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树网站
橄榄树文学月刊现场文化网站六香村论坛
橄榄树现 场译介纵横
主 页|总目录|作者索引|投 稿|讨论\留言

 
 

非非主义:体制外写作的旗帜

古越龙

 
 


    作为中国体制外写作最具坚韧性和独创性的非非主义,2000年经过整合,如期推出40万字的《非非第八卷--2000年年刊》之后,在2001年11月初在港出版了《非非第九卷--非非主义流派专号》,在华语写作界引发了持续的非非效应,后非非写作得到了进一步确立。
     这本42万余字的作品集,收录了数十位非非诗人和非非理论家的精华之作。在非非经典栏目里,推出了首席诗人陈亚平的《诗歌白皮书》、陈小蘩的《精神镜像》以及非非创始人周伦佑的《遁词》,这些作品展示了诗人的天才之思以及深入骨头和体制的刀锋质地;非非风度则收录了非非实力诗人刘翔、梁晓明、余刚、杨平、杨克、蒋蓝、雨田、杨春光、龚盖雄等人的血性之作。这些作品给人最深的印象在于,他们几乎无视于前一段时间甚嚣尘上的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争吵,视野是从体制外写作这个广阔维度上展开的,把体制刺入时代的最深重之痛,在语境里进行了手术式的进入。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周伦佐、袁勇、张凤歧、张修林等人极具锋锐性和本文性的诗歌以及理论文章,可以毫无保留地认定,《非非第九卷》已经成为现时的精神镜像,并且,它以最本质的命题,成为了民间与知识分子争吵的终结者。
    一度时期,非非主义被个别人仿制成了商业非非、半官方非非,加上读者的误解,引起一些混乱,但这并不能遮蔽非非写作的本真面目。正如主编周伦佑在长篇卷首语当中指出的:我们必须介入--但我们只能以写作的方式介入;我们当然要承担--但我们只能以诗人的身份来承担。这便是《非非》在后极权时代发条松动的加时赛中所持的基本立场。在这个日益舞台化的写作领域,非非主义的写作者以某种缺席的身份,捍卫着来自宿命的使令。
    非非主义跟国内另外的写作流派完全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成员恰恰是极具写作个性的,但这个巨大的差异来自他们取得了共识的价值基准,即对极权文化的价值清理。因此,非非是相对封闭的,但也不排除对价值趋同者的吸纳,它在保持了思想、艺术的高度纯净的基础之上,展开的是21世纪汉语写作的前景:体制外写作。
    据悉,非非将在2002年推出体制外写作专号,也欢迎写作界人士的加盟。

 
     
 
主 页|总目录|作者索引|投 稿|讨论\留言

橄榄树文学发行。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C)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