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香村言】
橄欖樹文學月刊◎ 一九九九 年四月期
欄目編輯:吳晨駿、祥子

楚 塵

不和諧音:現代文明的變 調與失調

◆啟蒙的幻想與神話:斷裂還是延續

  誰曾想過那最深刻的,誰便愛那最現 實的。
--荷爾德林

  在今天,任何奢談啟蒙的努力與費心都益發顯 出滑稽的樣子,抑如現在的我,我的嘴唇與目光是 彎曲的--彎曲得使我的思慮也有了夸張的蛛絲馬 跡可尋,以致我想借助表達的手指與筆尖也稍稍有 些力不從心。
  在未來的文明史上,後人們將有機會目睹這樣 一個尷尬的歷史間隙:自素有“啟蒙運動”之稱的 新文化運動沿襲至今--甚至更漫長的今後(10 年?50年?100年?……),我們這個古老的 泱泱大國將史無前例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嚴重匱乏 的“文化真空”,它的裡面,再也不會散發出耀眼 灼目的光亮,再也沒有一個強大的獨立的學統來支 撐這段無奈的民族文明史的空隙。
  縱觀世界文明史,這段漫長的、不見天日的蹣 跚、遲緩而艱難蠕動的進程比起任何一個民族的轉 型期是極其罕見的。作為活著經歷這場難堪的境況 的知識分子還有什麼理由不低下慚愧的頭顱?!因 為你們早已陷入一個頹然無生氣、毫無自己的思想 光芒照射的境地。為什麼不放下無聊的、令人厭倦 的、毫無意義的學術糾紛,為什麼不能夠捫心自問 ,尋根究底,是什麼原因在我們的文化背後搗鼓了 這個絕無僅有的危機?
  而在另一個世界,一個與此相仿的歷史空間, 德國的思想文化即便遭受兩次世界大戰的劇烈蹂躪 ,卻仍然掩蓋不住它的倔強崢嶸、桀驁不馴的凌厲 之姿,這個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人類史上最慘 烈最殘忍的奧茲維辛的制造者,卻為何孕育了一批 又一批思想家?
  批判理論家霍克海默、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 証法》當數那一撥著作中的上乘等第,而且他們的 非凡、敏感、銳利的省察力,不僅穿越了那個脆弱 的歷史空間,同時即使要和那些偉大的前輩們一較 軒輊,亦毫不遜色。
  其實,對於文化狀態的研究與俯察,法蘭克福 學派成員們聯袂出擊的群體力量是強大而劇烈的, 是史無前例。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中,當數他們最 有權利對文化這個詞的多重含義及其矛盾的含義發 表精辟的見解。因為二戰期間,他們總是在英美文 化環境與德國文化環境之間來回輾轉,既是旁觀者 又是參與者的角色,培養了他們對文化“異味”的 獨特的嗅覺。而霍克海默、阿多諾更是顯出卓爾不 群的準批判家的光輝形象,無論其處在何種文化境 地,他們的感情總是與他們所遭遇到的具體的文化 模式格格不入。而從魏瑪時期的新的、技術化的、 鮮為人知的群眾文化及納粹的偽民俗文化和美國3 0、40年代的大眾文化獲得的經驗,使霍克海默 、阿多諾更能全面掂量文化概念的份量。所以,從 他們極不一般的經歷中,我們也就能夠理解他們兩 個何以要把“文化工業”與“大眾文化”微妙地區 別開來的原因。
  歷史發展到今天,任何層次上的文化都事實上 被馬克思在19世紀中葉揭示的商品化過程所滲透 了。因而,無論是對法蘭克福學派所處的時代還是 現在或者更遠的一段未來時期,文化工業這個概念 是比較準確到位的。難怪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寧願用 含蓄的術語“文化工業”而不願用大眾文化或群眾 文化這種術語進行表達;對此,他們曾作過解釋: “我們之所以用‘文化工業’取代‘大眾文化’是 為了從一開始就排除與它鼓吹者相一致的那種解釋 --這裡有點像從群眾本身自發地產生的文化問題 ,即現代大眾藝術形式的問題。文化工業必定和後 者迥然有別。”
