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月刊總目錄
本期目錄





@2000/09
沈方

《橄欖樹》是一棵樹

    《橄欖樹》是一棵樹。當年,嵇康在樹下打鐵,據說是一棵柳樹,總之也是一棵樹。聆聽音樂家嵇康打鐵,叮當叮當聲聲悅耳,差不多也是《廣陵散》一般的絕響。鐘會受司馬昭之命,肚子裡想好一大堆遊說之詞,打老遠跑到樹下拜訪嵇康。嵇康視而不見,埋首擺弄自己的音樂,偏偏不買賬。那天,在那棵樹下,打鐵的叮當飄出去很遠,在天地之間回盪,是十分有趣的事。鐘會只好悻悻地上馬回府。“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嵇康著名的發問,著實把鐘會難倒了。“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鐘會胡亂答出的話,倒也說明他還算有點急智。
  來到《橄欖樹》下,十不離八九,也許我也只能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橄欖樹》下,正是天地之間全部聲音的共鳴。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橄欖樹叢書之一,評論卷的書名是《誰的思緒比大地走得更遠》,恰好說出了《橄欖樹》廣闊的包容性。憑借網絡這個載體,《橄欖樹》下的空間無限,無邊無際。感謝起初栽下這棵樹的人們,他們開創了一個可以不受誘惑地表達的空間,嵇康存在的樹下,是一個自在的空間,打鐵是嵇康自我存在的形式。當言說逃逸到鄉野,文字失去文字的秩序,嵇康唯一的修辭手段是打鐵。在《橄欖樹》下,千姿百態的文字的存在,體現了我不讚成你的觀點,但我維護你表達的權力這個不能稱作精神的精神。這也是《橄欖樹》得於存在的前提。
  在《橄欖樹》編輯部,編輯們完全義務性質的服務,也只能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繼續。編輯工作除了發現的激動,難免也得去做枯燥的事,其中的艱難無疑接近於苦役。財力的支撐一直是《橄欖樹》所遇到障礙之一,不但不能給編輯任何形式的酬勞,而且同樣不能對制作工作提供酬謝。編輯部全體唯一的報酬是自在地表達,唯一的欣慰是文學多元的實現。這是我所理解的《橄欖樹》。壓制聲音排斥異見,缺乏寬容沒有包容,此類惡劣實在是《橄欖樹》的反面。
  《橄欖樹》需要支持,需要來源於自願的支持,可持續的支持,需要“交互式”的支持。這是我在編輯部所體會到的。因此,我向往一種氣氛,一種文學的、生動的氣氛。我向往天地之間的包容。




▲ 回本頁首
● 返回主頁

橄欖樹文學社發行。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印。 © 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 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