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橄榄树→现 场→伍恒山◇自由谈 |
我所认识的佛教(二)
|
||
佛教虽然很神秘,但能使人感觉亲近;佛学虽然很高深,但能使人获得智慧。什么是佛?佛是觉者,为梵语Buddha的音译,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佛。 但佛学很高深,在浩如烟海的佛藏面前,很容易使人望而却步。它的哲理极高妙,对想悟得人生智慧的学者,又成为极大的诱惑。我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走进了佛学的殿堂。 读大学,只是认识佛教的开始。耳闻其名,既陌生又颇感亲切。于是就去阅读它。 一读就为它的魅力所征服,虽然有时还是懵懵懂懂地不知其究竟,但就是这种程度也足以使我不敢轻易放下或亵渎。 到后来才了解到佛教不仅仅作为一门宗教而存在,它还是一门哲学,一门极高深的哲学。它满含了人生的智慧和理想,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觉悟的提高和认识的深入的。 所有宗教中,能够称得上哲学的大概就只能算这一门佛教(佛学)。其他教派都仅仅作为宗教而存在。因此佛教不仅在教徒中有其广大深入的影响,给知识界的影响尤其深远巨大。古代许多文学家和哲学家都喜欢读经、参禅,虽然佛经很难读,禅也很难参,但大家都沉浸其中,乐此不懈,有很多著名的文人如王维、白居易、苏东坡等,于佛学不仅登堂,而且入室,在人生境界及学问的造诣上都能因此而远超时辈,不能不说佛学有如活水之源头给了中国的文化以许多的沾溉。佛经有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其中的维摩诘居士的名字就被王维借用,变成自己的名和字,王维,字摩诘,其来历即在此。用佛经中的人名作自己的名字说明对佛、对维摩诘其人是多么的喜爱。王维诗里有强烈的禅悦之味,透露出与佛学的关系具有深切的渊源。 但佛学这么高深,又这么难懂,为什么佛教在历史上产生过这么大的影响,又为什么在中国的文化界是如此的影响深远呢?这就要来分析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哲学的佛学之间的关系了。 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会直接碰到这个问题,即: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何所为而来,又何所为而去?这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困扰人类心灵的永恒不解的结。谁解决了这个问题,谁就能得到宇宙人生最终极的真理。基于这样的意义,我将宗教定义为"关于生命的哲学",生命存在与消亡的哲学。有的宗教感性多一点,亦即神性多一点,有的宗教理性多一点,亦即神性稍稍让位于哲学的探讨。这后者,就是我们所经常提及的佛教,固然它也是想解开人类这个与生俱来的永恒不解的结的伟大的尝试者之一。 神性占主要成份的宗教,它只需要人去服从,而不需要有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你入了这个教,就只要认定这个教是唯一的,不能信奉其他的教;信奉这个教的教主是唯一的神或真主,所说的句句是确凿不移的真理,只要照他们的话去做就行了,不需要懂得更多其他的道理和方法;你臣服在他脚下,你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所赐,当然都要还归于上帝。而佛教与它们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就是佛教是要你自悟的,它不说佛就是唯一,而只是说佛性平等,任何人悟到了真理,都可以成为佛。因此,佛是大众的,是众生的,是通过各人的努力和智慧的运用而获取的,它更具有理性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智慧而悟得真理,这属于哲学范畴,因为它需要对人生作通盘的根本性考察和分析;通过证悟的方法(中道,即八正道)而获致通往人生极乐的世界,这属于宗教验证的范畴。所以说,佛教是综合哲学与宗教两者而成为人生哲学的宗教。又因为佛教的教义不让人迷信创始者(这可以得到印证,佛陀涅槃时,有弟子阿难问佛陀涅槃后,弟子们以谁为师?佛陀说,应当以戒律为师。这就是说,佛陀并不要弟子盲从一个等于神的佛,而是要他们根据一定的修身持戒方法达到修养的提高和佛性的觉悟。还有,佛陀曾经说,"做你们自己的火炬,设法自救吧!"--这里面完全没有迷信的成份),它鼓励众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定力去达到佛性的觉悟,正因为佛学是可研究的、可探索的,而佛陀并不是唯一的主,所以佛陀的宗教,毋宁说是佛陀的哲学,它保持了一个清明而理性的哲学探索者的基本原则,应当说它具有着一般宗教不可企及的高明之处。 但究竟佛教真正解决了人生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的问题没有,见仁见智,唯一的办法只有到佛陀的教义及佛教的实践中去考察。佛陀用以解决人生最终极问题的探索是寄寓于他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哲学结构中的。