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现场@非虚拟批判
主 页|总目录|作者索引| 投 稿|讨论/留言

[Posted on 2002-06-04]
·毛正天  ·
论精神分析学与中国“五四”时期性爱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中国性爱文学与理论批评研究(一)

内容提要: 精神分析学以高扬人性的思想冲力,冲启了中国文学无性少爱的突破口,
实现了中国性爱文学和理论批评的新生,奠基了性爱文学批评新质,拓展了文学批
评的理论空间。

关 键 词: 精神分析学 性爱文学批评 影响

作者简介: 毛正天,男,1955年生,文学博士,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教授。
 

  在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中,性爱题材是一个审视不够而又十分醒目的一部分,
就其上半叶来说,性爱文学完成了从古代到现代一个类型文学的新生与成熟,重构
了主流文学,完成了作为新文化运动充满活力的先锋部队的使命。其理论批评无疑
起了很大作用。而无论性爱文学创作还是其理论批评都一无例外得益于弗洛伊德精
神分析学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精神分析学启发与促进其诞生并直接塑造了
它们的品质。

(一)

  性爱文学理论批评植根于性爱文学创作,当中国历史翻开20世纪篇章的时候,
性爱题材还在文学创作中缺席。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理学将性伦理化、政治化,虚
伪矫情。从儒学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非礼”观到
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消失了光明磊落的性,只剩下阴暗萎缩的欲,在性爱
面前,更是鲜有真君子,多为假道学。尤其是清代的全面精神禁欲,将宋明以来的
对性爱行为禁锢,发展为性的禁欲,全面建立起精神禁欲系统,文学中几无性描写,
偶有涉及,也是持讨伐和贬斥的态度,继而便是大规模禁毁性爱小说,性爱在主流
文学中从此遁迹。性,成了禁锢人的枷锁,性学成了“杀龙之技”。由此可见,性
爱题材之进入文学,有待于性爱意识的觉醒,性爱观念的健生。而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学正是以性为核心的人的认识的一场革命。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就是在此基础上
得到新生,成为一个新的文学范型。性爱文学的理论批评的发生无疑与性爱题材的
文学创作和现代文艺学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分析学也就成了
它的影响之源。

  有意思的是,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的意义也不是止于医学临床运用,而是
从它广涉人文社会学科彰显出来的。就文学理论批评而言,这也是弗洛伊德乐于指
涉与实践的领域,他不是文学理论家,但作为“人学”的文学宿命地与他的理论联
系在一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赋予文学以许多崭新的观念,弗洛伊德本人也进行
了积极的实践。以他从文艺家的童年经验、俄狄浦斯情结、各种无意识动机来理解
创作过程,寻找象徵本体的精神分析视角,去分析和阐释他将索福克勒斯、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陀斯妥也夫斯基等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置于精神分析学视
野下,蹊径独辟,新意叠出,昭示出精神分析批评的无限活力。勒昂.艾德尔(Leon
Edel)在《20世纪世界文学全书.心理学与文学》中从批评本身、文学中创造过程的
研究和传记写作三个领域肯定了他的重要贡献。和传统的文学批评相较,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批评学富有革命性的意义是以人的深层心理为核心,将传统的一维心理层
面创构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又称无意识)立体结构。认为,作家、画家、
音乐家、诗人、雕塑家等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可以在意识、前意
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进行,只要作者在这三个层面中自由??翔,就有利于作品的浪
漫性和深刻性。在深层心理,由性压抑蓄聚的无意识异常重要,浩如大海,无边无
际,烟波迷蒙,不可把捉。但常反仆为主,主宰心理过程。因而,广义的与狭义的
性的冲动,是人类心智最高的文化艺术和社会成就的根本动力。这种崭新的见解对
于认识探寻文艺创作尤其是性爱题材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无意识动机和动力,本文
结构的多义性、多层次性,本文与作家心理、历时经验的联系,从而深化对作家、
本文、读者以及创作过程的深化认识,意义独到,不可替代。??

