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為散文應該是記錄心靈之旅的最佳文體,洋洋洒洒之間,思維像一條河,地湧出筆端。書者酣暢淋漓,讀者思隨情往。然而每每靈悟心頭,欲訴卻停,畢竟駕御太多的文字,想來是件勞心的事兒。於是便走向舊體詩詞,去繁言而就簡,省省心罷!
這次冬榮的電話裡提醒我記錄雲南之旅,竟然勾起寫遊記的興致,未曾想傳世之作,但願能藉此述懷達情,畢竟有近十年不曾連篇累牘地堆文砌詞了。
每到達一處新的地方總喜歡留意當地的民風,更何況是這遠隔數千裡的滇南春都呢?飛行了四個小時,隨人流步出昆明機場,卻瞥見同機的空姐們早已捧回了大束的鮮花,媚人的驕陽提醒著遠方的客人:這兒可是名副其實的春城、花都了。難卻當地導遊的盛情,坐進了臨街的冷飲棚。典型的雲南風味,上下兩層木結構的,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傣家的竹樓。選了樓下的一角,靜靜地打量著來往的行人。城市的風韻是掛在每個居民的言行舉止上的。無論男女老幼,一律的從容和緩,悠然漫步。於是漸漸地心率也緩了下來,泛上來一股莫名的慵懶。這兒四季如春,人們並不需要被動地追隨春夏秋冬的奔忙,急什麼,天天都似這般好日子。我想昆明人是知足常樂的,導遊很快便印証了我的想法,那麼就如此且行且從容吧!心緒的感染的確似“流螢惹草復沾幃”般地浸透著。
中國的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居住在雲南的就有五十二個,可謂薈萃芸芸了。來昆明旅遊,自然會想去路南石林,阿詩瑪的歌舞影片和近年來暢銷各地的雲煙,早已讓石林的印象家喻戶曉了。驅車九十公裡就來到了路南縣,石林自然坐落其中了。
一路上車水馬龍,兩邊望去是紅色的土壤,像是紅霞落地便再也不肯離去,那紅色是因為富含著鐵質,酸性肥沃的紅土孕育了近一半全國的植被物種,雲南盛產本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此豐富的植物資源也為動物提供了樂園,滇金絲猴、華南虎、象……,雲南幾乎成了中國本世紀的諾亞方舟。九九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召開,更將使其成為綠色的勝地。
當車在公路上馳行,穿行之際也揚起了歷史的塵埃。這不是條普通的公路,它是滇緬公路的延伸,其濫觴可至漢代的絲綢之路。中國古代有三條絲綢之路:一條是起自長安,隨聲聲駝鈴,西行跨越戈壁而達帕米爾高原的亞歐陸橋;另一條則是江浙港口順流而下的海上絲綢之路;而第三條則是穿越於雲南叢林到達阿富汗的鮮為人知的叢林之旅。當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時即在當地發現了蜀錦等來自中國的物資,漢武帝獲悉後便根據描述派多位使者南下尋找,終於發現了這條掩映於叢林中的商途。隨後的漢習樓船,定邊滇南,便成為漢武功業的濃重一筆。抗日戰爭時期,因為沿海城市相繼淪陷,失去了海上生命線,遷於陪都的蔣介石決心沿古路打通滇緬公路與盟軍會合。僅用了八個月,這條公路便奇跡般修建成功,幾十萬民工的志願加入功不可沒。近十幾年來,它又成了三色通道,即黑色通道、白色通道和綠色通道。“黑色”指的是軍火走私,“白色”則是毒品走私了。歷史總是賦予同樣的事物以不同的色彩,滄海桑田之間又有多少令人沉思興嘆的呢?與這條路蜿蜒相伴的還有一條穿山越嶺的鐵路,也就是雲南十八怪中的“鐵路不通國內通國外”。這是條修建於清末的窄軌鐵路,小火車駛自昆明北站直達越南的河內。因為小火車馬力太小,所以又有了另一怪“火車不如汽車跑得快”了。十九世紀的中法戰爭,清政府在鎮南關大捷之後簽訂了《中法條約》,其中便約定了這條鐵路的修建。設計者是一位法國女工程師,建設者們則是不幸被賣“豬仔”的華南勞工。非人的勞作折磨,奪去了數十萬苦力的生命,每條枕木下都臥著一個冤魂。雲南的豐饒資源就這樣被掠到了法屬殖民地越南。今天,法國香水中的關鍵香料仍然購自雲南。
