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月刊總目錄
本期目錄





@2000/10

揭春雨

  這是我們第一次出雙月合刊。為了在目前的人力資源下策略性地趕回一點時間,我們採取這一簡單直接的非常手段。不過,值得說明的是,如果單單從容量和份量上考慮,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一雙月合刊分成兩個單獨的月刊同時或者連續推出。只不過目前我們優先考慮時間,所以就兩步並作一步走了。
  也許,那些比較熟悉橄欖樹的讀者可以推想得到,我們目前正經歷一些困難。其實,打創刊那一刻開始,橄欖樹就一直在經歷她的困難。困難就像是她必需的營養:每經過一個困難,她就長大一點。
  橄欖樹一直在生長,像一棵茁壯的樹那樣生長。如今,一如網上讀者所見,橄欖樹已經根深幹粗,枝繁葉茂,成為漢語網上文學的一棵比較有規模同時也相當有質量的樹。有人說,橄欖樹是網上的某某雜志(國內某文壇大雜志),或者,是網上文學的幾棵樹之一,等等,不一而足。其實,我們很少這樣類比,也很少標榜自己。我們甚至認為,如此這般的標榜,除了導致炒作之風,甚至實際上更加不利於我們對文學藝術本身的追求,並無什麼實在意義。但是,從近六年來的運作情況來看,我們開始相信橄欖樹的品牌,已經為中文“網上文學”這一詞條,注入了堅實內在的語義基礎。如果把《橄欖樹》從中文網上文學的場景裡抽掉,這網上文學就會顯得空洞一些,言之無物一些,甚至荒蕪一些。
  橄欖樹下,不但聚合了一大群富有先鋒進取甚至冒險意識的寫作者,特別是那些年青的肆無禁忌而又才華橫溢的突進不已的寫作者,也基本形成了一個廣大的、而且是越來越廣大的讀者群。這個讀者群相信已經比任何一個網下漢語文學雜志的讀者群,都大得多,而且,這是一個富有閱讀經驗、講究閱讀品味和精神享受的讀者群。他們當中很多人是因為紙上文學無法滿足他們的閱讀趣味而前來尋求網上閱讀快感的,也有的是被別的文學網站裡過多的文字垃圾,以及文學蒼蠅們,驅趕到橄欖樹下乘風納涼、呼吸新鮮空氣來的。
  但是,我還是要說,橄欖樹依然處在重重困難之中。自從誕生之日起,她就一直處在一個四面八方都無路可逃的現實困境裡,經歷她命中必經的重重困難,繼續生長。她別無選擇,唯有生長。而這生長的方向也別無選擇,只有兩個可能性,那就是:向著天空和土地,生長。
  橄欖樹的《現場》文化網頁,旨在展現我們目所能及的漢語文學創作的盡可能廣大的地貌。而橄欖樹,則在這塊起伏變化的地貌上不斷生長。已有將近六年歷史的橄欖樹月刊,甚至已經例示了網上文學的若幹經典之作。可以大膽地說,這些作品的文學水準,以及作品中呈現的人性和寫作者的良知,並不比其他雜志上的優秀作品有任何遜色。雖然不同的人對文學水準的衡量並不一致,但我們相信時間將淘汰沙子,留下金子。沒有任何人比時間更有資格來決定一個作品最後的去留。我們追求的,並不是流行,而是留存,進而流傳!
  橄欖樹的困局是與生俱來的,而且也注定她終生不可擺脫。她的困難是必然的。這跟她所堅持的文學立場有關:盡可能排除外在的幹擾,特別是政治、商業以及江湖炒作等因素的幹擾,堅持個人的、本真自我的寫作。我們的口號經過幾年的時間慢慢演變、形成:“直接的、本質的、必要的、奢侈”。在這商業機器驅動的時代,文學以及其他形式的藝術,真的已經淪為一種難得的奢侈,一種裝飾品。但是,這是一種必要的奢侈:沒有它我們也能,而且只能,像動物一樣活下去。另外,“必要”又是和“多余”、“不必要”對立的。我們遇到過太多不必要的敘說:這些冗贅,往往拖累、甚至不構成藝術。“直接”的程度體現寫作者文學表達的功力;而“本質”則翻開寫作者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底片。我們見到過太多蒼白、飄浮的文本,包括創作也包括評論。而我們期待的,是深沉和份量,是能夠對個體心靈在藝術智性上施加沖擊、刷新甚至重構的一種內在的沉穩。不體現個人心靈的人、的作品,要沖擊別人的心靈,相當於是痴人說夢:不在心靈層面延伸出來的事物,不通往心靈。