  正是精神分析学与文学的这种天然契合关系,弗洛伊德理论对西方文艺尤其是
西方现代派文学??生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成功影响。效仿者踊跃,成一时之景
观。尽管在运用上还有“将文学材料用于精神分析学,而不是将精神分析学的眼光
和方法用于文学上的需要。”?(?勒昂.艾德尔:《心理学与文学》,《二十世纪世
界文学百科全书》纽约1971年版)的缺点,精神分析学与文学的内在默契却是十分昭
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及后者对前者的接受
都与艾德尔所批评的情形有相同的地方,弗洛伊德主义主要是作为一些分散的思想、
观点而不是体系被人们所接受的,但它的效果仍令人瞩目,直接影响现代文艺心理
学的建构,塑造了心理分析性的现代性爱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质。

  现代意义上的文艺心理学与现代文学理论??生同步,都??生于20世纪初,以王
国维肇始。他在德国生命哲学与心理学理论的启发下提出文学艺术??生于对人生痛
苦与厌倦解脱的“解脱”说和“出入”说,创立了现代文艺心理学。把文艺心理学
和现代文艺学带上了与西方先进理论相结合的道路。

  性爱文学理论批评作为整个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前已开
始显露出现代因素,或者说开始正面关注性爱,如仲密发表过《中国小说里的男女
问题》(《每周评论》第7号)等,也还偶尔可见谈性与美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借
精神分析学的思想冲力而启动而获得现代性的,得自于世界上最前卫的“人学”理
论与彻底清算中国旧文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情遇合。无论性爱文学题材文学
创作还是其理论批评概莫能外。“五四”两年后,茅盾感叹情爱小说猛增,占了绝
大多数,其理论批评也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获得了崭新的理论之源。其接受有
两个维度。一是从精神分析学的元心理学部分经与性爱心理的对号印证,再定型于
性爱文学理论批评。精神分析学所揭示的人格结构、意识层次和梦、性心理对中国
现代性爱文学来说都是新鲜的,它们都作为特殊的营养化入了现代性爱文学理论批
评中。较早的张东荪、张竞生、高觉敷、章土钊及潘光旦等,主要是从元心理学方
面积极译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同时也运用心理学话语体系,发表性爱文学见解。
如潘光旦的《冯小青考》几乎用冯小青的个例演绎了精神分析学的新鲜见解。张竞
生是─道特殊的风景。这位被称为“性博士”的性心理学专家留法回国,在北大任
教,竭力宣传融会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思想的独特的性爱理论,“制造”了“中
国思想文化界的大事件”:─是在《晨报副刊》(1923年4月29日)发表《爱情的定
则与陈女士事的研究》;二是编辑出版了《性史》,不仅提出了“第三种水”的性
理论,还采录了不少现实个例,引起了轩然大波,被传统势力目为“三大文妖”之
─。由于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直接联结关系,精神分析学的精彩理论没
有遭到转译过程中的资讯流失,给现代性爱文学理论批评提供了生动的理论资源。

  另一个维度是直接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艺美学中借鉴、启发而融构的性爱文
学理论与批评。在心理学家们艰苦的精神分析学原理论译介后,这是一种主要方式。

  朱光潜是最早一批的实践者,1921年,《东方杂志》发表他的《福鲁德的隐意
识与心理分析》(18卷14号),最早涉及弗洛伊德的文艺美学思想,高度赞扬“福鲁
德的学说,一方面创造了心理分析一个独立科学,使神经病治疗学和变态心理学受
莫大贡献;一方面放些光彩到文艺、宗教、教育、伦理上去。”文章认为,弗洛伊
德的基本观点是从“隐意识”(即无意识)方面考察文艺,“诗歌小说常想入非非,
都是隐意识的流露”。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隐意识通过‘陶淑作用(Sublimation)
 ’(即升华作用)已经从有害转化为有益。”本文没有直接谈性爱,但已经将“隐意
识”明确指出来,而“隐意识”在弗洛伊德的体系里,则正是性本能的寓居之所和
表现形态。一则是对王国维创立的现代文艺心理学的有力补充,另则,也隐含了性
爱意识在其中。沿此展开,终于建构起他的文艺心理学包括性爱文学理论的大厦,
成为一代宗师。