  很明顯,文化工業已經成了啟蒙精神自殺後的 產物,而且借助技術的超速發展獲得了極度膨脹的 “絕妙”機會,並以扼殺自然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
  如果說,自盧卡契以來的人們把階級沖突視為 歷史的原動力--一直是作為他們考察歷史發展的 跳板的話,那麼,他們在霍克海默、阿多諾面前終 於栽下了狼狽而愚蠢的跟頭,因為霍克海默、阿多 諾在《啟蒙辯証法》一書的開頭就用人和自然之間 的沖突,一舉取代了階級沖突作為歷史原動力的目 光短淺的保守說法。盧卡契們自有其歷史的局限, 不必過多指責。但是我們在此需要清醒的是,自此 以後,啟蒙和真理這兩個概念,再也不能理解為單 純思想史的,而應理解為現實的。因為在霍克海默 、阿多諾的眼裡,文明已被推上了斷頭台,全部的 文化,不管是上層的文化還是下層的文化都包含一 種野蠻的因素。所以,只有對這個由利潤和貧困、 飢餓和優裕、無辜的痛苦和偶然的幸福支配起來的 世界進行猛烈的抨擊和批判,才能解放人類對世界 的恐懼與迷信,致而達到現代啟蒙的真正初衷。霍 克海默、阿多諾二人依賴這一基礎出發找到了啟蒙 辯証法的依據:即在多種矛盾中見出最普遍的矛盾 --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的分裂。它們的分裂導致 了以作為整個生活方式的文化與以精英定義的文化 的對立。而克服這種分裂在他們眼裡是最先要迫切 解決的問題。但是,他們又認識到不可能在文化本 身中獲得解決辦法,也不可能因為上層文化崩潰為 現時代的平凡生活而產生解決辦法;相反,他們則 進一步清醒地認識到“在文化批評的多種動機中, 一個最為長期確立的和核心的動機是這樣一種謊言 :文化創造了一種和不存在的人相配的社會的幻想 ,它隱蔽了產生出所有的人類作品的物質條件。” 所以,為了對斷裂的文化現實中的解放潛力進行挽 救,阿多諾認為有必要把內在的批判與超越的批判 結合起來。
  然而,在20世紀中葉,真正的結合是令人沮 喪的,阿多諾不能不感嘆找不到一種滿足其自身要 求的方法。但不管怎樣,阿多諾還是保留對文化問 題的批判的優勢。與阿多諾相仿,霍克海默也看到 啟蒙客觀上變成了瘋狂,而且這種客觀的變化是瘋 狂地自我旋轉著的社會的產物。這樣,他與阿多諾 不謀而合地提出了啟蒙的新理論:“啟蒙本身是對 自己的絕對否定,它不是進步的直線式的實証主義 ,而是通向新的社會野蠻、通向它自己制造的、管 理的世界的強制集體的途徑。”
  這就是說,啟蒙已經偏離了原初的文明教化功 能,它現在追求的是一種使人能夠統治自然的知識 形式;而在這個過程中,“理性最初是作為神話解 毒劑而出現的,但是後來,它本身卻變成了一種新 式神話。”
  今天,整個世界、社會的軀體完全被“技術” 這個新鮮的血液所充實、膨脹。一個又一個現代科 學的偉大發現,不斷削弱了理論教養的前進的動力 。人類不是進入一個真正合乎人性發展的狀況,而 是被拋入一個新的野蠻之中,但這種野蠻並不是直 接的暴力,更不是赤裸裸的野蠻的痕跡的呈現。它 處於隱蔽之中,恰恰是溫情的,投大眾所好的,一 般人是意識不到的。這種背景下,技術控制了人, 而不是人利用技術獲取了便捷,個人的每一個進步 都是以犧牲為代價的;大量資料的堆砌代替了洞察 能力,專家代替了有思想的人。它打破了從前世界 變化的常規慣性,新的詭異、怪誕的、光怪陸離的 現象,使人的生活秩序與從前相比無疑翻了一個跟 頭。
  伴隨技術的進步,人作為人,作為理性的承擔 者的概念已趨成泡影;而歷史的目標也走向了它的 反面--它不應是對自然的反抗,更不是對自然的 統治,而應同自然和解。但事實上的不可逆轉的悖 離使一切文化都成了類似的,形式上的獨立並不能 掩蓋它們的相互聯系,文化現象癒來癒演變成少數 人操縱的產物。
  今天的人們,難道就這樣甘心耽於作為誘餌的 技術中的舒適,而失去對這個世界應有的警醒?


