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为散文应该是记录心灵之旅的最佳文体,洋洋洒洒之间,思维像一条河,汩汩地涌出笔端。书者酣畅淋漓,读者思随情往。然而每每灵悟心头,欲诉却停,毕竟驾御太多的文字,想来是件劳心的事儿。于是便走向旧体诗词,去繁言而就简,省省心罢!
这次冬荣的电话里提醒我记录云南之旅,竟然勾起写游记的兴致,未曾想传世之作,但愿能藉此述怀达情,毕竟有近十年不曾连篇累牍地堆文砌词了。
每到达一处新的地方总喜欢留意当地的民风,更何况是这远隔数千里的滇南春都呢?飞行了四个小时,随人流步出昆明机场,却瞥见同机的空姐们早已捧回了大束的鲜花,媚人的骄阳提醒着远方的客人:这儿可是名副其实的春城、花都了。难却当地导游的盛情,坐进了临街的冷饮棚。典型的云南风味,上下两层木结构的,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傣家的竹楼。选了楼下的一角,静静地打量着来往的行人。城市的风韵是挂在每个居民的言行举止上的。无论男女老幼,一律的从容和缓,悠然漫步。于是渐渐地心率也缓了下来,泛上来一股莫名的慵懒。这儿四季如春,人们并不需要被动地追随春夏秋冬的奔忙,急什么,天天都似这般好日子。我想昆明人是知足常乐的,导游很快便印证了我的想法,那么就如此且行且从容吧!心绪的感染的确似“流萤惹草复沾帏”般地浸透着。
中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的就有五十二个,可谓荟萃芸芸了。来昆明旅游,自然会想去路南石林,阿诗玛的歌舞影片和近年来畅销各地的云烟,早已让石林的印象家喻户晓了。驱车九十公里就来到了路南县,石林自然坐落其中了。
一路上车水马龙,两边望去是红色的土壤,像是红霞落地便再也不肯离去,那红色是因为富含着铁质,酸性肥沃的红土孕育了近一半全国的植被物种,云南盛产本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也为动物提供了乐园,滇金丝猴、华南虎、象……,云南几乎成了中国本世纪的诺亚方舟。九九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召开,更将使其成为绿色的胜地。
当车在公路上驰行,穿行之际也扬起了历史的尘埃。这不是条普通的公路,它是滇缅公路的延伸,其滥觞可至汉代的丝绸之路。中国古代有三条丝绸之路:一条是起自长安,随声声驼铃,西行跨越戈壁而达帕米尔高原的亚欧陆桥;另一条则是江浙港口顺流而下的海上丝绸之路;而第三条则是穿越于云南丛林到达阿富汗的鲜为人知的丛林之旅。当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时即在当地发现了蜀锦等来自中国的物资,汉武帝获悉后便根据描述派多位使者南下寻找,终于发现了这条掩映于丛林中的商途。随后的汉习楼船,定边滇南,便成为汉武功业的浓重一笔。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沿海城市相继沦陷,失去了海上生命线,迁于陪都的蒋介石决心沿古路打通滇缅公路与盟军会合。仅用了八个月,这条公路便奇迹般修建成功,几十万民工的志愿加入功不可没。近十几年来,它又成了三色通道,即黑色通道、白色通道和绿色通道。“黑色”指的是军火走私,“白色”则是毒品走私了。历史总是赋予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色彩,沧海桑田之间又有多少令人沉思兴叹的呢?与这条路蜿蜒相伴的还有一条穿山越岭的铁路,也就是云南十八怪中的“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这是条修建于清末的窄轨铁路,小火车驶自昆明北站直达越南的河内。因为小火车马力太小,所以又有了另一怪“火车不如汽车跑得快”了。十九世纪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在镇南关大捷之后签订了《中法条约》,其中便约定了这条铁路的修建。设计者是一位法国女工程师,建设者们则是不幸被卖“猪仔”的华南劳工。非人的劳作折磨,夺去了数十万苦力的生命,每条枕木下都卧着一个冤魂。云南的丰饶资源就这样被掠到了法属殖民地越南。今天,法国香水中的关键香料仍然购自云南。