  1922年12月,由仲云所译的日本文学博士松村武雄的长文《精神分析学与文艺》
在《文学周报》开始连载(第57─71期),这是见于20世纪中国最早的系统、明确阐
述精神分析文艺美学思想的专论,虽是译文,但译者与出版者的认同作用却是显而
易见的。文章正面揭示了“耶的卜司综”(即俄狄浦斯情结)与文艺、兄妹综错与文
艺、梦的研究与文艺的关系,分析了文艺中的各种性欲象徵等,资讯丰富,持论明
确,对精神分析文艺美学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1923年,《东方杂志》又发表了《析心学论略》(第20卷6号),作者杨澄波相当
全面地论及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精神病、说谎、机智等方面与文艺的关系,指出弗
洛伊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将艺术视为无意识欲望的替代性满足,饱蓄性爱的无意识
欲望实是文艺创作的动力,而中国古代“诗言志”和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泻泄作用”
(即渲泄作用)等学说正与此辗转相通。这是当时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其与性爱
文学的联系亦如朱光潜文,主要是建构了对精神分析学的性意识的认同,故性爱文
艺观包容其中。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以开创新诗体制和实践精神分析学与中国现代性爱文学
的结合及建立性爱文学理论批评构成双璧。创作已有另文讨论,而理论批评集中表
现在他的两篇经典性的论文:《〈西厢记〉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西
厢》上海新文艺书社1921年9月)和《批评与梦》(《创造》1923年第2卷第1期)。
和他稍早的《生命底文学》不同,两篇文章都直接借鉴精神分析理论解说文艺问题,
把文本与创作心理联系起来分析,新鲜活泼,显示了较高的学术自觉。

  1924年,鲁迅翻译出版厨川百村的《苦闷的象徵》是一件大事,也是对中国现
代性爱文学及理论批评发生了很大影响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虽自成体系,但源自
弗洛伊德和与其观点相通的柏格森的理论,里面充满了“冲突”、“压抑”、“苦
闷”、“本能”等性心理术语,并揭示出这种冲突压抑而生的苦闷便是文艺创作的
动力。鲁迅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主要“遵将令写作”,但他不仅翻译
介绍精神分析文艺美学理论,在他本人的理论批评中还大量出现“灵感”、“灵魂”、
“天才”、“情感节制”等文艺心理学概念,而且还创作过《补天》、《肥皂》、
《弟兄》等精神分析色彩鲜明的性爱小说,并明确表示是借用弗洛伊德学说“来解
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故事新编》序言),以及“描写性的发动
创造,以至衰亡”?(?《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既可以看出鲁迅文
艺理论批评的自觉性,也可看出精神分析学的强大影响力。与《苦闷的象徵》前后
被评介的主要文章,还有仲云译的《文艺思潮论》(载《文学周报》笫102--120期)、
《病的性欲与文艺》、《文艺与性欲》(载《小说月报》等16卷)等,自觉地借用精
神分析学说来论述文艺问题。

