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月刊總目錄
本期目錄





@1999/05

祥子

  在閱讀時,我努力把“誰”放在視野之外,而集中在“如何說的”和“說了什麼”上。我不是不關心“誰”,我只是覺得“誰”更是一個發行的問題。

  因此,在考慮一份出版物的品質時,我有這樣簡單的三問:誰在說話?為誰說話?向誰說話?把“創作者”、“發行人”和“消費者”這三個關系曖昧者代入“誰”裡,變問號為句號,所產生的種種組合也是出版物可能採取的各種社會姿態。再進一步,如果可以把代入上述問題的“誰”具體成為一定的社會群體、利益集團,一個出版物所具有的社會角色也明顯了。

  在接近“出版自由”的社會裡,單純從“品種量”和“總零售量”上說,即使我們不計入各類專業/行業性技術刊物,絕大多數的出版物仍然會是“發行人在說、為發行人說、向發行人說”的小群體出版物,離開獲利、立言的企圖遠一點而近於一種遊戲、娛樂或競技活動,一種先哲們呼喚的以美為善的狀態。而從“本刊零售量”上說,最多的會是“消費者在說、為消費者說、向消費者說”的流行出版物。而在這兩類之間,將很少有其他類型刊物的生存地。而在另一個極端,在一個完全沒有出版自由的地方,“創作者在說、為發行人說、向發行人說”的“參考讀物”也會比上述兩大類型多。唯一能同時盛行於兩極的只有“發行人在說,為發行人說,向消費者說”的宣傳廣告等各種“教材”。

  處在這兩極之間,在一種從“不自由”進入“有限自由”的出版環境中,才會有《橄欖樹》的存在和成功的可能。通過盡可能地同時減低發行人(《橄欖樹》編輯部)和消費者兩方面已有審美/社會價值觀的幹撓,《橄欖樹》為創作者提供著一個比同時代的“常型”刊物更自主些的表達空間。這樣的“為作者傳言”的刊物,在“不自由”的地方不可能,在“自由”的地方不必要。只有在普及的個人大眾傳播手段和高速文獻檢索成為現實(真正意義上的“出版自由”)之前,類似《橄欖樹》這樣“由創作者說,為創作者說,向消費者說”的發表空間才有它們存在的價值。

  這價值的實現自然有與之成正比的代價。單是本屆編輯部就失去了作用甚著的馬蘭、詩陽兩位副主編和吳晨駿編委,而在《橄欖樹》作業中有關鍵貢獻的京不特和嵐兩位編委一時也不再能過多地涉及日常編務。我自己,要再連任一屆主編不用說也很勉力。四歲多的《橄欖樹》越來越接近我們的辦刊宗旨,發表越來越豐富多元,作者和讀者,相應地,也來自更多不同的背景、年齡和取向。但從存在形式上來說,除了今年三月起開始試行的「現場」文化網站作為《橄欖樹》萬維版的擴展,她基本上和二、三年前也沒有什麼不同。

  可是我們不能因此就肯定今後(明年、秋天、下個月…)《橄欖樹》的存在形式仍將不變。《橄欖樹》的出版形式有賴於以作者為主的社會支持,有賴於出版自由的發展(經濟政治和技術上的),也有賴於新的編輯、發行、制作志願者的不斷加入。如果您有刊物編輯、公關發行或計算機網絡管理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樂意為《橄欖樹》的編制發行做些事情,歡迎隨時和《橄欖樹》編輯部聯系。來信地址: assoc@wenxue.com



▲ 回本頁首
● 返回主頁

橄欖樹文學社發行。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印。 © 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 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