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聲】
橄欖樹文學月刊◎ 一九九九年二月期
欄目編輯:祥子

伍恆山

讀書是我的方 式

  青年人有如開足馬力的機器,輕裝前 行,一路前瞻而絕不後顧;中年人有如奔 走著的駱駝,肩背上滿是行李輜重,一步 一個腳印,傴僂提攜,亦只有前瞻而無暇 後顧;只有老者對過去滿抱溫情,可以回 想並沉湎於過去。然而世俗社會,行事方 式,對於老者合適的,對於中年人卻未必 合適,因為各有自己的規矩方圓,如孔夫 子所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 然能從心所欲,卻仍不能逾越規矩,這個 規矩即是每一個年齡階層的人的本分,越 過了這個本分,就要視為不合道理。其實 對於中年人來說,回憶過去也是很自然的 一種感情,之所以造成忙碌的印象只是為 社會與生活所逼,不如此不足以應付紛至 沓來的人事,因此他們的感情被禁錮,乃 至揉搓成灰色的格調。但只要有一隙空暇 ,他們也自會在這個空檔裡做一些夢,或 將來的,或今日的,乃至過去的。而我之 回想過去,正與中年的曠味一般,乃是從 夜深人靜時偷得一點時光,而將過去鮮活 的印象加以溫習,借以寄托自己的對已逝 青春的追念。

  我記得八十年代我在北京讀書乃至買 書的情景,那是北京大學乃至北大新華書 店、海甸區新華書店以及琉璃廠各家書肆 所給我的莫大的愉快和幸福。我那時僅是 一個十八歲的青年學生,對世上許許多多 的事情尚很懵懂,而唯獨對於讀書情有獨 鐘,決不肯將一刻時光輕輕放過。當時我 只知道有讀書,而不知道人世間尚有其他 許多形形色色的誘惑。用“如痴如醉”來 形容我當時讀書的情景並不十分過分。我 怎樣去讀那些大量陌生的書籍,總結起來 ,無非是讀和看這兩種方式。所謂讀和看 ,似乎是一回事,其實是不一樣的,它們 中有些細微而罕為人知的區別,讀是發聲 的讀,而看是不發聲的。讀看的形式雖不 一樣,但它們的效果則各異。而從文章的 聲韻及一篇精神所在,則讀恐怕所得更多 。看又有它的內容,包括認真的,和相對 不認真的兩種,認真的是坐得端正,用心 用眼用耳用手用筆用紙,或作筆記,或抄 寫,或偶下評語,等等;相對不認真的即 是瀏覽,瀏覽務求豐富寬廣。發聲的讀, 即所謂朗讀或誦讀,其范圍不甚寬,大多 為經典性的文章,也包括史論以及詩詞等 ,即寬泛意義上的有韻之文與無韻之文。 讀在熟,不在多,在經常,不在熱烈;讀 得一分是一分的收獲,讀得十分是十分的 收獲。我從發聲的讀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 東西,直接的收獲是背下了不少的古文和 詩詞,有一些至今仍能背誦,最大的收獲 是能從這些文章中感覺體味到每個作者獨 特的韻味、風格以及用字用詞用句的方式 。然而到哪裡去搞到書來閱讀呢?我的閱 讀用書來源有兩種,一是借,從圖書館借 或從朋友借;另一個是買。借書有它的局 限,不可以常借不歸,在應用方面有一定 的困難,有些書是只有買才能得到效益的 ,因此便只有買之一種途徑了。說到買書 ,其中盡有無窮的樂趣和機會,至於它的 功效則可以兼閱讀與收藏於一體,並隨時 可用於查檢和溫習。借書的同時,我用家 裡給的零用錢去購買我需要的一本本圖書 。到後來買書成為我的一大嗜好,究其根 基就是在北大讀書的四年中打就的:只要 身上有幾個銅幣,我就可以花出去,用在 買書上。