◆審美即革命

  救贖這個日益頹敗的世界的唯一因素 是美和藝術,因為藝術是“對破碎了的幸福的許諾 ”。
--阿多諾

  一切都在破碎,一切都無法還原,並且世界仍 然以可怖的圖式展示著自己被野蠻地摧毀的痕跡。 今天的人類,儼然已難以躲避一次又一次的重創, 以致元氣大傷。但這種重創是隱性的,是溫情式的 、虛假的“幸福的繁榮”;戰爭、核武器、自然災 害反而成了次要而無足輕重的存在。罪禍魁首的技 術首當其沖地成為一支對人類產生最強大的攻擊性 力量,它以滿足人的欲求為誘惑基點,不斷吞噬著 人的個性,人裡面的屬於人自己的東西日益稀少… …
  事物越來越走向了它的反面,任何經過刻意的 意志轉移都是枉費心機。文明的鏡子已被擊碎,進 化成了退化,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虐者,均顯得面 目全非。人們不能不擔心:未來的社會是由人還是 由物來控制?精神的位置該放在何外?一些在從前 不是問題的問題如今又變成難題,世界難道要以毀 滅的方式才能重新開始輪回?在兩種極端的背景之 下(即物質與精神的嚴重分裂),現代人的空虛感 與迷茫感油然而生,孤獨似乎成了人的存在與本質 。
  尋求人的現實解放,成了馬爾庫塞一生中最為 自覺的問題,這位富有理想精神和激進的批判品性 的思想家敏銳地發現:一個在物質-科技-機器- 合理化-單調重復……等一系列單一層面上的現代 人的命運已經陷入了精神需求--感官功能異化的 漩渦中,人們不由自主地被社會系統有效地控制並 被利用與塑造,技術以其脈脈含情的撫慰方式為人 們提供了優裕安逸的環境,它轉移並緩解了人與現 實的緊張關系;這樣,沒有了利益的需要,也沒有 了生死悠關的需求迫使他們進行反抗:因為他們完 全被現存的制度所整合並且待遇良好。更為可悲的 是,多數人不能聽或根本不理解激進的批評。結果 ,人們沒有自己的聲音,也沒有按人本來就具有的 內在感情和能力活動,而是按照不屬於自己的異化 的行為方式行事。馬爾庫塞面對這一世界顛倒的圖 式感到觸目驚心,他悲哀地發現:科學技術創造了 嶄新的生活方式,滿足了那些可能會反抗的人的需 要,促進了人們與現存制度的同一。他發現“如果 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一樣的電視節目和遊覽同一 個娛樂場所;如果打字員打扮得像她雇主的女兒一 樣漂亮;如果黑人有一輛凱迪拉牌汽車,如果他們 全都閱讀同一份報紙,那麼這種同化並不是指出了 階級的消失,而是指出了為保存現存制度服務的那 些需要和滿足被下層人民共享的范圍……”。馬爾 庫塞認識到在這種現狀之下極有可能使自由主義為 極權主義所替換,因為人對自己正被現存制度同化 這一事實是麻木不仁的。
  試圖通過審美方式對這種現代命運進行批判, 是馬爾庫塞最為傾心去做的事情。多年來,把馬克 思主義與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相結合的嘗試,使馬 爾庫塞更能全面重視哲學的力量,他尤其注重對人 的欲望、行為與痛苦、自由與幸福問題的探討。