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樹網站
橄欖樹文學月刊現場文化網站六香村論壇
橄欖樹月刊六香村言
主 頁|總目錄|作者索引|投 稿|討論\留言

     
  沙 門
隨 感

 
題詞

  思想對於我來說,與其說是大腦的一種技能,毋寧說是大腦的一種疾病。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譜系:閱讀史,作家聖殿
  自己的風格光譜:能夠忍受的風格類型
  策略:即模仿對象或組合

  神秘主義的怪圈:當你在外面時,你不可能相信;當你在裡面時,你的話也不能讓外面的人相信。

  科學的可証實性和共識建立在其根本上是“外在”的研究方法,即在“可見”的外在世界;而內心體驗,則經歷者和從未經歷(或者想象性經歷)者則不可傳達,但如同“覺醒”一樣,不可傳達不等於是虛假,對於身歷者,其現實性是不可質疑的。也許科學排斥內心體驗是正確的,但因此而認為只有科學范圍內的經驗是真實的,那就是傲慢、偏狹或無知了。神秘主義需要對主體意識的特殊訓練,這和科學的專業知識訓練不同,由於這種訓練,主體意識與日常意識拉開差距,從而造成共同理解基礎的喪失(而科學,由於佔主導地位,即使普通人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受到該種訓練),因此造成在神秘主義上無法達成共識──而在中世紀社會則可以。

  不能把神秘主義的現實性等同於真實性!

  說到底,我更加關心價值問題,靈魂問題等
  所以,盡管實証科學確實能夠帶來更可靠的知識,但那種知識並不能解決我最迫切的問題

  因此,需要別的東西存在,或者不如說,不能滿足於實証科學所能涵蓋的范圍

  必須邁出非確定性的步子,文學家和思想家不得不走得更遠,更快,雖然步履蹣跚,但我們實在沒有耐心等待科學

  因此那些除了實証科學之外看不到別的可能性的人在我們眼中是鄙夫。

  我用Notes給自己營造了一個真實的思想場所

  神話是科學的萌芽嗎?
  文明的發展是單向的嗎,僅僅是進化的嗎?
  如果神話只是科學的萌芽,那麼就意味著科學已經發展和實現了神話中的一切潛在性,意味著前者可以被揚棄,被替代。

  否。神話中不僅包括了求實求知,還包括對價值的渴求和創造,情感,想象力etc...

  興趣:每個人對真理,美,善,情感,想象,力量,交往等等的需求都不相同,

  興趣與能力成相輔相成關系。

  對一切經驗持積極開放態度,除了欺騙。

  個人根據自己的才能氣質選擇自己的求知求勝策略,即理想類型,如果不存在,則或失敗,或創造一種新類型。

10

  個人配置(Configuration of a person)當然不是一種如同履歷表一般簡單、固定的東西,而是有相當活動空間,而且不斷在生成發展德,但也絕不是所謂的“像一顆螺絲釘一樣,黨把我安排到哪兒我就在哪兒發光”。一個人違背自己的配置而選擇追求社會當前特別需要或特別認可的理想類型,必然會付出巨大代價,承受巨大痛苦,最終,或者徹底改變自己(我懷疑其可能性),或者失敗,或者分裂,晚年可能回歸(像《燃燒的綠樹》中的總領事)。

11

  成功往往並不靠某種才能的絕對量,而是靠各種才能的綜合配置。

  自我管理,自我經營,社會交往,組織管理,專業才能
  極端情況:一些人連自己的才能都不能管理,使之致用,有的人可以管理一個國家,使人盡其才

12

  很多理論都是失敗者自我解釋的產物,要細心識別

13

  個人與社會組織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的結構相似性,如人的自我監控管理與企業的監控管理

  因此可以將一些社會學的理論拿來分析個體

14

  朴素狀態的人任性而為,只受外在勢力的鉗制;
  當這種外在壓力內化後,人減少了與外在世界的沖突,但增加了內在(內心)的沖突

  如Freud的超我,本我該結構的產生在於個體的現實性(所是的)與理想性(想成為的)之間的差距

  如我的缺乏毅力和我向往象某個偉大的運動員或偉大學者一樣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就導致自我的沖突,這種沖突

  表現為行為的反復無常,掙紮,螺旋前進。

  這種主體結構的分裂(唯有分裂才能形成復雜的結構)只有通過“習慣”才能重新彌合,如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距”,

  也就是超我的實現,這種實現不只能從外在來觀察,而要看內心沖突是否已經消失。

  當然,也有一種特殊的理想性,辯証的理想性,即不把內心沖突的消弭當作理想,而是認為沖突是永恆的,而且本身就是予以肯定的,

  志願永遠生活在沖突中,特別是,強烈的沖突中。這種理想性出現在現代(主義)。

  現代藝術家的情況更復雜,他們既與社會沖突,更與自我沖突,這首先要歸因於他們對沖突的神化,

  其次,在一方面藝術家更忠於自我,因此與社會沖突

  另一方面,藝術家由於反抗社會,從而喪失在社會上發達的機會,從而也與自己的物質欲望沖突,

  當然,還有許多更加復雜的沖突,但那些或許都是這兩個根本沖突的派生?