  我的買書也有著它獨特的悲歡歷程。 因為家裡窮,零用錢沒有多少,要從生活 費裡摳出錢來買書對於一個貧困的農村學 生來說是一個較為巨大的考驗。然而我經 受住了這個考驗。八十年代出版已漸恢復 正常,書櫥裡擺滿了新出的圖書,文史哲 圖書特別受人重視和喜愛,正是在這些書 店,我將家裡給我的微薄的零用錢幾乎都 送進了櫃台,圖書與金錢互換之後,我就 只有任由衣服破爛,不再能添補。大學四 年,我總共買了不下五百冊的圖書,而衣 服卻只買過幾條運動褲,和兩三件軍用罩 衣褲。最讓人著急的要算櫃台上擺著朝思 夢想的圖書,身上卻囊空如洗,沒有比這 更讓人尷尬的了。為了要得到這些書,窮 極無聊時,我便只有向同學或朋友借。《 十三經注疏》就是如此買來的。此書剛到 櫃台時,我正巧碰到了,一見之下,便急 不可耐地想將它搬回去,可煌煌兩巨冊, 22.80元,足夠我一個月的伙食,我 不可能掏出這麼多錢來買這一套價錢不菲 的著作。然而這套書的誘惑遠非暫時的經 濟困難所能打消,而唯恐交臂失之的心理 重重地牽動著我,從而使我下定了決心。 我翻遍抽屜的每一個角落,也並沒有發現 足夠支付這一筆的資金,怎樣解決這個資 金短缺的問題?想來想去,唯一的辦法是 :借。

  當我從同學那裡借到足夠買下這一套 經典著作的錢時,書店已經開始打烊,我 都未來得及向同學表示感謝,就三步並作 兩部跑到校新華書店,捧回了兩冊厚厚的 書。這兩冊厚書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我 接觸到儒家的一些感性知識大都來自這一 部書。如今《十三經注疏》仍是我經常讀 看的一部書籍,它對我了解古代關於上古 和中古對儒家經典的理解提供了極大方便 ,特別可以與後來的《四書五經》注本作 對照,進而發現宋元儒與上古及中古儒的 差異。沒有這個十三經注疏本要想真正了 解古代對儒家經典的研究情況是很難辦到 的。除了北大校新華書店外,海甸的書店 也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海甸的書店遠較 北大書店品種豐富,這些書店座落在海甸 的一條街上,這是一條什麼街,它的名字 是什麼我已不能記得。但能記得大致的步 行路線:出南邊靠西的校門,越過馬路, 即從一條小道插進,然後右折,往前走不 到兩百米,就來到這條街,街的西邊至少 有兩家書店,一家新華書店,另一家為中 國書店。中國書店常有折價書兜售,其中 不乏好書,我的《康熙字典》即從這裡覓 得,而新華書店則是讓我掏錢最多的地方 ,我的《李太白全集》、《莊子集釋》等 書均從這裡購得。當然論到書的品種豐富 ,北京城最大的圖書集散地恐無過於琉璃 廠,到琉璃廠路程較遠,往返一趟不容易 ,因此我一年難得去上個三四回。但琉璃 廠有其它地方所不能比的優點,即古書特 別多,這正迎合了我的興趣,然而囊中羞 澀,使我不敢經常光顧。我有時到這地方 來,主要是為了瀏覽,看看有什麼類型的 書,這足可以開擴視野、增加知識。

  北大、海甸、琉璃廠這三處地方,是 我最初得益延及後來的人生第一站,也是 我步入知識海洋的偉大導師。它們是我孤 獨的樂土,是供給我養料的基地。想到每 回逛書店時的匆忙與滿足,至今仍使我覺 得深深的幸福。