  我們甚至相信文學就是文學,與網上網下無關,甚至與稿費也無關。我們基本沒有稿費。因為我們不出賣。我們也不想拉一些文學名家甚至捐客來撐門面、做排場,吸引那些喜歡趕熱鬧、追時髦的淺薄讀者追星族。我們是不盈利的,因為橄欖樹文學社是注冊的非盈利機構。非但不盈利,我們往往得自己掏腰包出來補貼。網點和機器的費用,也是個人掏錢補貼的。廣告費的收入,入不敷出。他們不單投入個人的時間,也用個人的收入,養起橄欖樹。謝天謝地,海外的幾位編輯還算有上好的工作收入,還多養得起一個孩子。
  我們編輯人員具有專業水準的編輯制作等工作,是在業余時間無償進行的。這些編輯,他們也大多是寫作者。利用這些時間,他們本來可以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但是他們甘願奉獻給更多的作者和讀者,在寫讀之間做一條橋樑。他們當中有的編輯長期為橄欖樹工作勞累到“扒下”;有的夜以繼日以至犧牲家庭生活,或者連累學業(他們當中不少是海外學者、留學生);有的甚至連個人健康都導致問題:從橄欖樹的編輯室走上手術台,下來之後就又上編輯室。當理想主義被當作欺妄之談而普遍拋棄的今天,我倒是覺得他們身上似乎閃現出了一點點理想主義的光彩。真的,橄欖樹是他們撐起來又苦苦撐下來的。他們也將繼續苦苦撐下去。裡爾克有一句詩,漢譯一直不好,根據我們的體驗,也許這樣譯會更貼切一些:“撐著、承受,意味著一切”。
  他們的苦處,他們默默承受。這些,是他們默認為不該對外人言說的事情:我們這樣自作自受,呻什麼苦?我之所以在這裡簡單說一說,是因為長期以來,沒有人向外人透露過橄欖樹內部是怎麼運作的,而我碰巧剛好有資格來透露一下。如果我也一直跟他們一樣長期默默埋頭苦幹下來,我反而變得沒有說話的余地。幸好前不久我離開過橄欖樹一陣子,放了一年多的長假完成養家糊口所必須的學業,剛剛回來。看見他們苦苦支撐的樣子,就借機簡單說一說這情況。具體細節,就從略了。
  當我們說沒有稿費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對所有的作者都是心懷歉意的。我們絕對不是清高到不食人間煙火,天真到企圖用“沒有稿費”作為標榜來對抗巨大的商業機器。這僅僅是目前不得已的現狀。但我們不能允許這一現狀把我們的好作品和好讀者切割開來。多少作者寧願不要稿費,也要為自己的作品找到作者。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會漠視作者的辛勤勞動,更不是我們不支持、甚至僅僅是同情,那些靠寫作來維持生計、或者來疏遠塵俗社會的寫作者。我們一直期望我們的作者能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換到最大的匯報,掙到更好的生活。僅僅因為這一點,我們甚至不好意思向我們的作者過份約稿,更不好意思索取他們最好的那部分寫作,擔心萬一影響到他們的生計(例如,網上發過別處不好發,等等)。我們原意看到他們順利生活,然後寫作。
  我們內部曾經討論過廣告收入能否攤發給一些作者,但最後因為少得可憐,杯水車薪,只好作罷。但是,我們盡最大的可能性維護他們的權益:他們在《橄欖樹》上發表的作品,我們已經結集過兩本,其中不乏投稿被拒無法出版的作品,終於不單找到讀者也找到了稿費;而一些作品被一些機構未經授意就私自轉載發行,我們得知後經過努力也已經追討回稿費,寄給作者。一些作者收到追討回來的稿費之後,電郵來一些感人的話;也有若幹作者把應得的稿費留贈橄欖樹,讓我們好生感動和鼓舞:漂母一飯,知我者也!我們唯一可以驕傲地勸慰我們的作者的,是:幾千年的文學史不斷告訴我們,那些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那批沒有稿費但是流傳下來的作品。