汽车驶入了撒尼人引为自豪的石林景区,历史的沉重也暂时卸于身后。石林是亿万年前的海底石灰岩丛,时至今日仍可发现各类海贝化石。黑灰色的千姿百态的岩石森然耸立,鬼斧神工造就了一条条蜿蜒其中的窄径与岩洞。错综复杂,宛如迷宫,明明近在眼前,走向前却又绕向了另一边;时而阔步前进,时而随势俯身,更有几处需小心地单人侧过,膀大腰圆,在这里恐怕要寸步难行了。石林因阿诗玛的故事而闻名天下,来到这儿,自然要寻找阿诗玛岩了。那块岩石耸于一湾碧潭旁边,细细地端详,还真的像一位背着竹篓侧立的撒尼姑娘。景点处聚了一堆穿着撒尼人服装拍照的游客。这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人到此却被视为少数民族了。撒尼人是彝族的一支,年轻的姑娘被称作“阿诗玛”,而她们的男友们则称作“阿黑哥”了。撒尼男子以黑为美,在这海拔两千余米的云南高原,日照分外强烈,到此一游,想不晒黑也难。
石林又分为大石林,小石林两处。大石林层叠密集,小石林则星疏零落,一小片儿坐落一角,与另一处遥相呼应,在当地鲜绿的草丛衬映下,犹如浮在绿色中的小岛。
昆明的另一处名胜就是滇池了。欲要领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则需要登上西山的龙门。龙门是沿西山侧壁穿凿而上的一条石窟通道,由一位道人发愿开凿,历时七十二载修造而成,故而有“一登龙门,身价百增”之说。类似这种穷数代人力,愚公移山般造就的景点,全国各处有很多,古人的坚韧不拔是不乏明证的。龙门顶端处有一奎星阁,摩崖造有文曲星“奎星点斗”石雕一座。石像雕凿得十分生动,手握朱笔的奎星天神,独立熬头正要点选人间的文杰,不幸那支朱笔只有笔管,笔尖却不在了。据说这是龙门修造完工的封刀之作,只待奎星雕成便万事大吉了。那石匠于踌躇满志之中,失手雕断了奎星手中的笔尖,功亏一篑,于是他就从龙门纵身跃下万丈悬崖,以身殉业了。而从此之后,云南便再也没出过一位状元。龙门处远望,下面就是那一方滇池了。池水近年来因遭污染已没有了当年的碧波浩淼,只是那苍茫无垠,尚可令人依稀追想当年。可怜天下多少胜景,毁于人类的无知短见!文革时期,此地党政首脑唐某,响应伟大领袖“围海造田”的号召,硬是把滇池也填了一大片造田,后果当然是颗粒无收,也葬送了滇池美景。近年来在其上修建了海埂国家体训基地与云南民俗文化村,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说到状元,云南倒有一味“状元米线”,也就是“过桥米线”了。前清时期,云南有一秀才辟居苦读,秀才娘子每天要过桥送饭,一路下来,饭蔬冷硬。秀才食之不化,有些营养不良,书也读不下去了。娘子情急生智,煮了一坛浓浓的鸡汁,米线送到再把烫热的鸡汁浇于其上,秀才终于吃到可口的热饭了。食补助力,后来竟然考中状元,这道米线也随即扬名了。
云南山水秀美也造就若干文人雅士。书写大观楼长联的孙髯应列其一了。孙髯文秀一方,少年时参加举试,主考官依例要搜身考生以防作弊。孙髯以之为辱,摆袖离场再也未就仕途,老来潦倒,在昆明圆通寺卖签文为生。然而他在大观楼赏滇池的应景之作却留名至今,文质并就,正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了。这一百八十字长联一出,风行景从,又有了四川青城庙的三百九十四字长联与成都望江楼二百余字的楹联。大观楼长联领风气之先,仍就位“天下第一联”。长联尽述昆明胜景,百代风华。据说当年孙髯游大观楼,正逢当地纨绔子弟登楼赋诗,尽是风花雪月之作,孙髯认为那是对眼前胜景的侮渎,于是脱口而就这传世之作。
在大观楼处远眺西山,确像美女披发仰卧,所以西山又被称为“睡美人山”。传说中一位美丽的少女因情郎逝去,悲泣数日倒身而亡,泪水注成滇池,身躯则化为了西山。我有幸见到了西山日出。俗语“日落西山”,而云南地处西陲,天亮得晚,沿山径漫步而上,太阳恰从树梢初泄朝华,驻足而望,不一会儿,一轮完满的太阳跃出云端。日光映照着茫茫滇池,晨雾蒸腾,池山交映,美不胜收。
“天下名山僧占多”,昆明这么美的地方自然会有伽蓝宝刹了,被誉为“圆通胜境”的圆通寺就座落昆明市中。圆通寺是昆明市内最早修造的寺院,云南佛教协会也在其中。圆通寺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寺庙一般都是修建的入山门拾级而上,直通大殿。走入圆通寺却恰相反,立在山门便可俯视整个建筑,逐级步下,廊回桥转,入眼的是明代的园林造设与云南特色。圆通寺的另一特色则是这里荟聚了东土大乘佛教,南传小乘佛教与藏传佛教三家不同风格的庙堂,各燃香火,同荣共存。想来寺名“圆通”应是取意“法法圆通”吧。而在云南这一多民族、多信仰的地方,有此名刹通融诸方,这般的宽容大度,均化如一,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魄所在。纵观当今异教相争,兵戎相向的乱局,越发体会出千年集韵的汉唐遗风。
