成做秀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而完全忽略了六一的主角:孩子,他们自己内心感受。正如罗大佑所唱的,谁理会他们在梦中的抗议声?!

  再看看我们的儿童作家给孩子写的书吧。从数量不菲的一大堆儿童书籍里,我们又能找到几本真正为孩子写的书?我们一味的推崇“寓教于乐”,不肯丢掉教导别人的坏毛病,导致我们的儿童作品里不伦不类的充满了四化建设,保护公共财产,科学的颠峰,懂礼貌有理想之类的教条。教育已经有学校规模这么大,时间这么长的在弄,我们的作家还是丢不掉束缚别人,还是不肯给孩子一点点乐趣!孩子的心灵是充满幻想的,具有创造力的,还不能承担责任的。而急近功利的我们却用大人自己的标准去规范他们,束缚他们,狠不得孩子一下子就能担起栋梁的重任,这是多么可笑。事实上,等他们长大了我们却发现,他们不仅仅没有像我们规范的那样有用,而且还老气横秋,人未老心先老,严重缺乏创新的意识。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的一件事啊!

  《哈利.波特》一进来就风靡一时,为什么?难道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讲故事反而没有隔着文化背景的J.K罗琳讲的动听?不是,关键是我们写故事考虑的东西太多了,太主观了,而人家的书是完完全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讲他们自己能理解,也感兴趣的故事。

  把属于孩子的天空还给他们吧!童年在一个人一生中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一堂预备课。不要等孩子长大之后回忆起童年就像是看一张白纸一样。


(2001、6、3)■



主页现场@话说今…
主 页|总目录|作者索引|投 稿|讨论/留言

橄榄树文学社发行。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印。(C)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