在 整合、改造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與元心理學構成 的人類學基礎上,馬爾庫塞認為只有在人性結構的 深層--本能中,徹底對人的攻擊性與破壞性本能 進行改造,社會的變革才會有一個深厚的人性基礎 。但是,這一切並不能通過社會變革獲得成功,而 只有憑借藝術--審美的方式才能達到。這一點, 馬爾庫塞與阿多諾的內心主張構成共識,他也寄希 望於一種以藝術、文學為中心的“審美之維”的革 命,他認為只有通過“這種作為‘基礎之基礎’的 人的內在審美-感覺-欲求-本能層面的改造,才 能在根本上造就創造一個新的前提--嶄新的人及 心理-觀念結構。”
  然而,盡管馬爾庫塞將自己的理論根據的視野 放在學生運動上,放在更廣闊的社會群體甚至大眾 中,它收到的效果是些微的,甚至是失敗的。事實 上,他的“審美之維”實際通向的是人的本能解放 這個“烏托邦”構想,這一結果也使他的“新感性 ”的論調表現出了一種找不到歷史現實的悲壯色彩 。
  痛擊與回避現實都不是解放的由衷辦法,難道 我們就甘於永遠沉浸在霍克海默與阿多諾那種悲涼 心情下的尖刻而無望的敘述中?!--“我們所疑 慮的並非遍布大地如同地獄一般的現實圖景,而是 沒有沖破這種現實的合適機會。在今天,如果還存 在著我們可以把傳遞訊息的責任交付給他的人,那 麼,我們決不饋贈給個人(他已無力),而是饋贈 給一個想象中的証人--只要他不會與我們同歸於 盡。”
  拉開一個批判距離以便與社會規范和體制保持 不妥協的念頭,使馬爾庫塞透過技術決定論的陰影 察覺到,日常意識已經模糊了合理的現象和不合理 的實在之間的界限,而工業社會具有一些工具,它 可以把形而上的東西變成形而下的東西,把內在的 東西變成外在的東西,把心靈的探索轉化成技術的 探索。既然現實社會在完善人的文化所承諾的理想 方面是無精打採的,那麼人們只有憑借藝術尋求幻 象,因為只有幻象才能把持久快感的審美承諾化為 短暫滿足的體驗時,才能平息人們內心焦慮與蘊育 的反抗力量。然而藝術不能贖回其承諾,現實亦是 如此。
  因此,呼喚一個作為現實形式的藝術是最為緊 迫的事情。馬爾庫塞認為藝術的先決條件即是徹底 看透現實,同時也對現實視而不見--壓抑其直接 性,以及壓抑對它的直接反應。這裡的藝術的認識 功能再也不能遵從和諧的“美的規律”,因為今天 的不斷翻新、詭異的藝術姿態已完全與從前分離開 來,致使藝術的傳統形式土崩瓦解。把藝術當作政 治實踐,是馬爾庫塞內心的一種宏大的社會構想, 他認為唯其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重新蘊含新的社 會改造的生機。在他看來,革命是最能解放出人的 美感、快感、被壓抑的追求愉快的本能的,而藝術 在其與自身幻象的抗爭中,逐步加入到與現存權力 (無論是肉體還心靈)的鬥爭中,加入到反控制和 反壓抑的鬥爭中,藝術完全可以借助其內在的功能 ,而成為一股新生的政治力量。
  藝術創造出一個與現實極不契合的世界,一個 “顯現”、幻象、現象的世界。然而,正是在這種 把現實變為幻象的轉化中,也只有在這個轉化中, 表現出藝術傾覆性之真理。即使是微弱的希望,即 使是絕望中的希望,但這個浸存著期待的遙遙無期 的“烏托邦”式的審美憧憬,或許比其余的一切更 能驅散過去與現在籠罩在我們頭上的陰影,或許恰 恰正是在其中包含著任何超越現實和解決的真理!