  大學四年,我幾乎無書不讀,差不多 已達到忘我乃至無我之境,除了讀書我不 知有別樣的玩好和別樣的世界。我以每天 一冊書的驚人速度吸納著前代豐碩的果實 ,所謂頭懸樑錐刺股這種古代用功讀書的 方式論其本意原很勉強,而在我則是順理 成章的,無須做到如此可怕的地步。我的 對世界所得的了解源自於勤奮的讀書。勤 能補拙是我讀書所得的經驗。讀書給我打 開了一條通向知識、真理,通向世界與天 下的道路,它讓我的眼睛能看到遙遠的過 去乃至洪荒的世紀,也讓我能看到現在與 將來的走勢,我因此而能抓住現在,並走 向遙遠的將來。我從一個蒙昧封閉的鄉下 走到二十世紀末現代化的前沿,不能不說 是大學讀書給我的恩寵。而從大學走到社 會,以十年的經歷而得出的經驗,仍以樂 觀的精神去應付任何人或事,這種精神的 獲得是與讀書分不開的。我是將讀書作為 我的生存方式看待的。這其中有痛苦,也 有不足,但與社會的需要與文化的需要相 比,我仍覺得我的讀書無法跟上這個時代 的腳步,這不僅因為所學有限,總伴隨著 固陋,而更重要的是日見浮躁的力量漸至 於控制社會,我的力量單薄得無力改造一 個小小的角落而不免於懷有深深的痛苦與 焦慮。

  然而,縱使我的讀書毫不足道,但對 於自己視野的擴展與靈魂的休憩卻自有不 可磨滅的功勞。書籍的成箱累篋伴我度過 朝朝暮暮,在書中我思索,我閱歷,尋找 我的夢和世界,戾氣而化成繞指柔,常常 在不經意中,通過潛移默化而得到實現。 讀書的生活已將我鍛煉成抱有純潔理想的 永續的生命實踐者。我在書中看風景,看 世界,看我所不曾明白的事理,看我不曾 經歷的山川。這些在在給予我無上的愉悅 與歡快之情。一動一靜,生存或是毀滅, 均為相對的人生哲學。從社會活動的角度 說,也許我不該只沉浸於讀書生活中而無 所作為,也許我該將書本暫時拋開,而有 所行動,以免待斃於枯寂的書齋生活,從 而去組成另一道人生輝煌的風景線;也許 我仍將呆在原處,一如既往地沉浸在書的 氛圍中不能自拔,像真正的失敗者一樣, 將書齋作我人生奮鬥的避難所,獨自去品 味那有些腐爛的書的滋味。我會選擇哪一 條道路呢?

  事實上,在我的潛意識的豐碑上卻有 著另一種輝煌人生的圖畫,那全然屬於奮 鬥中的戰士,當然與我的讀書有關,是在 讀書中作出我的實績:讓那如畫的文章生 出兩只翅膀翱翔在藍天吧,我將帶著幸福 與迷人的微笑出現在書齋前,生動活潑的 空氣就在我的周圍,是甜美的溫情的畫卷 ,是書中的鮮花與玉色,是人生旅程上的 完滿而豐碩的果實,那成熟的果實的清香 四溢使人滿貯著生之福樂的意境--這是 一個十分完滿而美妙的夢想,它高懸在我 的頭上,使我不得不經常面對它。然而我 無力作出滿意的選擇,我跟許多讀書人一 樣碰到了無法解決的矛盾,那就是行動的 不能果敢與堅決。我一直試圖克服這重困 難,讓自己的讀書方式得以完滿和充實。 我在尋找那種行動的軌道。

  我在自己的小閣樓裡撫摸著歲月留下 的瘢痕,倚在書籍堆成的方陣中,心中自 有無窮的快意和辛酸。我是否需要時間作 出証明呢?當然我得作出我的証明。時間 也會對我的証明作出它的回答。然而目前 我的生存方式當然是工作、生活和讀書, 不知將來是否也會成為書中的一部分,這 一點其實並不重要,關鍵的是我在做著使 自己高興而充實的事--我在讀自己的書 。記得吳敬梓在《儒林外史》裡開篇寫著 一個故事:王冕一邊放牛一邊讀著書,道 理著實漸次明白了起來。我以為只有做到 這樣,書才不算白讀。這就是我的本分, 也是我所追求的生存方式。

(1997.10.8)

[ 主 頁| 作者索引 ]
橄欖樹文學社發行。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印。 © 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 webmaster@wenxue.com.