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月刊总目录
本期目录





@2000/09
沈方

· 《橄榄树》是一棵树

    《橄榄树》是一棵树。当年,嵇康在树下打铁,据说是一棵柳树,总之也是一棵树。聆听音乐家嵇康打铁,叮当叮当声声悦耳,差不多也是《广陵散》一般的绝响。钟会受司马昭之命,肚子里想好一大堆游说之词,打老远跑到树下拜访嵇康。嵇康视而不见,埋首摆弄自己的音乐,偏偏不买账。那天,在那棵树下,打铁的叮当飘出去很远,在天地之间回荡,是十分有趣的事。钟会只好悻悻地上马回府。“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嵇康著名的发问,着实把钟会难倒了。“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胡乱答出的话,倒也说明他还算有点急智。
  来到《橄榄树》下,十不离八九,也许我也只能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橄榄树》下,正是天地之间全部声音的共鸣。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橄榄树丛书之一,评论卷的书名是《谁的思绪比大地走得更远》,恰好说出了《橄榄树》广阔的包容性。凭借网络这个载体,《橄榄树》下的空间无限,无边无际。感谢起初栽下这棵树的人们,他们开创了一个可以不受诱惑地表达的空间,嵇康存在的树下,是一个自在的空间,打铁是嵇康自我存在的形式。当言说逃逸到乡野,文字失去文字的秩序,嵇康唯一的修辞手段是打铁。在《橄榄树》下,千姿百态的文字的存在,体现了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维护你表达的权力这个不能称作精神的精神。这也是《橄榄树》得于存在的前提。
  在《橄榄树》编辑部,编辑们完全义务性质的服务,也只能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继续。编辑工作除了发现的激动,难免也得去做枯燥的事,其中的艰难无疑接近于苦役。财力的支撑一直是《橄榄树》所遇到障碍之一,不但不能给编辑任何形式的酬劳,而且同样不能对制作工作提供酬谢。编辑部全体唯一的报酬是自在地表达,唯一的欣慰是文学多元的实现。这是我所理解的《橄榄树》。压制声音排斥异见,缺乏宽容没有包容,此类恶劣实在是《橄榄树》的反面。
  《橄榄树》需要支持,需要来源于自愿的支持,可持续的支持,需要“交互式”的支持。这是我在编辑部所体会到的。因此,我向往一种气氛,一种文学的、生动的气氛。我向往天地之间的包容。




▲ 回本页首
● 返回主页

橄榄树文学社发行。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 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 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