汽車駛入了撒尼人引為自豪的石林景區,歷史的沉重也暫時卸於身後。石林是億萬年前的海底石灰巖叢,時至今日仍可發現各類海貝化石。黑灰色的千姿百態的巖石森然聳立,鬼斧神工造就了一條條蜿蜒其中的窄徑與巖洞。錯綜復雜,宛如迷宮,明明近在眼前,走向前卻又繞向了另一邊;時而闊步前進,時而隨勢俯身,更有幾處需小心地單人側過,膀大腰圓,在這裡恐怕要寸步難行了。石林因阿詩瑪的故事而聞名天下,來到這兒,自然要尋找阿詩瑪巖了。那塊巖石聳於一灣碧潭旁邊,細細地端詳,還真的像一位背著竹簍側立的撒尼姑娘。景點處聚了一堆穿著撒尼人服裝拍照的遊客。這兒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漢族人到此卻被視為少數民族了。撒尼人是彝族的一支,年輕的姑娘被稱作“阿詩瑪”,而她們的男友們則稱作“阿黑哥”了。撒尼男子以黑為美,在這海拔兩千余米的雲南高原,日照分外強烈,到此一遊,想不曬黑也難。
石林又分為大石林,小石林兩處。大石林層疊密集,小石林則星疏零落,一小片兒坐落一角,與另一處遙相呼應,在當地鮮綠的草叢襯映下,猶如浮在綠色中的小島。
昆明的另一處名勝就是滇池了。欲要領略“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則需要登上西山的龍門。龍門是沿西山側壁穿鑿而上的一條石窟通道,由一位道人發願開鑿,歷時七十二載修造而成,故而有“一登龍門,身價百增”之說。類似這種窮數代人力,愚公移山般造就的景點,全國各處有很多,古人的堅韌不拔是不乏明証的。龍門頂端處有一奎星閣,摩崖造有文曲星“奎星點鬥”石雕一座。石像雕鑿得十分生動,手握朱筆的奎星天神,獨立熬頭正要點選人間的文傑,不幸那支朱筆只有筆管,筆尖卻不在了。據說這是龍門修造完工的封刀之作,只待奎星雕成便萬事大吉了。那石匠於躊躇滿志之中,失手雕斷了奎星手中的筆尖,功虧一簣,於是他就從龍門縱身躍下萬丈懸崖,以身殉業了。而從此之後,雲南便再也沒出過一位狀元。龍門處遠望,下面就是那一方滇池了。池水近年來因遭污染已沒有了當年的碧波浩淼,只是那蒼茫無垠,尚可令人依稀追想當年。可憐天下多少勝景,毀於人類的無知短見!文革時期,此地黨政首腦唐某,響應偉大領袖“圍海造田”的號召,硬是把滇池也填了一大片造田,後果當然是顆粒無收,也葬送了滇池美景。近年來在其上修建了海埂國家體訓基地與雲南民俗文化村,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說到狀元,雲南倒有一味“狀元米線”,也就是“過橋米線”了。前清時期,雲南有一秀才辟居苦讀,秀才娘子每天要過橋送飯,一路下來,飯蔬冷硬。秀才食之不化,有些營養不良,書也讀不下去了。娘子情急生智,煮了一壇濃濃的雞汁,米線送到再把燙熱的雞汁澆於其上,秀才終於吃到可口的熱飯了。食補助力,後來竟然考中狀元,這道米線也隨即揚名了。
雲南山水秀美也造就若幹文人雅士。書寫大觀樓長聯的孫髯應列其一了。孫髯文秀一方,少年時參加舉試,主考官依例要搜身考生以防作弊。孫髯以之為辱,擺袖離場再也未就仕途,老來潦倒,在昆明圓通寺賣簽文為生。然而他在大觀樓賞滇池的應景之作卻留名至今,文質並就,正所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了。這一百八十字長聯一出,風行景從,又有了四川青城廟的三百九十四字長聯與成都望江樓二百余字的楹聯。大觀樓長聯領風氣之先,仍就位“天下第一聯”。長聯盡述昆明勝景,百代風華。據說當年孫髯遊大觀樓,正逢當地紈子弟登樓賦詩,盡是風花雪月之作,孫髯認為那是對眼前勝景的侮瀆,於是脫口而就這傳世之作。
在大觀樓處遠眺西山,確像美女披發仰臥,所以西山又被稱為“睡美人山”。傳說中一位美麗的少女因情郎逝去,悲泣數日倒身而亡,淚水注成滇池,身軀則化為了西山。我有幸見到了西山日出。俗語“日落西山”,而雲南地處西陲,天亮得晚,沿山徑漫步而上,太陽恰從樹梢初泄朝華,駐足而望,不一會兒,一輪完滿的太陽躍出雲端。日光映照著茫茫滇池,晨霧蒸騰,池山交映,美不勝收。
“天下名山僧佔多”,昆明這麼美的地方自然會有伽藍寶剎了,被譽為“圓通勝境”的圓通寺就座落昆明市中。圓通寺是昆明市內最早修造的寺院,雲南佛教協會也在其中。圓通寺與眾不同,獨具特色。寺廟一般都是修建的入山門拾級而上,直通大殿。走入圓通寺卻恰相反,立在山門便可俯視整個建築,逐級步下,廊回橋轉,入眼的是明代的園林造設與雲南特色。圓通寺的另一特色則是這裡薈聚了東土大乘佛教,南傳小乘佛教與藏傳佛教三家不同風格的廟堂,各燃香火,同榮共存。想來寺名“圓通”應是取意“法法圓通”吧。而在雲南這一多民族、多信仰的地方,有此名剎通融諸方,這般的寬容大度,均化如一,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氣魄所在。縱觀當今異教相爭,兵戎相向的亂局,越發體會出千年集韻的漢唐遺風。