在圆通寺仰望山上是当年吴三桂修建的行宫。在中国古代寺庙帝所是平等的,圆通寺中就有一横幅“等视众生”。这位平西王吴三桂权倾一隅,修行宫于寺院之上,怕是早怀问鼎中原之念了。怒发冲冠为红颜,也就会想到那位江南名妓陈圆圆了。昆明闻名遐迩的金殿就是吴三桂与陈圆圆的避暑行宫了。明末乱季,吴三桂镇守山海关。闯王入京,快马探报吴三桂府第被围,吴三桂认为身居要位,迟早李自成会招安重用的。当第二次得到家产被抄时仍未在意。第三次快马来报爱妾陈圆圆被闯王部将刘宗敏强占为妻时,他终于不可忍了,通过已降关外的母舅祖大寿借兵入关,引来数百载清宫十三朝。当征尘渐落,封居云南的吴三桂曾有意立陈园园为正室,陈却认为自己出身卑微,未可承位王妃,于是吴三桂便造此金殿行宫供其养居。整座金殿悉由铜铸,窗阁炉鼎,莫不如是;灿若金华,更得四面茶花衬映,十分壮观。殿内供奉的是道教真武大帝。有趣的是这尊龟蛇化身的玄武星神并不具有通常的天威神颜。原来,吴三桂命人将自己的形像留在了真武的脸上。今天的人们,如欲一睹吴三桂当年形容,只需来这儿看上一眼便是了。
亘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自愿身比神坛,或佛爷度化,或天帝下凡,只需翻看二十五史的各代开篇,真是热闹非凡:有借人之口的,有直言不讳的,这也可算作“包装”的开端吧。往事俱如风烟去,漫卷残云化新天。我要去大理古国看看南帝段氏的故里了。
大理白族自治州并纳了下关,政府机关也尽迁下关,老城则保留为旅游景点。大理古城保存尚好,仅存的一座城门已辟为景点,门楼上书“文献名邦”四个大字。步入古城旧里,依稀可辨当年风貌,店铺林立,繁华依然。在城楼远望可见到著名的崇圣寺三塔。而今寺院早毁于兵火,而三塔屹然耸立。三塔还经历了一次大地震的劫难,其时两座辅塔倾斜而中央主塔则从中震裂,幸而在余震中又安然合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主塔基座下题壁有“永镇山川”,塔身巍然,背靠峰峦起伏的苍山,真有些“历劫了无生死念,经霜方显傲寒心”的境界。塔分十六层,是海内少有的偶数佛塔建筑。据说当年统治大理的段氏为显示大理国力而戳力建造。当时并无先进的塔吊机械,塔身垒建是先修设土坡,利用斜坡运送石材,塔建成后再拆移土坡,那土坡方圆曾达五十多里,至今周围一些地名还取材于此旧典。宝塔在佛经里又称为“浮图”,是镇妖辟邪的象征,而大理国确乎凭此于风雨摇曳中偏安西南。赵匡胤建北宋时,因国力未壮又比邻辽、西夏等虎狼之邦,毅然划界金沙江以南不归宋土。大观楼长联中的“宋挥玉斧”即指此典故。大理国因而幸存,直至元初,世祖忽必烈跨革渡江,攻陷大理。
由三塔寺驱车向北则到达了有名的蝴蝶泉了。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插曲“蝴蝶泉边”唱响了大江南北,许多人慕名来寻金花。今天的大理就有许多外地来的上门女婿,其中还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阿朋”呢。大理有一条外国人街,街道不长,却会集了许多旅居大理的外国人开的酒吧店铺。来到蝴蝶泉边,虽未亲睹彩蝶纷舞,那一潭清冽碧绿的泉水倒也沁人心脾。
苍山洱海,相伴成名。来到大理少不了去洱海泛舟一游。大理以“风花雪月”闻名,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四景也荟翠于白族姑娘的头饰上:弯弯的包头形似月,白色的绒簇象如雪,点缀的山茶花自然就是上关的名花了,而垂于左耳边的一缕缕飘穗则是下关风了。游船行于洱海之上,风行浪涌,碧波荡漾,犹如置身海上,怪不得它会被称作“海”。巡行中来到一个小岛,那就是洱海中知名的“小普陀”了。岛上尽地建了一座观音庙,面积有七十多平米,这也是我见过的最小的庙宇了。船上的游客纷纷上岛来游览,片刻间便塞满了整个庙堂。回到船上时,正赶上了白族歌舞表演“三道茶”,为远道的宾客奉上三道茶是白族人的待客礼仪。第一道茶茶浓味苦;第二道茶却甜香馥郁;第三道茶由花椒等熏就,入口回味无穷,正所谓“一苦二甜三回味”,品名之下倒似人生的缩影。