  其實,非藝術家(資產階級)和自我或許也是和諧的?因為他們牢牢地依附於社會規則和風俗習慣(主流,時尚),從而與社會也達成一致。

15

  分裂的藝術家和志得意滿的資產階級:stereotype──作為藝術家,我們對資產階級到底又了解多少呢?

16

  不同的陣營崇尚的價值可能針鋒相對,而一個陣營中的最先驅者則可能突破這種二元對立,而努力去吸取兩方面的精華,如歌德或克內西特,而對於單一陣營的不假思索的鐵桿擁躉來說,這種更高的發展則被看成是投降和背叛。

  如盧格對歌德的批評:天才與廷臣。歌德的完整在他看來是分裂,而執著地堅持分裂的一方(這往往較為容易)則被看作自身同一,邏輯完滿。

17

  Hesse的duality.

  黑塞吸引我最大的正在於這種對對立或分裂的超越──這是需要勇氣的,肯定會兩面不討好──但大丈夫在世,難道是為了討好別人嗎?

  Batman.

18

  當道義(民心,輿論)明確支持時,殉道並不算太難。

  但能逆天下而行自己內心認可的真理者,乃真正的大英雄。

19

  我可以進行自我批評,但難以容忍別人的批評,或許,前者正是對後者的防御術。

20

  思想是真實的──具有自明性,或不如說現實性(reality)。

  當一個思想使你興奮不已,廢寢忘食時,難道可以說它是不真實(unreal)的嗎?

  不,它是“真實”(real)的!當然,未必是正確的(true)──布倫塔諾的錯誤正在於他混淆了這兩者。

  然而,在一個人腦中波瀾壯闊、起伏跌宕的思想戲劇,在另一個眼中完全可能是一次賣弄生僻名詞的故弄玄虛的表演。

  而且,有時確實是後者在偽裝前者,因為表象是可以象猴子或鸚鵡一樣機械模仿的(因此在相同的表象後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真實)。

  而更有趣的是,甚至,在接受者這邊,鸚鵡學舌還可能被還原為一場激動人心的思想戲劇,但這未必是被欺騙!

  如果一只鸚鵡學會了背誦一首偉大的詩,那對這首詩絕無損害,只是要小心:別把鸚鵡當成詩人!

21

  歷史闡釋中必須注意區分:warum(原因)和wofuer(目的),而且,兩者都應當是研究對象

22

  問題意識使我寢食難安。

23

  新思想往往因為表述的不力而被與舊思想混同乃至湮滅,因此呼喚新的表述,新的詞語,新的語言(哲學家造詞運動)。

  新思想通過與舊思想進行區別(近來,往往是十分微妙的區別)來確立自身。

24

  當一個組織運轉到完美水平時,管理和後勤部門就仿佛消失了一般;

  個人也是如此,圓融無礙,從心所欲──但不可和原始人的從心所欲混淆。

25

  自我批判,自我懷疑,自我檢查,自我反省,自我鞭策,這些被現代知識分子所崇奉的認識論品質,常常也許可能只是對自己不滿的一種方式,有時甚至是對別人、對社會不滿的一種方式。

  簡而言之,整個現代高級知識分子(離開科學越遠越甚)階層對自己的生活不滿,對本階層在社會和歷史中地位下降感到不滿。從而產生了一種自責,自律(極端的時候自虐),和一種深層次的自卑(及其孿生的另一半:自傲)。

26

  人造物反過來刺激和提高對自然物的認識,如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對思維,圖像學對傳統造像術(?)。

  同樣,可以從社會組織方式反觀人自身意識的組織方式。

  將社會組織與生物(動植物)進行類比,機械地運用這種規則必然導致愚蠢,但是,(比如說)把整個人類社會看作一棵開花植物,難道不算是一種有魅力的思想嗎?

27

  在官僚統治的社會,人們處處感到官僚機構作為一種障礙的存在。

28

  天哪,面對一種特定的情境會有多少種可能的反應方式(每種都合乎某種邏輯)!熱情的,冷漠的,天真的,世故的,務實的,叛逆的,矯情的,投機的,開放的,排斥的,憤時疾俗的,沒有那種完美無缺,也沒有那種一無是處!能夠無意識地憑借本能的第一反應而行動的人(或階段)是多麼令人羨慕!能夠一眼找到正確道路並對之確信不疑的人多麼了不得!然而對於一個具有高度自我意識(現代意識)的人來說,這許多的選擇,這麼大的自由又是多麼令人疲憊和鬱悶啊!──哈姆萊特的煩惱,也是我的煩惱。

29

  矯情者把整個生活當作一場表演,這樣的問題是,當周圍沒有別人的時候,他/她的生活就完蛋了。

  (或許還沒完,她還可以對著自己表演,所謂矯情說到底不就是一種自欺嗎?)

