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月刊总目录
本期目录





@2000/10

揭春雨

  这是我们第一次出双月合刊。为了在目前的人力资源下策略性地赶回一点时间,我们采取这一简单直接的非常手段。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单单从容量和份量上考虑,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双月合刊分成两个单独的月刊同时或者连续推出。只不过目前我们优先考虑时间,所以就两步并作一步走了。
  也许,那些比较熟悉橄榄树的读者可以推想得到,我们目前正经历一些困难。其实,打创刊那一刻开始,橄榄树就一直在经历她的困难。困难就像是她必需的营养:每经过一个困难,她就长大一点。
  橄榄树一直在生长,像一棵茁壮的树那样生长。如今,一如网上读者所见,橄榄树已经根深干粗,枝繁叶茂,成为汉语网上文学的一棵比较有规模同时也相当有质量的树。有人说,橄榄树是网上的某某杂志(国内某文坛大杂志),或者,是网上文学的几棵树之一,等等,不一而足。其实,我们很少这样类比,也很少标榜自己。我们甚至认为,如此这般的标榜,除了导致炒作之风,甚至实际上更加不利于我们对文学艺术本身的追求,并无什么实在意义。但是,从近六年来的运作情况来看,我们开始相信橄榄树的品牌,已经为中文“网上文学”这一词条,注入了坚实内在的语义基础。如果把《橄榄树》从中文网上文学的场景里抽掉,这网上文学就会显得空洞一些,言之无物一些,甚至荒芜一些。
  橄榄树下,不但聚合了一大群富有先锋进取甚至冒险意识的写作者,特别是那些年青的肆无禁忌而又才华横溢的突进不已的写作者,也基本形成了一个广大的、而且是越来越广大的读者群。这个读者群相信已经比任何一个网下汉语文学杂志的读者群,都大得多,而且,这是一个富有阅读经验、讲究阅读品味和精神享受的读者群。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因为纸上文学无法满足他们的阅读趣味而前来寻求网上阅读快感的,也有的是被别的文学网站里过多的文字垃圾,以及文学苍蝇们,驱赶到橄榄树下乘风纳凉、呼吸新鲜空气来的。
  但是,我还是要说,橄榄树依然处在重重困难之中。自从诞生之日起,她就一直处在一个四面八方都无路可逃的现实困境里,经历她命中必经的重重困难,继续生长。她别无选择,唯有生长。而这生长的方向也别无选择,只有两个可能性,那就是:向着天空和土地,生长。
  橄榄树的《现场》文化网页,旨在展现我们目所能及的汉语文学创作的尽可能广大的地貌。而橄榄树,则在这块起伏变化的地貌上不断生长。已有将近六年历史的橄榄树月刊,甚至已经例示了网上文学的若干经典之作。可以大胆地说,这些作品的文学水准,以及作品中呈现的人性和写作者的良知,并不比其他杂志上的优秀作品有任何逊色。虽然不同的人对文学水准的衡量并不一致,但我们相信时间将淘汰沙子,留下金子。没有任何人比时间更有资格来决定一个作品最后的去留。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流行,而是留存,进而流传!
  橄榄树的困局是与生俱来的,而且也注定她终生不可摆脱。她的困难是必然的。这跟她所坚持的文学立场有关:尽可能排除外在的干扰,特别是政治、商业以及江湖炒作等因素的干扰,坚持个人的、本真自我的写作。我们的口号经过几年的时间慢慢演变、形成:“直接的、本质的、必要的、奢侈”。在这商业机器驱动的时代,文学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真的已经沦为一种难得的奢侈,一种装饰品。但是,这是一种必要的奢侈:没有它我们也能,而且只能,像动物一样活下去。另外,“必要”又是和“多余”、“不必要”对立的。我们遇到过太多不必要的叙说:这些冗赘,往往拖累、甚至不构成艺术。“直接”的程度体现写作者文学表达的功力;而“本质”则翻开写作者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底片。我们见到过太多苍白、飘浮的文本,包括创作也包括评论。而我们期待的,是深沉和份量,是能够对个体心灵在艺术智性上施加冲击、刷新甚至重构的一种内在的沉稳。不体现个人心灵的人、的作品,要冲击别人的心灵,相当于是痴人说梦:不在心灵层面延伸出来的事物,不通往心灵。