洱海向东去便是鸡足山了。这座山的出名源自“拈花微笑”的典故。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在灵山会上说法,上座坐了许久也未开口,大家正奇怪着,佛祖拿起座前的一支花,转弄起来,谁也不懂是怎么会事。坐在一旁的迦叶尊者忍不住了,就“破颜微笑”,释迦牟尼见他知会了自己心意,便当众说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后来又把一付袈裟和饭钵交给了迦叶,嘱咐他“我涅磐以后你不许死,要到下一个劫,慈氏佛(即弥勒佛)出世,把衣钵传给他”。迦叶后来便遁入鸡足山入定,留形住世,算来现在仍应活着。而那教外别传则是兴于后世的禅宗了。永恒的“拈花微笑”并未见载于佛经,而衣钵传人则确是记录在《大藏经》中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菩萨入定,未可惊扰,远方还有一处丽江古镇在等着呢。车离大理沿着新修的公路盘行而上,到达了海拔三千米的丽江。知道丽江是缘于三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后来在丽江地震局,我找到了记有当时情况的纪念碑。重建的工作做得的确很好,沿途各处几乎看不出劫后余生的样子。万幸的是那有名的大研古城完好无损。丽江是纳西族聚居的地方,修建大研古城的土司因宋朝皇帝赐封,便缘“宋”姓“木”了。因避讳四周城墙喻意“困”字,在建城时就取消了城墙,而依照“八阵图”象形八卦建了这古城,没有向导领路,还真容易迷路呢!步入古城满眼是明代建筑风格的纳西民居,流水绕屋,好像是来到了江南水乡,又像是拍古装影片的拍摄现场,所不同的是这儿确实生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纳西族居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民宅改建成为店铺、酒吧、茶馆、饭庄,还有纳西古乐的表演场。然而众多游客的到来似乎并没有打乱原有的秩序,一切还是那么地从容井然。穿着纳西族服装的男女老少各行其是的走在这数百年历史的古街上,也有在自家门口安然就着淌过的溪流洗衣聊天的。于是那些从匆匆都市洪流中挤出来的游人们也渐渐地融入了这一切,这儿真有几分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呢。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碧空艳阳。因为地处高原,春日分外灿烂,直晒得心里也亮堂起来。到了下午,早早地,月亮便挂在了天边,眼瞅着日头落下去。纳西族最早是来自于黄河流域的游牧民族,逐渐地南下到了丽江一带才定居下来,从母系氏族社会跨到今天。纳西族妇女勤劳能干,婚后更是里外一把手,做丈夫的倒悠闲得很。我亲眼看到一位在工地上利索地驮运一袋水泥的纳西妇女,而她身后则是两个同搬一袋水泥的当地男子。据说有一次,一个去赶集的纳西妇女正背着背篓赶路,背篓里升起一股烟来,同行的路人赶紧泼水灭火,没想到是那女人的丈夫正在背篓里吸烟呢。
当夜色降临大研古城的时候,正是各处纳西古乐上演的时间。纳西古乐是东巴文化的一枝独秀,近几年更是扬名海外,吸引了众多专门研究的学者。纳西族因偏居异域,少受外界影响,其文化中独存了唐以来的乐韵舞风,也一直使用着象形文字,这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如同许多古老社会,其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本族的祭司,即“东巴”,正是他们继承、传扬着不朽的东巴文化,直至今天仍能朗读用象形的东巴文字书写的经卷。现在丽江地区仍有十几位七旬以上的老东巴。我在古镇的东巴宫里,就见到了其中一位,年过古稀之龄仍能同时吹响两只牛角号,并能轻快地跳原始的祭祀舞蹈。唐玄宗御制的古曲即元曲的原调都留存在纳西古乐中,在本世纪末仍能聆听古乐回旋,不免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了。所幸纳西族的年轻一代也在继承着这旷远幽古的乐舞。当年轻的演员在台前传唱着千年的古曲时,我注意到了老东巴正微笑着颔许着,心头突地略过一丝暖意。一个民族,只要其文化仍存,那精魂便将永存不散,这也应是“兴灭国,继绝世”的春秋大义所在吧!