佛陀的哲学(佛学)有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名词、自己的逻辑,辨析至微,触及至广,其经典之浩瀚如海洋,其论辩之连缀如环扣,阐释世界构成、众生福乐,智慧高迈,造诣崇深,堪称震古烁今、博大精湛。要读懂佛学,必须先弄懂它特有的一整套话语系统,掌握其名词、句式以及逻辑推论方法;要弄懂这一整套话语系统,又非有深刻的功夫不可,没有多年的熏陶和训练是很难在纷繁复杂的佛学名词、佛学逻辑的云雾中走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使佛教蒙上神秘的面纱,同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诚然,佛教以一种哲学姿态出现,是博大精湛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穷其原竟其委;但佛教以一种纯粹宗教形式出现,其教义则是简明扼要的。佛陀的四谛(真理)和因缘果报学说论其实质则非常之简单和明确。佛陀说,生是痛苦,老是痛苦,病是痛苦,死是痛苦,这种种痛苦是无法推卸的、无法转嫁的,只能由自身一人承担,这是谁都在在能体会到的,因此佛陀的目的要除却这个痛苦(苦谛)。这一谛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既然有痛苦这个果,便必有产生痛苦这个果的因;找到痛苦的因亦即根源(集谛),就可以找到解决这个痛苦的果的方法。佛陀说,痛苦的原因是无明(亦即愚昧无知),无明诞生渴爱(贪欲),有贪欲之存在,就产生许多嗔恚、愚痴诸多人生毒火。佛陀说,应当消灭这种毒火(灭谛),其方法为道谛,道谛是导致痛苦止息的途径。这个道是佛陀所说的中道。中道是修行方法,不是修行目标,它导致人的宁静、内证、正觉、涅槃,所以是正确的道路。这种方法也还需要有一定的步骤,佛陀将它分为六种:一、布施,即要能舍弃(除贪);二、持戒,即遵守一定的戒律(行为规范);三、忍辱,即能忍受外来无端的侮辱,这是意志力的考验;四、静虑,安静地进入思虑境界,这接近悟入;五、精进,悟道必须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六、般若,般若是大智慧,是根本的智慧,凡人悟彻本源了,被蒙蔽的本源的智慧就如朗朗清天,凸现在人的面前。有了这种般若智慧,就可以斩断无明,悟彻道本,人就可乘般若这个舟筏达到涅槃世界的彼岸。 如此简单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反映出它的教旨是易于实行的,一般人都很容易进入;佛陀明白道出最根本的真理,而且指明前面的目标,一般人易见易知,自然就易行。佛陀在传法过程中,不仅将伦理道德,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有强烈劝世作用的内容贯注于佛法实践,而且还打破等级观念,将天下众生置于平等地位,使下层社会以及各界妇女享受到精神和实际地位的解放……佛陀有救世的志愿,有慈悲的精神,所以受到大众欢迎是在情理之中的。 老百姓喜欢简单的道理,知识界喜欢复杂的思想;越难懂的思想越要攻研弄个明白,越明白的道理越能植根于人的心田。这就是作为宗教的佛教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作为哲学的佛学则受到知识分子喜爱的原因。 至于佛教是否真的解决了人何所为而来、何所为而去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佛陀坚忍不拔为道而精进不懈的献身精神以及慈悲救世的宽广情怀对于后世具有有益的启示和价值。 佛陀悟道后,没有立即进入涅槃,而是留在了人间,自觉之后,还要觉他,度脱世人,方可称觉行圆满。所以说,佛陀是人间的佛陀,佛教仍旧是人间的佛教。但他是怎样离开家庭,去悟道、传教,是怎样将深奥的思想传播给世人,并且使许多人达到悟道的境界?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这就是我想探讨并写作《青色菩提》(一名《释迦牟尼新传》)的目的和原因。 要知道某种宗教或学派的真正内涵,就必须从源头着手,如果从支流上溯,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事倍功半。倘若探索源头,采取高屋建瓴的方式,就不仅易于把握,而且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佛教(佛学)之所以不好懂,大半原因是繁复的支流将源头搅乱了,弄得一般人只看到支流,却看不见真正的源头和本质。比如以前我读《金刚经集注》,正文文字不多,似乎也不难懂,但一边读正文,一边读注释(是原文的好几倍,甚至十几倍),倒把头脑弄得像一团浆糊,不知道这个胡芦里卖什么药。后来断然抛弃注释,直接读正文,反复几次,倒豁然开朗,慢慢将它的中心理了出来--《金刚经》的目的无非要使这个"心"有所位置和降服而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样的话看起来很玄,其实很简单,无非要使这个"心"活泼泼地流动,不粘滞,不在中间停住。 假若着手源头,那么可以这样说,要知道什么是佛教,就必须知道创立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要了解佛教的教义和僧团精神,就必须了解始祖佛陀的生平行事和经历。否则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事倍功半。