  我们甚至相信文学就是文学,与网上网下无关,甚至与稿费也无关。我们基本没有稿费。因为我们不出卖。我们也不想拉一些文学名家甚至捐客来撑门面、做排场,吸引那些喜欢赶热闹、追时髦的浅薄读者追星族。我们是不盈利的,因为橄榄树文学社是注册的非盈利机构。非但不盈利,我们往往得自己掏腰包出来补贴。网点和机器的费用,也是个人掏钱补贴的。广告费的收入,入不敷出。他们不单投入个人的时间,也用个人的收入,养起橄榄树。谢天谢地,海外的几位编辑还算有上好的工作收入,还多养得起一个孩子。
  我们编辑人员具有专业水准的编辑制作等工作,是在业余时间无偿进行的。这些编辑,他们也大多是写作者。利用这些时间,他们本来可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但是他们甘愿奉献给更多的作者和读者,在写读之间做一条桥梁。他们当中有的编辑长期为橄榄树工作劳累到“扒下”;有的夜以继日以至牺牲家庭生活,或者连累学业(他们当中不少是海外学者、留学生);有的甚至连个人健康都导致问题:从橄榄树的编辑室走上手术台,下来之后就又上编辑室。当理想主义被当作欺妄之谈而普遍抛弃的今天,我倒是觉得他们身上似乎闪现出了一点点理想主义的光彩。真的,橄榄树是他们撑起来又苦苦撑下来的。他们也将继续苦苦撑下去。里尔克有一句诗,汉译一直不好,根据我们的体验,也许这样译会更贴切一些:“撑着、承受,意味着一切”。
  他们的苦处,他们默默承受。这些,是他们默认为不该对外人言说的事情:我们这样自作自受,呻什么苦?我之所以在这里简单说一说,是因为长期以来,没有人向外人透露过橄榄树内部是怎么运作的,而我碰巧刚好有资格来透露一下。如果我也一直跟他们一样长期默默埋头苦干下来,我反而变得没有说话的余地。幸好前不久我离开过橄榄树一阵子,放了一年多的长假完成养家糊口所必须的学业,刚刚回来。看见他们苦苦支撑的样子,就借机简单说一说这情况。具体细节,就从略了。
  当我们说没有稿费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作者都是心怀歉意的。我们绝对不是清高到不食人间烟火,天真到企图用“没有稿费”作为标榜来对抗巨大的商业机器。这仅仅是目前不得已的现状。但我们不能允许这一现状把我们的好作品和好读者切割开来。多少作者宁愿不要稿费,也要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作者。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会漠视作者的辛勤劳动,更不是我们不支持、甚至仅仅是同情,那些靠写作来维持生计、或者来疏远尘俗社会的写作者。我们一直期望我们的作者能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换到最大的汇报,挣到更好的生活。仅仅因为这一点,我们甚至不好意思向我们的作者过份约稿,更不好意思索取他们最好的那部分写作,担心万一影响到他们的生计(例如,网上发过别处不好发,等等)。我们原意看到他们顺利生活,然后写作。
  我们内部曾经讨论过广告收入能否摊发给一些作者,但最后因为少得可怜,杯水车薪,只好作罢。但是,我们尽最大的可能性维护他们的权益:他们在《橄榄树》上发表的作品,我们已经结集过两本,其中不乏投稿被拒无法出版的作品,终于不单找到读者也找到了稿费;而一些作品被一些机构未经授意就私自转载发行,我们得知后经过努力也已经追讨回稿费,寄给作者。一些作者收到追讨回来的稿费之后,电邮来一些感人的话;也有若干作者把应得的稿费留赠橄榄树,让我们好生感动和鼓舞:漂母一饭,知我者也!我们唯一可以骄傲地劝慰我们的作者的,是:几千年的文学史不断告诉我们,那些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那批没有稿费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