在圓通寺仰望山上是當年吳三桂修建的行宮。在中國古代寺廟帝所是平等的,圓通寺中就有一橫幅“等視眾生”。這位平西王吳三桂權傾一隅,修行宮於寺院之上,怕是早懷問鼎中原之念了。怒發沖冠為紅顏,也就會想到那位江南名妓陳圓圓了。昆明聞名遐邇的金殿就是吳三桂與陳圓圓的避暑行宮了。明末亂季,吳三桂鎮守山海關。闖王入京,快馬探報吳三桂府第被圍,吳三桂認為身居要位,遲早李自成會招安重用的。當第二次得到家產被抄時仍未在意。第三次快馬來報愛妾陳圓圓被闖王部將劉宗敏強佔為妻時,他終於不可忍了,通過已降關外的母舅祖大壽借兵入關,引來數百載清宮十三朝。當征塵漸落,封居雲南的吳三桂曾有意立陳園園為正室,陳卻認為自己出身卑微,未可承位王妃,於是吳三桂便造此金殿行宮供其養居。整座金殿悉由銅鑄,窗閣爐鼎,莫不如是;燦若金華,更得四面茶花襯映,十分壯觀。殿內供奉的是道教真武大帝。有趣的是這尊龜蛇化身的玄武星神並不具有通常的天威神顏。原來,吳三桂命人將自己的形像留在了真武的臉上。今天的人們,如欲一睹吳三桂當年形容,只需來這兒看上一眼便是了。
亙古以來多少帝王將相自願身比神壇,或佛爺度化,或天帝下凡,只需翻看二十五史的各代開篇,真是熱鬧非凡:有借人之口的,有直言不諱的,這也可算作“包裝”的開端吧。往事俱如風煙去,漫卷殘雲化新天。我要去大理古國看看南帝段氏的故裡了。
大理白族自治州並納了下關,政府機關也盡遷下關,老城則保留為旅遊景點。大理古城保存尚好,僅存的一座城門已辟為景點,門樓上書“文獻名邦”四個大字。步入古城舊裡,依稀可辨當年風貌,店舖林立,繁華依然。在城樓遠望可見到著名的崇聖寺三塔。而今寺院早毀於兵火,而三塔屹然聳立。三塔還經歷了一次大地震的劫難,其時兩座輔塔傾斜而中央主塔則從中震裂,幸而在余震中又安然合縫,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主塔基座下題壁有“永鎮山川”,塔身巍然,背靠峰巒起伏的蒼山,真有些“歷劫了無生死念,經霜方顯傲寒心”的境界。塔分十六層,是海內少有的偶數佛塔建築。據說當年統治大理的段氏為顯示大理國力而戳力建造。當時並無先進的塔吊機械,塔身壘建是先修設土坡,利用斜坡運送石材,塔建成後再拆移土坡,那土坡方圓曾達五十多裡,至今周圍一些地名還取材於此舊典。寶塔在佛經裡又稱為“浮圖”,是鎮妖辟邪的象征,而大理國確乎憑此於風雨搖曳中偏安西南。趙匡胤建北宋時,因國力未壯又比鄰遼、西夏等虎狼之邦,毅然劃界金沙江以南不歸宋土。大觀樓長聯中的“宋揮玉斧”即指此典故。大理國因而幸存,直至元初,世祖忽必烈跨革渡江,攻陷大理。
由三塔寺驅車向北則到達了有名的蝴蝶泉了。電影《五朵金花》中的插曲“蝴蝶泉邊”唱響了大江南北,許多人慕名來尋金花。今天的大理就有許多外地來的上門女婿,其中還有不少金發碧眼的外國“阿朋”呢。大理有一條外國人街,街道不長,卻會集了許多旅居大理的外國人開的酒吧店舖。來到蝴蝶泉邊,雖未親睹彩蝶紛舞,那一潭清冽碧綠的泉水倒也沁人心脾。
蒼山洱海,相伴成名。來到大理少不了去洱海泛舟一遊。大理以“風花雪月”聞名,即“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這四景也薈翠於白族姑娘的頭飾上:彎彎的包頭形似月,白色的絨簇象如雪,點綴的山茶花自然就是上關的名花了,而垂於左耳邊的一縷縷飄穗則是下關風了。遊船行於洱海之上,風行浪湧,碧波盪漾,猶如置身海上,怪不得它會被稱作“海”。巡行中來到一個小島,那就是洱海中知名的“小普陀”了。島上盡地建了一座觀音廟,面積有七十多平米,這也是我見過的最小的廟宇了。船上的遊客紛紛上島來遊覽,片刻間便塞滿了整個廟堂。回到船上時,正趕上了白族歌舞表演“三道茶”,為遠道的賓客奉上三道茶是白族人的待客禮儀。第一道茶茶濃味苦;第二道茶卻甜香馥鬱;第三道茶由花椒等熏就,入口回味無窮,正所謂“一苦二甜三回味”,品名之下倒似人生的縮影。