我用两年多的时间作准备,到写完这部佛传,从中明白了许多根本性的东西,也明白了许多佛陀所要反复申说的问题,比如生与死、痛苦与福乐、无常和永恒、此岸和彼岸等等,对于一切流派所构成的繁复琐碎的七宝楼台自有了判别的慧眼。这确实印证了从源头着手即可获致事半功倍之效的道理。 佛陀在世时,佛教内部就出现了分裂,如提婆达多另成立僧团,与佛陀分庭抗礼;佛陀涅槃之后,到阿育王时,佛教有三次大型教义的结集,结集的结果导致佛教内部的分裂,由于僧团内部理解佛陀教诲的精神不一样,便各自以己意来阐说佛陀的思想,这也就是佛教各种派别所以产生、成立的基础。第二次结集是在佛陀涅槃一百多年以后,早期佛教由此分裂成上座部(长老部)和大众部(多数部)。又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到公元一世纪中叶,佛教进入部派时期,有许多独立的派别相继产生。虽然南北传佛教各有不同说法,但已知的部派名称就有四十多个。据文字记载,比较著名的部派有:说一切有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和经量部,这些集中在古印度西北地区,以迦湿弥罗为基地;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密林山部、正量部等分布在印度西南和西部沿海地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等主要分散在中印度和西北印度一带;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南方大众系流布在南印度,在这一地区和斯里兰卡,还有方等部和大空部派的存在。早期佛教主要以小乘佛教的形式存在。到公元三世纪,又产生了后来蔚为大观的大乘佛教。 众多佛教流派的存在,直接诞生了无量数的佛教经义的阐释,这就是佛藏发展到现在如此庞大繁杂、如此浩瀚渊博的原因。仅从某一部派入手上溯佛陀精神,恐怕皓首穷经,都很难明白庐山的真面。但抓住源头,明白了佛祖释迦牟尼其人及其教义,则不管主、支流佛学如何繁杂、精深,如何炫人眼目,就都能极轻易地掌握住佛陀真实的精神。这叫做一纲在手,万目难逃;以简御繁,事半功倍。 佛教有三法印,可以说是佛陀真实精神的概括,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信奉这三法印的都是佛的弟子。谁掌握了三法印,掌握了佛的真精神,谁就能从浩如烟海的佛藏中钻出来,不至被繁复的经义所淹没。 我们刚接触佛教,有许多东西都不懂,但不要紧,只要明白一件事,即:佛陀的真精神是易知、易懂,也是易行的。佛陀所创立的佛教最终必须走向人间,且不管其纷繁复杂的教义,作为人间佛教,我认为有几点值得佛教徒和我们所关注,它可以体现佛陀教诲的易行性: 一、佛的劝世精神。1.佛陀劝我们不要过分贪欲,不要过分嗔恨,不要过分愚痴,他说这是三毒大火,是可以烧灭我们整个身心的,是使我们不能获致真正福乐的。熄灭了这三毒之火,人就可以达到平静,进入福乐之境了。2.佛陀劝我们要向善,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悟道根本,否则心不能"善"又怎能悟到道呢?这个"道"其实是真实"善道",非邪恶、邪曲之道。 经常有人这么说,口里有佛,心里没佛。这是对那些专做表面功夫而实际上并无真实悟解的人的讽刺。真实的念佛是要心口一致的,否则有口没心,那就是虚伪。 二、佛陀要求我们行为必须适中,不要走极端。这是佛陀的中道精神,佛陀虽然讲的是修行方法上的适中之道,但其实也是适宜于所有我们的行事上的。人无论做什么事,过分了就肯定会走向好的反面。 三、佛的宽容和坚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宽容和坚忍建筑在善的基础上。人类之所以要文明,文明就是达到真善境界;真善境界需要各别个人有较高修养,有宽容博大甚至是逆来顺受的精神。照佛的看法,以恶对恶,最终获胜的仍是恶。从恶的行为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善的。人类必须以真善克服恶,这样才能进于真文明、进于真善之境。佛陀是以真善克服恶一个崇高的典范。佛在悟道中,坚忍精神是使其精进乃至成道的一个坚实基础;在传道过程中,他不以不正当手段回击敌对的卑劣做法,而总是以善意的宽容和忍耐使对手获得感染、获得教益、获得感悟。佛陀修行的六个步骤中,忍辱(一译坚忍)仅次于持戒而排在第三位,可见佛陀对它异常的重视。不过,这却是佛教遭人指斥的一个焦点,世人以为逆来顺受可以说明佛教是软弱、消极的,又由于这种行为近似于奴隶作派,因此不免使许多人产生困惑。其实这是对佛教的真正误解。佛教的忍辱是为了负重,它并不以简单的回应而使自己降格为敌手的位置,比方野兽吃人是恶的、凶残的,人可以避开它,可以赶走它,但是否一定要以同样凶残的行为给予回击呢?倘若一定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同样凶残的行为回击野兽,那等于说自己与野兽站在了一个同样的位置,结果人等同于野兽,而不是人。而人之所以是人,不是野兽,就因为人能分辨善恶,善赋予人以崇高和尊严的内涵。 |
||
橄榄树文学社发行。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C)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webmaster@wenxu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