30

  在我看來,貶義上的“小資情調”(這個詞對我來說基本上就是貶義的),就是出於不可救藥的膚淺而對一切高雅事物的表象索進行的模仿(而完全不理解表象背後的真實意義)。

31

  想想:如果每個腦細胞都想要成為一個獨立思想的個體,那會如何?

  所以不難理解,任何統治者都希望其臣民只擁有剛剛夠“用”的智慧(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中國犯罪率最高的職業竟然是寫詩)。

33

  (沙門)人的意識是社會組織的具體而微者v.s(馬克思)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或者反過來,社會組織乃是人的意識結構的外向投射)。

34

  碎片式寫作:前現代寫作,哲人寫作,人文主義寫作,中世紀寫作,古希臘寫作,寓言式,比喻式,我為什麼老想寫作一絲不苟的乏味論文呢?為此我丟失了多少思想,更可惜的,損失了多少寫作的快樂!

  我總是向往不適合自己或自己做不到的東西(包括寫作方式)──I just want something I can never have (NIN).

35

  當一種新的反思層次出現時,舊的那種就成為“朴素”的,這種迭代似乎是永無止境的。

  所謂“朴素”的,相當於“已經習慣的”或“已經廣泛接受的”,其特點是無意識,或半無意識,簡單說,就是不假思索。

  《玻璃珠遊戲》中克內西特的“覺醒”是否就是從一個反思階段跨越到另一個新的反思階段之間的那最後一步(或第一步)呢?

36

  行為主義心理學用黑箱測試法來研究人,這種思想顯然來自對工業產品的質量檢查──幸好,還沒有用到“破壞性測試法”──這話好像說大了,這種事情好像早已有人做過了,甚至一直都在進行。

  (在電視上看到,一家測試結構讓一架全速的飛機一頭撞在一堵5米厚的混凝土牆上;如果不算向四面八方大量飛濺的粉塵和碎片的話,飛機看來就好像是毫無阻礙地穿入了牆體──也就是說,觸到牆體的部分立刻就無影無蹤地消失了,當然,當尾翼也最終消失之後(整個事件持續的事件其實極短,因此必須借助高速攝影機才能清楚地看到其發生的過程),我們毫無意外地發現:用來防御核反應堆的混凝土牆其實毫發無傷。

  不過下次如果換了測試飛機的話,也許會是另一碼事,也許我們會神奇般地看見飛機毫發無傷地從混凝土牆中穿過,飛向蔚藍的天空...)

37

  當我對你說我已經成為一台機器時,你聽到絕不僅僅是一種(帶有比喻性的)抱怨,而且還是一種非常技術性的精確判斷──這麼說吧:我之所以獲得公司的雇用,唯一的原因就是:就我現在所從事的工作來說,我依然是目前所有能夠勝任該種工作的設備(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中性能價格比最高的一種。

  因此我們不再被稱為“人”(human being),而是被稱為“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

38

  技術性寫作:與其是為了幫助閱讀者更好的理解相關內容,不如說是為了使潛在的批評者無懈可擊──凡是極端注重技術的完美的寫作都是如此,甚至連詩歌也不例外。

39

  官僚制度通過這樣一種奇怪的方法解決問題:出問題的人發現解決問題需要付出的成本遠遠高過問題解決後可能得到的收益,最後只好放棄對該問題的求解。

40

  最便於理解的文本不僅僅是提供出最終的思想結果還將作者的整個思想歷程暴露出來;然而這樣做使許多人缺乏安全感(這部分來自於他們的缺乏自信),於是他們在建好(“完美”的)塔樓之後,便把(有礙觀瞻的)樓梯抽掉──別把這種行為與佛陀的教誨混淆,佛陀講的是“登岸棄筏”,而不是“過河拆橋”。

  因此我隨喜海德格爾的《林中路》、《在通往語言的途中》。

41

  同一個聲音發出,C聽見了“蒙恬”,S聽見了“蒙田”,而他們都對對方竟然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那個人名而感到萬分驚詫!

42

  知識譜系的存在是在與其他知識譜系驟然相遇的驚愕中被認識到的。語言、文化、種族等等亦復如是。

責編:馬蘭

 
     
 
主 頁|總目錄|作者索引|投 稿|討論\留言

橄欖樹文學社發行。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印。
(C)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