  我們也觀察到一些擾攘不已的文學流派、主義、圈子等旗子,尤其是在漢語詩歌方面,已經多多少少對一些個人的寫作構成不同程度的幹擾。但是,我們也意識到圈子內部寫作的互相促進的可能性。橄欖樹作為一個文學園地,更好的態度是開放的態度。而排除外來幹擾,堅持個人寫作,則是個人的事務。我們唯有期望每一個認真的寫作者,都能夠培育一些免疫力,堅持個人的寫作方向,又保持審慎的營養吸收,以豐富和提升自己的寫作、尤其是思想的層次。有圈子、流派、主義等等,不是什麼壞事。但是,對文學理想,或者創作傾向的鼓吹,也應該適可而止,不要過份到要把框框套套強加到別人頭上,也不必要絕對化,例如:凡是跟我所鼓吹的傾向不一致的,都不是詩歌!這種邏輯,明言的或者隱含的,都像“凡是跟我長得不一樣的都不是人”一樣值得我們懷疑和慎思。
  我指出這種荒謬言論的目的,是旨在提醒我們的讀者,尤其是那些閱讀經驗稍淺的讀者,而不是意味這我們會過濾、刪減或者歧視那些帶有鼓吹傾向的來稿。我們期望一個開放性的文壇。所謂開放,就是誰愛鼓吹什麼就鼓吹什麼,但誰也不要主宰誰。但是任何場合,有主宰欲望的人很多。要避免被別人在藝術意識上主宰自己,全在個人自己獨立思考的修養。在這樣的場合,我們可以擔保,橄欖樹不會助紂為虐。而每個個人,也必須堅持自己本心的良知,甚至常識!
  橄欖樹也是這樣堅持下來的。曾經有過一些商業洽談,但是,我們一貫立場是:寧願餓飯,也拒絕被商業等非文學因素所主宰。而且,買下橄欖樹的可能性基本沒有:在業務上,橄欖樹是由那些遍布世界各地的義務編輯們支撐完成的,而他們是沒法子用錢來買得到手的;若單單是買下網站,眾多作者是否撤稿固然不得而知,因為版權是他們的,而編輯們大概會撤走,另外搞個別的什麼樹也說不定,到時候,商業化的橄欖樹自然會枯萎,而那個什麼樹,大概會起而代之。
  橄欖樹的困難並不是可想而知的。首先,錢是我們的困難之一,但不是最根本的。我們目前還養得起這個網站。我們欠缺的首先是人力和時間,尤其是網頁制作、網站維護、管理經營等方面的專才。不要以為商業機構才有經營管理問題。非商業的我們也一樣離不開完善的經營管理。我們目前仍然比較落後,網頁停留在人手制作的原始階段,基本沒有什麼成套的經營管理來提高效率。例如,對投稿的一封封手工回信就是不輕的負擔,就別說校對和一個個作品的版面制作了。
  在人手方面,我們曾經招攬過不少的文學作者和愛好者、網頁愛好者等加入我們的行列。我們慣稱新來的同伴為“新鮮血液”。沒有新鮮血液,橄欖樹的未來堪虞。但是,新鮮血液的流動性是很大的,往往得凝固為舊血液之後才能負起重任。不少新手上來後,參與頁面制作三兩個星期,便因為工作量及其煩瑣,叫苦連天撤退下來。當然,我們的血庫裡也有不少的血,但大多在趕學業,例如博士學位啦什麼的,得等他們從學業和事業的捆綁中略為解脫,才能重新投入我們的運轉。
  那麼,我們能夠依靠誰的幫助減輕一點困境呢?細細思量下來,大概只有我們的作者群了:能不能每個作者,或者大部分作者,尤其是那些發表過作品的作者,都來參與和分擔一些編輯工作呢?這一初步的設想,也符合我們的長遠理想:讓橄欖樹成為每一個作者都能夠參與編輯制作的橄欖樹,而不僅僅是那十幾二十個常務編輯營營役役的橄欖樹。我們期待一個理想的環境,讓更多的作者參與編輯。目前,橄欖樹寄托在我們手裡,而我們想把她全面交付回她的寫作者:有什麼作者就有什麼樣的橄欖樹。只有這樣,橄欖樹才能常青。
  在回答一位作者關於橄欖樹和現場是什麼關系的詢問時,除了回答說橄欖樹是現場這一漢語文學地貌上生長起來的一棵樹之外,我也說它們是水和魚的關系:有什麼水就養什麼魚。在這裡,我想把橄欖樹這棵樹的象征意味再次勾勒一下:她有樹根、樹幹和樹葉;她深入大地,面向天空。在天空之上的,是我們的廣大讀者。大地,是我們的作者群,是我們橄欖樹的根需要深深深入、伸展的地方。而橄欖樹編輯部,僅僅是樹幹;它是連接根和葉,也就是作者和讀者的,目前還比較可靠。樹幹的功能,是把根吸收來的作品送上樹端,呈現為葉(=頁),獻給天空。我們以為,所有的作品,都是以這樣的姿態面對讀者的。




▲ 回本頁首
● 返回主頁

橄欖樹文學社發行。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印。 © 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 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