洱海向東去便是雞足山了。這座山的出名源自“拈花微笑”的典故。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在靈山會上說法,上座坐了許久也未開口,大家正奇怪著,佛祖拿起座前的一支花,轉弄起來,誰也不懂是怎麼會事。坐在一旁的迦葉尊者忍不住了,就“破顏微笑”,釋迦牟尼見他知會了自己心意,便當眾說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後來又把一付袈裟和飯砵交給了迦葉,囑咐他“我涅磐以後你不許死,要到下一個劫,慈氏佛(即彌勒佛)出世,把衣砵傳給他”。迦葉後來便遁入雞足山入定,留形住世,算來現在仍應活著。而那教外別傳則是興於後世的禪宗了。永恆的“拈花微笑”並未見載於佛經,而衣砵傳人則確是記錄在《大藏經》中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菩薩入定,未可驚擾,遠方還有一處麗江古鎮在等著呢。車離大理沿著新修的公路盤行而上,到達了海拔三千米的麗江。知道麗江是緣於三年前那場震驚中外的大地震。後來在麗江地震局,我找到了記有當時情況的紀念碑。重建的工作做得的確很好,沿途各處幾乎看不出劫後余生的樣子。萬幸的是那有名的大研古城完好無損。麗江是納西族聚居的地方,修建大研古城的土司因宋朝皇帝賜封,便緣“宋”姓“木”了。因避諱四周城牆喻意“困”字,在建城時就取消了城牆,而依照“八陣圖”象形八卦建了這古城,沒有向導領路,還真容易迷路呢!步入古城滿眼是明代建築風格的納西民居,流水繞屋,好像是來到了江南水鄉,又像是拍古裝影片的拍攝現場,所不同的是這兒確實生活著生於斯長於斯的納西族居民。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許多民宅改建成為店舖、酒吧、茶館、飯莊,還有納西古樂的表演場。然而眾多遊客的到來似乎並沒有打亂原有的秩序,一切還是那麼地從容井然。穿著納西族服裝的男女老少各行其是的走在這數百年歷史的古街上,也有在自家門口安然就著淌過的溪流洗衣聊天的。於是那些從匆匆都市洪流中擠出來的遊人們也漸漸地融入了這一切,這兒真有幾分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呢。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碧空艷陽。因為地處高原,春日分外燦爛,直曬得心裡也亮堂起來。到了下午,早早地,月亮便掛在了天邊,眼瞅著日頭落下去。納西族最早是來自於黃河流域的遊牧民族,逐漸地南下到了麗江一帶才定居下來,從母系氏族社會跨到今天。納西族婦女勤勞能幹,婚後更是裡外一把手,做丈夫的倒悠閑得很。我親眼看到一位在工地上利索地馱運一袋水泥的納西婦女,而她身後則是兩個同搬一袋水泥的當地男子。據說有一次,一個去趕集的納西婦女正背著背簍趕路,背簍裡升起一股煙來,同行的路人趕緊潑水滅火,沒想到是那女人的丈夫正在背簍裡吸煙呢。
當夜色降臨大研古城的時候,正是各處納西古樂上演的時間。納西古樂是東巴文化的一枝獨秀,近幾年更是揚名海外,吸引了眾多專門研究的學者。納西族因偏居異域,少受外界影響,其文化中獨存了唐以來的樂韻舞風,也一直使用著象形文字,這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見的。如同許多古老社會,其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本族的祭司,即“東巴”,正是他們繼承、傳揚著不朽的東巴文化,直至今天仍能朗讀用象形的東巴文字書寫的經卷。現在麗江地區仍有十幾位七旬以上的老東巴。我在古鎮的東巴宮裡,就見到了其中一位,年過古稀之齡仍能同時吹響兩只牛角號,並能輕快地跳原始的祭祀舞蹈。唐玄宗御制的古曲即元曲的原調都留存在納西古樂中,在本世紀末仍能聆聽古樂回旋,不免感慨“此曲只應天上有”了。所幸納西族的年輕一代也在繼承著這曠遠幽古的樂舞。當年輕的演員在台前傳唱著千年的古曲時,我注意到了老東巴正微笑著頷許著,心頭突地略過一絲暖意。一個民族,只要其文化仍存,那精魂便將永存不散,這也應是“興滅國,繼絕世”的春秋大義所在吧!