  早在1918年就强调人的“复杂高深”的“内面生活”,“神性”与“兽性”,
“合起来”才是人性(《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5号)的周作人无疑是“五
四”时期受精神分析学影响明显,对精神分析学领悟较深,运用较熟练,对中国现
代性爱文学与批评做出过奠基性贡献的大家。他是从关注与研究性心理学,因被称
为中国的“性学家 ”( SEXOLOYIST)?(?见周作人:《北沟沿通信》,《知堂文集》
天马书店1933年版。)迈进精神分析学领地并卓有成效地进行性爱文学批评的。他以
大量涉猎的西方各种性问题的心理学著作为基础,相当深刻地接受和领悟了弗洛伊
德,他倾心弗洛伊德关于“人间的精神活动无不以‘广义的’性欲为中心”?(?周作
人:《沈沦》,《自己的园地》晨报社1923年版。)的看法,以此考察文艺与性欲的
关系,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性爱文学观。在他看来,“倘若因迫压而致蕴积不发,便
会变成病的性欲,即所谓色情狂了。这色情在艺术上的表现,本来也是由于迫压,
因为这些要求在现代文明──或好或坏──底下,常难得十分满足的机会,所以非
意识地喷发出来。”?(?周作人:《沈沦》)周作人不仅从性爱文学的意义上指出其
发生机制,而且从更广泛的定义上揭示了文学发生的内在原因。这与弗洛伊德将被
压抑的性欲视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把艺术的本质视为这种性欲无意识的暴露的文艺
美学思想一致。周作人的性爱文学批评实践也是恒以此为标准的,在对汪静之《蕙
的风》、郁达夫《沈沦》等性爱题材小说评析和为民歌正名的几篇文章中表达了精
彩的精神分析文艺观。他依据弗洛伊德和蔼里斯的学说,和传统叫板,为“情诗”
鼓呼:“可以相信没有不道德的嫌疑,不过这个道德是依照我的定义,倘若由传统
的权威看去,不特是有嫌疑,确定是不道德了。这旧道德上的不道德,正是情诗的
精神”。猥亵的歌谣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是人们自由的爱欲动机不能实现时所采用
的替代性满足的“意淫”,与弗洛伊德所说的“白日梦”和幻想中的满足表述一致。
这种一针见血,肯定了文学反映“求自由的爱的动机”?(?《谈龙集.猥亵的歌谣》)
的自由与自然的实质,表徵了新的文学观念,不仅及时肯定汪静之的“放情歌唱”
的“情诗”是“诗坛解放的一种呼声”(《自己的园地.情诗》)和拯救当时遭受围
攻的郁达夫的性爱小说《沈沦》等,使之从庸俗的批评中获得健生,而且从理论上
否定了“淫书之引起淫念”或“淫书之败坏风化”?(?周作人:《古书可读否的问题》,
《谈虎集》(上)第160页,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版。)与“中国多数的读书人几乎都
是色情狂”?(?周作人:《半春》,《周作人近作精选》第139页。)的直接挂??,维
护了文学的价值,廓宽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他的性爱文学理论与批评不仅透露了弗
氏精神分析理论对他的影响,还使弗洛伊德的性欲与文学艺术密切联系的理论因他
的文章显得更加生动煽情。

  “五四”时期,受精神分析学影响,推动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理论批评进程的还
有赵景深、汪敬熙、汪静之、俞平伯、壬秋等一批青年批评家。赵景深明确使用精
神分析学的概念、术语和原理对相当多的新文学作家的性爱文学作品进行了批评,
其中对鲁迅《弟兄》的批评尤见新颖。他从张沛君的无意识心理、梦的症候等角度
透析了他的自私与虚伪本质,进而形成了他对无意识性爱动机的批评模式及对人性
复杂性和立体性的特殊敏感与有效把捉的方法论。汪敬熙在《新潮》连续发文评介
“本能与无意识”和“心理学最近的趋势”(见第2卷第4号、5号),对与性爱有关
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鼓吹,为性爱文学张本。而汪静之在《诗歌原理》(商务印书
馆1924年版)中,将艺术是“隐意识的发泄”作为内核,时不时见出精神分析理论的
生动表述。俞平伯作《诗的神秘》则完全根据弗洛伊德的意识结构和被压抑潜意识
的三条出路来研究诗歌创作的“神来”(灵感)。运用精神分析学的“文饰作用”研
究透视人的被压抑的意欲,揭示“反动势力”和“有关风化”的“社会之网”压抑
性的欲念,使诗人于痛苦夹缝中,通过伪装、“文饰”来舒泄。足见其受精神分析
学的启发与对中国性爱文学的领会。壬秋在《晨报副刊》2111期──2116期(1927年)
发表的长文《文艺的梦》,运用了生命哲学“生命之流”的提法和精神分析学的
“白日梦”想象的满足等观点审视文学艺术,对性爱给予了充分的审美观照,乃不
可多得的佳作。