◆搖擺的精神與人的危機

  人類一直自甘扮演著聰明的傻子角色,並在麻 木不仁中為滿足於這種愚蠢的角色而沾沾自喜。自 從人類踏上文明進程的那一天起,文化和進步便成 了人們在“快樂原則”中享受世俗榮耀的天然屏障 ,它遮弊並掩蓋了生活的真相,“生活在別處”似 乎成了這個時代的墓志銘;享受生活的人,在世俗 生活中逍遙自在從不省察個人行為的人,幾乎成了 真正埋葬生活的人。與此同時,伴隨文明衍生而來 的技術世界幾乎毀掉了人類延續經年的自然世界, 它以不容分說的姿態消蝕了人的個性,而在它的作 用下,世上最聰明的與最愚蠢的人之間越來越趨向 於構成共性,它把人逼向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絕境: 此人可以成為彼人,個性的泯滅使人與人之間的差 別幾乎縮小至零,技術壓制了人並把人間接地利用 起來,人的自由成了真正的不自由,世界在其中也 似乎變得矛盾起來,它是簡單了還是復雜了?
  一個多世紀以來,關於人類境況的問題變得比 任何問題都更為緊迫,一代又一代人根據自己的觀 念,努力並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與那些遠去的日 子相比,思想中嚴重缺鈣的現代人相對而言是孱弱 的,精神上的寸步難行只能讓這個蒼白的世界更加 蒼白,這個世界或許什麼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對 世界與現實充滿反抗力量的批判精神,我們只能哀 嘆這個時代缺少比尖刀更為銳利的旗幟。
  尖刀般旗幟的影子,已退回歷史的深處。十八 世紀,像存在於那個時代深淵裡最閃亮的火燄-- 偉大的具有天才般遠見的歌德預見了未來的可怕前 景,他是那個逝去的時代裡少有的具有獨立思想卻 又充滿不安的預感的人,他說:“人類將會變得更 加聰穎敏悟,但不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更 加充實。我預見那一天,上帝不再喜歡他的創造物 ,他必將再次毀滅這世界,創造一個新的開端。” 歌德的話在當時幾乎無人願聽,甚至招來了非議和 譏諷,人們對待他的話無異於對待一個瘋子的夢囈 ;然而,在今天,他的話仍然震耳發聵,我們似乎 正看到歌德的擔心已趨成可怕的事實。在人類的精 神批判史上,與歌德同時代的席勒、克爾凱戈爾、 司湯達、費希特、伏爾泰、盧梭……等一批思想家 無不對他們的時代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之後, 他們的晚輩,不僅沒有放棄繼承他們的批判精神, 而且把對近代批判的主題上升成批判理論,使批判 水平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霍克海默、阿道 爾諾、馬爾庫塞、本雅明、洛文塔爾、弗洛姆…… 等一大批思想家幾乎窮盡了自己一生的努力。在世 界大戰之前和大戰期間,斯賓格勒、森瑙也寫出了 兩部最出色地反映那個時代的著作:《西方的沒落 》與《時代的批判》。
  比起他們,德國人卡爾﹒雅斯貝爾斯對社會與 人類的批判力量毫不遜色。然而,奇怪的是,在中 國知識界,《現時代的人》( 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似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許是法蘭克福 學派具有強大的群體力量的緣故,雅斯貝爾斯雖然 與他們同處於一個相似的境況和時代,但他當時的 孤單身影只能使他暫時地倍受冷落。今天,一切都 早已時過境遷,他理應引起世人的關注。他的這本 著作以其銳利、獨有的敏感和對現實的高度省察力 對作為精神的人在現代的命運和處境進行了全方位 的考察,並提出現代人的精神使命,就是要在日益 機器化的世界中反抗人的機器化,不能讓無信仰、 無精神的“自我遺忘的安寧”在膨脹的物欲世界裡 肆意橫行。這樣的審視和批判,或許才能使人更能 成為人。
  未來的人文學科應該以激進與鋒利的批判為主 旨而直面、透視、剖析整個社會和人,它應當為蒙 污的人和世界提供一絲微弱的光亮。而不是像現在 的學術界為一些莫名其妙的話題眾說紛壇、莫衷一 是,以致喪失了自己的激情與想象、靈感與語言, 形成了“集體的自言自語”的可怕現象。今月依是 古時月,今月何曾照古人?失望的歌德們或許正站 在上天之端黯然地打量著這個貧乏無力的世界。
  從容觀照人現在的行為對未來可能前景的影響 是雅斯貝爾斯批判的主題,以致讓我們從來沒有像 現在這樣因我們對自身的無知而感到吃驚和好奇, 感到愕然和難堪的了。可憐的人類--自從柏油馬 路、鋼筋混凝土阻礙了他們親近泥土的機會,也就 使他們離開了自己的生存重心。以致現實的標準在 他們的眼中就在現實的生活方式中,沒有第三只眼 睛幫助自己,他們懶得尋找別樣的幫助,因為滿足 感佔據了他們的心靈,物欲填補了他們的虛榮心。 這種標準以扭曲和摧毀生活為已任,成為反叛自然 生活的角色。在城市的任何間隙與角落,人的耳朵 裡永遠充斥的是由他自己弄出的噪音,也是他們制 造了自己的紊亂的生活,現在與未來的生活秩序將 把人類的失控行為呈現得一覽無遺。而人能成為什 麼,似乎成了一個不言自明的東西。鑒於當前的人 已經認識到自己不過存在於被歷史決定了的變化著 的情景中,雅斯貝爾斯對當前的狀況進行了反思- -迄今為止,人們對自己的狀況是如何考慮的?它 是怎樣出現的?一般所說的狀況是怎麼回事?它表 現在哪些方面?當今對人性問題是怎樣回答的?人 類的發展前途怎樣?今天如何理解人的存在?精神 的衰敗及其可能性在哪裡?雅斯貝爾斯冷靜地察覺 到時代的病態在於缺乏良心,而不是神經失常。並 且,他以審慎的態度對當前的生活秩序的危機進行 了剖析:“構成人類世界幾千年的東西正面臨崩潰 。新世界作為生活必需品的供給機構而產生出來, 它迫使一切事情、一切人都為它服務。人似乎正在 被變成實現目的的手段,變成自己的目的和意義的 東西。”
  上一個世紀尼採講“上帝死了”,二十世紀富 科講“人死了”,而現在我們所面臨的事實是二十 世紀也行將消亡,對於活著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我們 來說,雅斯貝爾斯的《現時代的人》好像是昨天為 我們寫就的,該書的內在氣息仍與我們所處的時代 氣息緊密契合,我們身邊晃盪的東西仍然是雅斯貝 爾斯批判過的東西。我們能否保持警覺,能否在紛 亂的現代生活中清醒地保持一顆寂靜的心,能否認 識到人的悲劇是做出了與自己本性不符合的事情? 而忘記了自己生存的根本,也就忘記了自己的生活 何以失真、走樣的緣由。



[ 主 頁| 作者索引 ]
橄欖樹文學社發行。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印。 © 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 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