離麗江古城不遠的黑龍潭是另一名景。在潭邊可以清晰地遠眺那神秘的玉龍雪山。潭水清清,更有一群群鯉魚遊來遊去。有意思的是這兒的魚喜食瓜籽,並能將瓜籽殼兒吐出來。潭邊專門有瓜籽賣,好奇的遊客少不了一試,還真是那樣呢。
既然望到了雪山就不可不前去一睹為快了。從麗江城到雪山腳下也要開車一兩個鐘頭呢。這玉龍雪山是離人類居民最近的一座雪山。主峰海拔五千五百多米,覆蓋著七千萬年不化的冰川,因為山體是風化的石灰巖體,極為難登,世界多國登山隊都在此望峰興嘆,這座山至今仍是人跡未達的處女峰呢。峰頂常有十二級的龍卷風突襲,曾有人想用直升飛機降落主峰未果。在當地居民眼裡這是一座神山。一路上經過一片開闊地,這裡是當年陳納德將軍飛虎隊的臨時機場,只是環境惡劣,後來就荒棄了,當年不幸墜機的遺物今天仍散落民間。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條直達雪峰,垂直高度千米的索道正式落成了。這是一條被意大利索道專家題為人間奇跡的索道,用時一年半建成。因為冬天嚴寒,每年只有近半年月份可以施工,山高路險,天工開物,有志者事竟成。借助這索道,來到了海拔四千五百零六米的雪山上,再沿棧道上行便觸到了千萬年的冰川。乘興敲取一小塊兒冰放入口中,冰瑩的雪水化了,竟有些甜意。抬頭仰望是那高不可攀的扇子峰主峰,俯瞰則是層巒伏首,碧空萬裡,人像是站在了天外。絕塵世外,盪氣回腸。
只惜高處不勝寒,下得山來,又去了山下的雲杉坪。千金難買回頭望,在雲杉坪草甸回望玉龍雪山,叢林襯托,更顯巍峨峻拔。山下風和日麗,溫暖宜人,只是花草未識春歸,否則會更美。聽說玉峰寺的萬朵山茶剛剛盛開了,於是匆匆趕去,惟恐辜負了天公美意。那萬朵山茶是栽於玉峰寺的山茶樹王,每年花開二度,一次能有五千余朵,故稱萬朵茶花。步入玉峰寺,沿徑登上建於高處的茶園,一眼便看到了那艷艷的萬朵山茶,古枝虯勁,紅芳盡吐,花朵要比普通茶花大許多,且是重蕊的,據說移枝別載卻再也結不出這般花朵。看來非此一方水土不可。此茶由寺內一老僧培育,老者八十有余,身體康強,也許是得花神庇佑吧。在寺裡還見到一位由甘孜來此的活佛,交談之中得知他五歲時即証得靈童轉世,肉身活佛,文革期間未能幸免,倒也隨學了漢語,現在仍行走於拉薩、甘孜、麗江之間。玉峰寺也是雲南之行的最終景點了,在活佛的“紮西德勒”聲中,我也該回到親人身邊了,悄悄地轉身,道一句納西語“淚多多”(再見)!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此刻卻上心頭,留詩一首:
雲南春早寄身行,
奇山秀水畫中遊。
萬朵山茶花正艷,
一片相思認歸程。
(1999.3.6)■〔寄自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