离丽江古城不远的黑龙潭是另一名景。在潭边可以清晰地远眺那神秘的玉龙雪山。潭水清清,更有一群群鲤鱼游来游去。有意思的是这儿的鱼喜食瓜籽,并能将瓜籽壳儿吐出来。潭边专门有瓜籽卖,好奇的游客少不了一试,还真是那样呢。
既然望到了雪山就不可不前去一睹为快了。从丽江城到雪山脚下也要开车一两个钟头呢。这玉龙雪山是离人类居民最近的一座雪山。主峰海拔五千五百多米,覆盖着七千万年不化的冰川,因为山体是风化的石灰岩体,极为难登,世界多国登山队都在此望峰兴叹,这座山至今仍是人迹未达的处女峰呢。峰顶常有十二级的龙卷风突袭,曾有人想用直升飞机降落主峰未果。在当地居民眼里这是一座神山。一路上经过一片开阔地,这里是当年陈纳德将军飞虎队的临时机场,只是环境恶劣,后来就荒弃了,当年不幸坠机的遗物今天仍散落民间。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条直达雪峰,垂直高度千米的索道正式落成了。这是一条被意大利索道专家题为人间奇迹的索道,用时一年半建成。因为冬天严寒,每年只有近半年月份可以施工,山高路险,天工开物,有志者事竟成。借助这索道,来到了海拔四千五百零六米的雪山上,再沿栈道上行便触到了千万年的冰川。乘兴敲取一小块儿冰放入口中,冰莹的雪水化了,竟有些甜意。抬头仰望是那高不可攀的扇子峰主峰,俯瞰则是层峦伏首,碧空万里,人像是站在了天外。绝尘世外,荡气回肠。
只惜高处不胜寒,下得山来,又去了山下的云杉坪。千金难买回头望,在云杉坪草甸回望玉龙雪山,丛林衬托,更显巍峨峻拔。山下风和日丽,温暖宜人,只是花草未识春归,否则会更美。听说玉峰寺的万朵山茶刚刚盛开了,于是匆匆赶去,惟恐辜负了天公美意。那万朵山茶是栽于玉峰寺的山茶树王,每年花开二度,一次能有五千余朵,故称万朵茶花。步入玉峰寺,沿径登上建于高处的茶园,一眼便看到了那艳艳的万朵山茶,古枝虬劲,红芳尽吐,花朵要比普通茶花大许多,且是重蕊的,据说移枝别载却再也结不出这般花朵。看来非此一方水土不可。此茶由寺内一老僧培育,老者八十有余,身体康强,也许是得花神庇佑吧。在寺里还见到一位由甘孜来此的活佛,交谈之中得知他五岁时即证得灵童转世,肉身活佛,文革期间未能幸免,倒也随学了汉语,现在仍行走于拉萨、甘孜、丽江之间。玉峰寺也是云南之行的最终景点了,在活佛的“扎西德勒”声中,我也该回到亲人身边了,悄悄地转身,道一句纳西语“泪多多”(再见)!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此刻却上心头,留诗一首:
云南春早寄身行,
奇山秀水画中游。
万朵山茶花正艳,
一片相思认归程。
(1999.3.6)■〔寄自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