  我们也观察到一些扰攘不已的文学流派、主义、圈子等旗子,尤其是在汉语诗歌方面,已经多多少少对一些个人的写作构成不同程度的干扰。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圈子内部写作的互相促进的可能性。橄榄树作为一个文学园地,更好的态度是开放的态度。而排除外来干扰,坚持个人写作,则是个人的事务。我们唯有期望每一个认真的写作者,都能够培育一些免疫力,坚持个人的写作方向,又保持审慎的营养吸收,以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写作、尤其是思想的层次。有圈子、流派、主义等等,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对文学理想,或者创作倾向的鼓吹,也应该适可而止,不要过份到要把框框套套强加到别人头上,也不必要绝对化,例如:凡是跟我所鼓吹的倾向不一致的,都不是诗歌!这种逻辑,明言的或者隐含的,都像“凡是跟我长得不一样的都不是人”一样值得我们怀疑和慎思。
  我指出这种荒谬言论的目的,是旨在提醒我们的读者,尤其是那些阅读经验稍浅的读者,而不是意味这我们会过滤、删减或者歧视那些带有鼓吹倾向的来稿。我们期望一个开放性的文坛。所谓开放,就是谁爱鼓吹什么就鼓吹什么,但谁也不要主宰谁。但是任何场合,有主宰欲望的人很多。要避免被别人在艺术意识上主宰自己,全在个人自己独立思考的修养。在这样的场合,我们可以担保,橄榄树不会助纣为虐。而每个个人,也必须坚持自己本心的良知,甚至常识!
  橄榄树也是这样坚持下来的。曾经有过一些商业洽谈,但是,我们一贯立场是:宁愿饿饭,也拒绝被商业等非文学因素所主宰。而且,买下橄榄树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在业务上,橄榄树是由那些遍布世界各地的义务编辑们支撑完成的,而他们是没法子用钱来买得到手的;若单单是买下网站,众多作者是否撤稿固然不得而知,因为版权是他们的,而编辑们大概会撤走,另外搞个别的什么树也说不定,到时候,商业化的橄榄树自然会枯萎,而那个什么树,大概会起而代之。
  橄榄树的困难并不是可想而知的。首先,钱是我们的困难之一,但不是最根本的。我们目前还养得起这个网站。我们欠缺的首先是人力和时间,尤其是网页制作、网站维护、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专才。不要以为商业机构才有经营管理问题。非商业的我们也一样离不开完善的经营管理。我们目前仍然比较落后,网页停留在人手制作的原始阶段,基本没有什么成套的经营管理来提高效率。例如,对投稿的一封封手工回信就是不轻的负担,就别说校对和一个个作品的版面制作了。
  在人手方面,我们曾经招揽过不少的文学作者和爱好者、网页爱好者等加入我们的行列。我们惯称新来的同伴为“新鲜血液”。没有新鲜血液,橄榄树的未来堪虞。但是,新鲜血液的流动性是很大的,往往得凝固为旧血液之后才能负起重任。不少新手上来后,参与页面制作三两个星期,便因为工作量及其烦琐,叫苦连天撤退下来。当然,我们的血库里也有不少的血,但大多在赶学业,例如博士学位啦什么的,得等他们从学业和事业的捆绑中略为解脱,才能重新投入我们的运转。
  那么,我们能够依靠谁的帮助减轻一点困境呢?细细思量下来,大概只有我们的作者群了:能不能每个作者,或者大部分作者,尤其是那些发表过作品的作者,都来参与和分担一些编辑工作呢?这一初步的设想,也符合我们的长远理想:让橄榄树成为每一个作者都能够参与编辑制作的橄榄树,而不仅仅是那十几二十个常务编辑营营役役的橄榄树。我们期待一个理想的环境,让更多的作者参与编辑。目前,橄榄树寄托在我们手里,而我们想把她全面交付回她的写作者:有什么作者就有什么样的橄榄树。只有这样,橄榄树才能常青。
  在回答一位作者关于橄榄树和现场是什么关系的询问时,除了回答说橄榄树是现场这一汉语文学地貌上生长起来的一棵树之外,我也说它们是水和鱼的关系:有什么水就养什么鱼。在这里,我想把橄榄树这棵树的象征意味再次勾勒一下:她有树根、树干和树叶;她深入大地,面向天空。在天空之上的,是我们的广大读者。大地,是我们的作者群,是我们橄榄树的根需要深深深入、伸展的地方。而橄榄树编辑部,仅仅是树干;它是连接根和叶,也就是作者和读者的,目前还比较可靠。树干的功能,是把根吸收来的作品送上树端,呈现为叶(=页),献给天空。我们以为,所有的作品,都是以这样的姿态面对读者的。




▲ 回本页首
● 返回主页

橄榄树文学社发行。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 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 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