(二)

  整个“五四”时期的性爱文学理论批评与精神分析学的联系是一种激情遇合。
一般意义上,精神分析学以性爱为核心,与以性爱为题材的文学发生联系是自然的,
但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却有特殊含义。精神分析学以对人性高扬的精神刺激启发
“存天理,灭人欲”的中国文化,刺激启发作为“人学”的而又久违人之性爱的文
学,两相遇合,有了强烈的粘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在二十世纪初的遇合更
是一种必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一种新的文学态势,尤其是一种蜕变式的革新
必然依赖着一种具有强大冲力的思想启动。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科学或思潮,其内
容是丰富的,多层次的,但从根本的总倾向而言,是对人性的呼唤与吁求,这是最
能从根本上触动和冲击传统中国性爱文学的思想。“五四”中国性爱文学最早以追
求人性解放、性爱自由的激情主义为特质,将性欲及其被压抑作为文学的生成之源,
其范围覆盖了狭义的性爱文学和广义的文学性质,体现出强烈的作家勇气和文学锐
气。性爱文学理论批评也就在这个意义上,既关注文学创作实践,也急于从理论角
度“拿来”,进行理论批评自身建构,充分体现出开创初期的特徵。因此,性爱文
学理论批评从一开始就具有与传统决裂,认同西学,为性爱鼓呼的思想冲力,构成
了对文化的批判与重构,使之超出了性爱文学批评本身,而成了整个“五四”文化
精神的重要元素。这是“五四”时期性爱文学与理论批评的不朽价值所在。

  伴随开创期的强烈的革命性的是非成熟、非完善特点。“五四”时期性爱文学
理论批评的脚步还有难以掩盖的仓促与零乱。从理论与批评实践的划分来说,理论
多于批评实践。一方面表明理论的运用还不够□熟普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文化革
命使命对关注创作实践精力的分解牵制。就理论本身而言,主要是对精神分析学的
译介和囫囵吞枣地理解阐述,这也是开创期无法逾越的,性爱文学理论批评未能创
造奇迹。这也带来一道特殊风景,即大批心理学家构成了性爱文学理论批评的先锋
和中坚,而文艺理论家也主要是双栖性的,他们不独通晓文艺学,对心理学也有充
沛的热情兴趣,和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因而,这一时期的性爱文学理论批评心理色
彩浓郁,注重性爱意识启蒙,注重也无可超越地移用精神分析的原生术语,以保持
新潮理论的移入。这也是现代文艺心理学史上,从队伍、从理论本身心理学与文艺
学合作得最密切的阶段。“五四”时期远没完成心理学与文艺学或者精神分析学和
文学理论批评的融会贯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性爱文学理论批评学科任务,这一
时期还没有一个理论批评家以精神分析原理作为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思想基础,基本
上是各取所需,实用性地借鉴弗氏的观点,因而,接受精神分析学影响的人数多,
但却没有一位精神分析的文艺美学家。鲁迅,郭沫若是如此,即便周作人等也不例
外。

  或许不是“五四”批评家们本身的过错,而是历史没有赋予他们创造的从容,
一门学科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时间的支挣,需要接力棒的不息传递。对他们“五四”
创造者们来说,一方面,接受西方新潮理论是受制于当时的文化使命,是要改变人
们所置身的令人窒息的生存环境,对西方理论的热情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动机,各取
所需,甚至断章取义都是避免不了的。二是身处压抑渴望突围,使他们如同从黑暗
中见到阳光,兴奋,热情往往大于对理论本身的深入探究,注重其意义的兴趣远远
高于对精神分析理论机制的透彻把握。因而,理论批评家们的成果只能说明那些以
性爱为内容的艺术品与性爱本能的联系,而实在不能建立一种普遍的艺术理论。但
于中国新文学建设之初,尤对性爱文学而言,已经够了。
 


主页 现场@非虚拟批判
主 页|总目录|作者索引| 投 稿|讨论/留言
橄榄树文学社发行。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C) 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 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